CoCo的一些记忆
原本以为这会是另一则娱乐新闻,闭上眼睛高潮就过去。结果,第二天醒来,好几个朋友发信息说,过了一晚,还是没能从CoCo的新闻中缓过来,甚至还有在办公室都没有办法控制情绪的。
说是没有预料到,也是在情理之中。如果CoCo是一个向来情绪化或忧郁感十足的歌手,可能大家也只是叹息一声。但她一直阳光灿烂、光彩热烈、时尚前卫,强烈的反差让人不得不反思,人生到底怎么样了?
第一次接触CoCo好像是1998年的暑假,高考刚结束等着去上大学,所以一向反对我听流行歌曲的我妈也格外宽松,花了10.5元买了一盘许美静的磁带。试听后,没找到自己要的那首歌(后来我才知道想找的叫《铁窗》),于是和我妈联合对售货员展开攻势,愣是要求换了一盒CoCo新出的《好心情》,开始了对CoCo触电。
(也有一种可能,高中时候我的音乐启蒙“老师”曾同学,向我推荐过李玟唱的98世界杯的中文主题曲《颜色》,所以才会要求换成《好心情》)。
初听李玟,对刚从小县城出来的我而言,不太能接受那样的曲风和唱腔,但隐约觉得这可能就是自己要拥抱的新世界,吵吵闹闹的曲风也十分搭配那个年轻的夏天,居然就这么听下来了。后来逐渐把她在Sony出的前几张补齐了(其实就是4张:《CoCo李玟》、《每一次想你》、《Di Da Di》、《好心情》)。
大一,对面宿舍的汪同学超级爱CoCo,音准极佳,每次都喜欢拿《爱是个大麻烦》飙高音,嘲笑我数不对《Di da di》中到底有几个di da di。同级一个漂亮女生一上学就染一头金发,然后就没有名字了,大家背地里都叫她CoCo。
大二重组宿舍,来到一个超爱流行音乐的新宿舍。在我们宿舍,没有翻不到的国内外流行CD。宿舍外援团队之一超爱英文歌曲,于是CoCo翻唱的《花木兰》主题曲Reflection就变成常常播放的座上宾。播放率更高的还有M2M的The day you went away。
1999年,CoCo扔下一张继续洋气的《今天到永远》就开始进军美国市场,其中的《魔镜》播得大街小巷到处都是。但当时的欧美市场4大Diva如日中天,我完全不看好号称小玛丽亚凯莉的CoCo能在美丽国闯出真正的一席之地。再加上,当时以林某某、黄伟文、周耀辉为首的三大香港词人,擅长将“情”字化在弯弯绕绕的意向中,比起台湾的某一流派动辄把“情人、爱人、男人、女人”挂在嘴上,感觉上虽然不够直抒胸臆,但更经得起咀嚼,因此,审美全面倒向了香港乐坛最后的辉煌,就再没有完整听过CoCo的专辑。甚至连CoCo献唱奥斯卡也没有关注过——本来也不太喜欢《卧虎藏龙》。
再次关注到CoCo是她参加《我是歌手》,依然自信明快,但在曲风上没有太大突破,可能她洋气的曲风本来就是华人音乐最难突破的风格之一了吧。倒是在帮唱Jessie J时,她个子娇小,结石姐高大,但CoCo自信的气场完全没有被压制住,让人点赞,毕竟身经百战,什么舞台都站过,就是不一样。
《声生不息港乐季》中,由于我的偏好全在叶倩文上,所以也没有给予她过多的关注,她的选曲也不是自己喜欢的,只记得何炅一直调侃她是社牛。其他的新闻就是她现场大闹《中国好声音》黑幕,由于无法判断是否属于手拿剧本,所以也无甚感觉。再到后来就是昨天了。
虽然CoCo之于我,只有4张大碟,但也贯穿在岁月中。和孙同学一起逛北京图书城,看CoCo的海报,听王同学唱《You are my superman》(唱得太好,每次都想听她唱〉,被邹同学拿来和小姜比较的《往日情》 ,和杨同学成同学一起通宵《暗示》再暗示,动辄给李同学安利《答案》、《都是流行歌曲惹的祸》等各种遗珠金曲。
CoCo的离去,之所以会对大家带来那么大的震撼,一方面她是那么努力,那么希望在观众面前表现出积极向上的一面,她优秀的音乐品质,也确实成为了流行乐坛不可替代旋律。另一方面,她带来的正能量和自我意识的觉醒,陪伴大家走过了青春,听到那些歌,就会想起那些人那些事,那炙热的盛夏,少年们奔放热烈,充满希望的过去。
她的突然离去,像大屋中一扇尘封的窗被打开,风雨雷电和着日月冷暖漏进来,下意识的深吸了一口气,认可了四季的更替,即使在寒冷冬夜,也要有床前明月光的闲情和思绪。
时常会想起98年北京的雪季,在暖气烧得让人甚至有点微汗的宿舍里,听着《I wanna dance with somebody》,上下左右的舍友都在,又可以心安理得的逃课一下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