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The Beatles 4(下)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
这张专辑的伟大是无庸赘述的,其曾经获得的赞誉和溢美之词举不胜举。在滚石杂志2003年评选的"有史以来500张最伟大的专辑"评选中,The Beatles 的这张《佩柏军士孤独之心俱乐部乐队》(英文名称同样冗长无比,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以下简称 Sgt)再次高居榜首,这已经是他们不知道第多少次荣获这样的殊荣了。
为什么人们会给予这张专辑如此高的评价?这是历史原因造成的。在1966年以前,摇滚乐通常被认为是一种简单的、喧闹的音乐,具有较快的、强烈的 4/4拍子,一般化的旋律、缺乏新意的歌词、三个和弦的和声;一首曲子的长度约2分半钟左右;结构简单,包含了很多重复。但是,到了1967年下半年时,这种老的模式被打破了。到60年代末,任何摇滚乐队,只要它有足够的创造性,可以奏出任何声音,基本上没有限制。摇滚逐渐成为了一种艺术进入了音乐的殿堂,而逐渐为挑剔的专业乐评人士所接受。这其中的关键作用便来自 Beatles的 Sgt ,自“Rubber Soul(橡胶灵魂)”专辑以来, Beatles 进行了大量艺术和技术上的创新,但公众似乎仍然坚持把他们视为浅薄的流行偶像。于是此次乐队通过新专辑向世界宣布,乐队已决心与过去决裂。甲壳虫不仅结束了巡回演出,而且放弃了当年风靡一时的发型,彻底改变了自己的形象,表明乐队超越流行乐队的模式追求艺术的愿望。
该专辑无论从架构、技术手段、封面设计、概念性、艺术性等各方面,都达到了当时摇滚乐革新前沿的顶峰,甚至拿到今天的角度上来看,很多环节和概念仍然值得借鉴和引用。这是 Beatles 从65年起积累了大量录音棚实验的经验,经长时间艺术探索之后的鼎盛之作,是流行音乐历史上一项空前的创举。此专辑荣获1967年格莱美最佳唱片奖。
技术上的革新主要包括以下这些方面,多轨录音技术的成熟,使得4轨、8轨以上的录音成为可能,这张专辑中大量采用了多轨音效与人声合成,使得歌曲的整体质感丰厚,并富于变化;首次采用了杜比降噪,大大提高了最终的合成质量;自动双磁道、回声、混响、倒放、变速、特色音效和音色的广泛使用,使整个专辑充满了迷幻的效果。
其次在音乐表现方面,Beatles 破天荒地与交响乐团合作,将大量管弦乐队的音响融入乐曲中,弦乐、铜管、木管、萨克斯、打击乐器、手鼓、风琴、竖笛、竖琴……甚至还有印度乐器,在整张专辑中只要留心,你可以很容易发现这些原本是用于表现古典音乐的乐器声音,如今放在这张冠以艺术摇滚头衔的专辑中,竟然是那样严丝合缝,丝毫不显得有任何的冲突和不妥。
在框架结构方面,Sgt 是概念性专辑的开山重量级之作,整张专辑的概念策划取材于 Paul 的设想,他建议 Beatles 四位成员合力扮演一个虚拟的佩柏军士孤独之心俱乐部乐队,整张专辑在一种迷幻音乐会的气氛中进行一系列的演唱,标题曲《佩柏军士》不仅是组歌的开始曲,也作为统一全曲的主题反复出现。当然这种设想是有些超脱实际的,最终除了前两首以及标题曲的再现之外,其他的创作曲目与佩柏军士并非有着直接的联系,但纳入到当时整个60年代以虚幻、颓废、迷幻、嬉皮为代表特征的大背景下,这些曲目又恰如其分的符合了当时这类概念的需要,因此后来虽然其他乐队也有不少概念性专辑出品,但其影响力仍然不及此作。
这张专辑的意识流特征和迷幻效果太强了,以至于迷幻药也成为人们后来热衷于讨论的一个话题焦点,即 Beatles 成员在录音过程中到底有没有用迷幻药品呢?众所周知,在有一段时期内,Beatles 的成员是吸毒的,大麻最早是由鲍勃迪伦介绍给他们的,据他们自己的回忆录,迷幻药 (LSD) 也是当时他们曾经大量使用过的,这张专辑中最明显的涉及迷幻药的歌曲,一个是 Lucy In The Sky With Diamon (露茜带着钻石在天空飞翔,其歌曲英文标题的缩写中包含了 LSD,对此 John 和所有成员对该问题的采访均表示否认,John 解释到这是受他儿子 Julian (就是 Hey Jude 里面的 Jude) 所涂鸦的一副画所启发的灵感,见该图,
另一首则是最后一曲极为冗长的压尾曲《A Day In The Life》,因其中有一句歌词"I'd love to turn you on" (Turn on 是当时 LSD 圈的俚语)有涉及药品嫌疑而遭到 BBC在英国的禁播。Paul 和 John 对此解释,称全曲只是一场梦境,歌词段落完全来自于报纸的内容,认为 BBC 的禁播毫无根据,从而对有关药品的指责和猜测一概予以否认。
该专辑的封面也大行标新立异之风,为了让封面与音乐一样达到“艺术”的高度,甲壳虫们找到Peter Blake设计封面。经过讨论,Blake提议使用一副巨大的拼贴画制造出一个古怪的人群,身穿佩柏军士装的甲壳虫成员站在中间,旁边还放上甲壳虫成员的蜡像。除Ringo外的三个甲壳虫都提出了自己的名单。最后的人物包括爱伦坡、奥尔德斯·赫胥黎、迪伦·托马斯、王尔德、刘易斯·卡洛尔等作家;玛丽莲· 梦露、秀兰·邓波儿等演员;马克思、荣格等思想家;还有鲍勃迪伦等其他艺术家。John提出的耶稣、甘地和希特勒遭到否决。经纪人Epstein 担心遭到起诉,对封面设计并不热衷。他的手下与所有相关人士联系,取得照片的使用权,忙得焦头烂额。最后该专辑的封面也获得当年的格莱美封面设计奖。
你如果有兴趣,不妨来看看 Who's who? 看你能够认得其中的几位?
总体来说这张专辑虽然名气很大,但在音乐流行性方面却并非最入耳,因此也没有诞生任何一首英美的冠军单曲。但这不是说它的可听性就不好,以下我简单介绍几句关于这张专辑中的一些歌曲:
Lucy in the Sky With Diamonds
这首歌的旋律非常简单,简单到很多小节在乐谱上都是相同音的重复,但就是这种懒散而略带变音的走调效果,造就了这首伟大的作品。歌词极具超现实和意识流的幻想特征, John 完成了歌词的雏形,并在 Paul 的建议下进行了修改,全曲主体采用 3/4 拍,在和声部分切换为 4/4,在当时属于非常罕见的处理。和弦调性的运用也非常奇特,第二段落移调的旋律配合强烈的混响和回声音效,造就了来自天堂之音的迷幻效果,熟悉老罗《盲聋》的朋友或许能从“地下道的墙上问着今天谁是盲聋”感觉到类似效果的端倪。
John自己并未意识到这个 LSD 短语的缩写问题。他后来玩笑说,自从这首歌以后,他得把所有歌的缩写都检查一遍。
但即使这个缩写只是一个意外,这首歌和LSD的关系还是千丝万缕。
歌词里奇异而美丽的景象,也被认为是John在使用LSD后看到的奇幻世界。
John 自称歌词里奇妙的风景来自于他自幼对一些超现实作品的热爱。
歌词段落大意:(原词很美,但几乎没法翻,也看不懂,sigh)
想象你自己,在河里的船上,
橙色的树木,果酱色的天空
有人在呼唤你,你慢慢的回答
那是一个有万花筒双眸的姑娘
玻璃纸花黄绿缤纷
高高的就在你上方
看到一个女孩,眼中有阳光闪烁
她去了——
露茜带着钻石在天空飞翔
She's Leaving Home
这是 Paul 看到当地报纸的一则少女出走的新闻而写下的歌,歌曲从少女和父母的不同视角出发,一面是父母看到子女出走后的抱怨,“我们给了她所要的一切,甚至牺牲了我们自己,我们给她足够的钱让她买喜爱的东西”,一面是作为子女在忍受了多年的孤独生活后毅然出门与心爱的男子私奔去追求自己的快乐,“快乐开心是金钱永远买不到的东西”,She is Leaving home, bye, bye……歌词隐含表达了对家庭、乃至社会束缚的不满,成为了当时反叛青年的圣歌。全曲弦乐重奏的运用和乐曲前奏的竖琴都为本作增色不少。
Within you without you
George 的名作,John 曾说过这是 George 作品中他最喜欢的。诡秘风格的西塔尔琴,印度曲风,当时 George 深受印度超然冥想派的影响,这首完全取自印度音乐的歌曲充分体现了George对东方音乐和哲学的着迷,George是一个非常纯真和率直的人,他内心的博爱不在 Lennon之下,而他表现出来的宽厚和仁爱甚至比Lennon还要纯洁。他的歌词平实简单,却有着深刻的思考蕴含其中。
“每个人出生时,都以为这世界是为他一个人而生,等他发现错的时候,他便开始长大。”
也许我们都在等待有一天有一个人告诉你,“没有你,地球依然在转动。”
无论有你无你,生活依然继续。
然后,卑微得如同尘土的我们才会逐渐明白什么叫做谦逊。
When I'm Sixty-Four
Paul 写给父亲的歌,以轻快的旋律勾述出一个略带伤感的话题。无独有偶,此前 John在歌曲 中也触及到了老年的话题。去年正值 Paul 64岁,我想他当年写这首歌的时候,一定不会想到 John 和 George 都没有来得及活到这个年龄,就已经离开了人世,而他自己,却与小他二十几岁的第二任妻子 Heather Mills 因离婚财产风波闹得沸沸扬扬,Will you still need me, will you still feed me, when I'm sixty-four? 这听起来真的像一句预言般的讽刺。哦,不过我还是喜欢这首歌,因为 we're be older too.
找出从前的歌词翻译:
当我年华老去青春不再的时候,你是否还愿意,
在情人节那一天送来你的卡片,生日的时候为我祝福;
当我夜深不归的时候,你的门是否已紧锁,
你是否还需要我,是否还愿意和我在一起,
如果你依然会说是的,那么我愿意与你一直相守
岁月即使老去,当我六十四岁的时候。
如果你的电灯出了毛病,我的手还巧,
可以帮你修修保险丝
你会坐在壁炉旁边织着厚厚的毛衣,
而假日的清晨我们一起出去散步;
清理清理花园,除除草,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什么呢?
你是否还需要我,是否还愿意和我在一起,
当一切都已老去,当我六十四岁的时候。
如果每年节下点钱的话,
夏天我们可以在海边租一幢不太贵的小屋,
看孙儿孙女们绕膝而坐
他们的名字会是……维拉,查克和戴夫
寄给我张卡片吧,或是一个电话,
告诉我你到底怎么想?
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你愿意直接告诉我么
不必着意那些不必要的措辞
请告诉我你的回答,你的回答
那时侯你还会需要我,愿意和我在一起么?
当一切都已老去,当我六十四岁的时候
A Day in the Life
在录制该曲的时候,Beatles 请来了42位受过传统古典音乐训练的音乐家进行演奏,音乐家们的黑领带与燕尾服同披头士们的花衬衫、格子裤和大胡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演奏过程中列侬为他们每个人都戴上了面具,而保罗居然要求他们演奏的越离谱、越走调越好。如果仅仅把这看作是他们孩子气的顽皮或是对于传统的嘲讽,倒不如将其视为某种想象力的所创造出的奇迹。就是这样一首荒诞的意识流作品,整曲的编排极为出色,歌词内容完全采自报纸的标题内容拼接而成,中间大段走音的间奏以及巨大的杂音混响,将郁闷压抑的情绪发挥到了极致,而结尾又重新回归正统的现实生活,将整张专辑画上了完满的句号。
*********
以下是 A Paranoid Kid的X&Y: 追忆 The Beatles 4(下)
我们再一次提到Flower Movement,这一次是在Beatles的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以下简称S)的花园里。
S被许多人认为是the Beatles的最为伟大专辑,是这样吗?
个人看法,从音乐本身来说的话,不是。但是从对于一个时代的影响来说,是的。
1967年正值嘻皮的全盛时期,Flower Movement进行得如火如荼。大群的年青人热衷于和平自由平等博爱,热衷哲学,反战,热衷摇滚乐。
当一个时代,大群大群的人思考的是同样的问题,拥有的是同样的爱好,有同样的价值观,这样的时代是非常浪漫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危险的。
在这样的年代,容易产生被疯狂崇拜的东西。
1967年夏天,嬉皮全盛期的夏天,the Beatles的S诞生了。
但见Beatles的四人衣着华丽,立于花丛之中,背后被各路明星,政治家,哲学家及各路人等簇拥。可以说是Beatles有史以来最为热闹,最标新立异的一张封套。
本作一经推出便受到嘻皮士们竞相推崇,被奉为经典,同时迅速登上各大排行榜首并且久居不下。在大街上走,手里拿着一张S的胶木唱片甚至成为一种时髦。
本作毫无争议地成为了一个时代的象征,甚至发展为一种文化现象。
Beatles 自从1966年8月的美国巡演之后便偃旗息鼓,从此再也没有巡演,只存在于录音室中闭门造车。在这样的情况下,乐队花了近5个月完成了本作。想想看,他们推出的首张专辑Please Please Me是用10个小时录制的,而仅仅4年以后,他们制作一张专辑要花将近700个小时。可见唱片的深度之不同。
作为一个时代的象征,S是Beatles的最伟大的,也是整个摇滚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但是单从音乐性来说Beatles的确有比S更为杰出的作品(纯属个人见解,S的粉丝们,Sorry)。
S 是一张概念专辑,Beatles化身为一支名为Lonely Heart Club Band的乐队。所有曲目前后连贯,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因此单独听专辑里的某一首歌其实没有很大的意义,甚至乏味。只有将其放到整体里歌曲的味道才能体现出来,这如同魔法一般的神奇。比如第一首歌曲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单独听来是如此的热闹而杂乱无章,放在整体里来看却是必不可少的乐队演出前的自我介绍。又比如第二首歌曲With A Little Help From My Friends单独听来只是Ringo的普通的演唱,放在唱片整体里又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乐队领队的独白。
专辑的第三首歌是John的作品Lucy In the Sky With Diamonds。单看曲名就觉得嬉皮。歌曲虽然旋律十分单调,但是却有种说不出的魅力,有人说这种魅力或许来自录音技术,也有人说John是吸毒后创作的本作,因此作品中带有毒品的魔咒。
在前三首开场曲目过去后,专辑开始转入正题,此时Paul终于登场,献上他的Getting Better,似乎在告诉听者,专辑要渐入佳境了。
果 然如此。紧接着Fixing A Hole和She's Leaving Home这两首令人拍案叫绝的杰作相继登场。而她们均出自Paul之手,可见当时Paul的创作灵感热的发烫。尤其是Fixing A Hole。听3遍以上准保她的旋律能萦绕你的耳朵一整天,到你发疯为止。不信试试。
Paul都连唱三首了,接下来当然又轮到John的演出时间了。Being for the Benefit of Mr. Kite! 这首带着管风琴伴奏的非常非常奇怪的歌曲的登场将所有的来自于Paul的美好的东西全部粉碎,再次将你带回魔咒中。迷幻摇滚色彩极浓的本曲,如果单独去听令人感到一无是处,但是放在Paul唯美的歌曲之后,却如同发生化学反应般的令人感到必不可少。
此后George的Within You Without You登场。印度,还是印度。George还是沉迷于与印度有关的一切事物当中。而这在当时仍然阻止着他的创作成长。这首歌,除了印度没有别的东西,当然从专辑总体来说这首歌起到了烘托氛围的作用。
在 这以后Paul献上两首小调式的歌曲,When I'm Sixty-Four 及Lovely Rita其实这两首歌曲没什么特别之处。起到的只是调节气氛的作用,让听者稍事休息。Paul绝对能拿出比这两首更为动听的曲子来,只是为了整体效果而选择了这两首(推测)。
紧接着的John的Good Morning Good Morning又是一首非常另类的歌曲。歌曲以鸡叫声开场,此后在歌曲里猫,狗,马,羊,小鸟,狮子的声音依次出现,使你仿佛来到了动物园,可怕的是虽然身处动物园,但是还是有那种感觉--魔咒,总是有种神秘的东西让你感觉哪里不对劲。
此后乐队全体再次登场,再次介绍Lonely Heart Club Band乐队,与专辑第一首歌遥相呼应。
在听者的神经稍稍得以放松感到唱片已经结束了的时候,本作的最大怪物,最后一首歌曲,世纪经典——John Lennon的A Day In the Life闪亮登场。相传歌曲使用了40人的合唱队,将40人的歌声录制后采用录音技术重叠4次,制作成为160人的大合唱伴音,但是却很难找出大合唱的部分到底在哪里。而歌曲结尾部分的钢琴声由三台钢琴,四个人同时演奏,后以录音技术合成。(转载注:这里似乎是说错了,应该是40人的管弦乐队)
S被推出后,概念专辑开始流行,后来更发展为艺术摇滚,但是真正能超越S的作品至今还没出现。因为S所代表的是一个时代,她的存在终究是巨大而难以动摇的。
原文参见: http://blogs.sun.com/robinguo/entry/%E8%BF%BD%E5%BF%86the_beatles_4_%E4%B8%8B_sgt
为什么人们会给予这张专辑如此高的评价?这是历史原因造成的。在1966年以前,摇滚乐通常被认为是一种简单的、喧闹的音乐,具有较快的、强烈的 4/4拍子,一般化的旋律、缺乏新意的歌词、三个和弦的和声;一首曲子的长度约2分半钟左右;结构简单,包含了很多重复。但是,到了1967年下半年时,这种老的模式被打破了。到60年代末,任何摇滚乐队,只要它有足够的创造性,可以奏出任何声音,基本上没有限制。摇滚逐渐成为了一种艺术进入了音乐的殿堂,而逐渐为挑剔的专业乐评人士所接受。这其中的关键作用便来自 Beatles的 Sgt ,自“Rubber Soul(橡胶灵魂)”专辑以来, Beatles 进行了大量艺术和技术上的创新,但公众似乎仍然坚持把他们视为浅薄的流行偶像。于是此次乐队通过新专辑向世界宣布,乐队已决心与过去决裂。甲壳虫不仅结束了巡回演出,而且放弃了当年风靡一时的发型,彻底改变了自己的形象,表明乐队超越流行乐队的模式追求艺术的愿望。
该专辑无论从架构、技术手段、封面设计、概念性、艺术性等各方面,都达到了当时摇滚乐革新前沿的顶峰,甚至拿到今天的角度上来看,很多环节和概念仍然值得借鉴和引用。这是 Beatles 从65年起积累了大量录音棚实验的经验,经长时间艺术探索之后的鼎盛之作,是流行音乐历史上一项空前的创举。此专辑荣获1967年格莱美最佳唱片奖。
技术上的革新主要包括以下这些方面,多轨录音技术的成熟,使得4轨、8轨以上的录音成为可能,这张专辑中大量采用了多轨音效与人声合成,使得歌曲的整体质感丰厚,并富于变化;首次采用了杜比降噪,大大提高了最终的合成质量;自动双磁道、回声、混响、倒放、变速、特色音效和音色的广泛使用,使整个专辑充满了迷幻的效果。
其次在音乐表现方面,Beatles 破天荒地与交响乐团合作,将大量管弦乐队的音响融入乐曲中,弦乐、铜管、木管、萨克斯、打击乐器、手鼓、风琴、竖笛、竖琴……甚至还有印度乐器,在整张专辑中只要留心,你可以很容易发现这些原本是用于表现古典音乐的乐器声音,如今放在这张冠以艺术摇滚头衔的专辑中,竟然是那样严丝合缝,丝毫不显得有任何的冲突和不妥。
在框架结构方面,Sgt 是概念性专辑的开山重量级之作,整张专辑的概念策划取材于 Paul 的设想,他建议 Beatles 四位成员合力扮演一个虚拟的佩柏军士孤独之心俱乐部乐队,整张专辑在一种迷幻音乐会的气氛中进行一系列的演唱,标题曲《佩柏军士》不仅是组歌的开始曲,也作为统一全曲的主题反复出现。当然这种设想是有些超脱实际的,最终除了前两首以及标题曲的再现之外,其他的创作曲目与佩柏军士并非有着直接的联系,但纳入到当时整个60年代以虚幻、颓废、迷幻、嬉皮为代表特征的大背景下,这些曲目又恰如其分的符合了当时这类概念的需要,因此后来虽然其他乐队也有不少概念性专辑出品,但其影响力仍然不及此作。
这张专辑的意识流特征和迷幻效果太强了,以至于迷幻药也成为人们后来热衷于讨论的一个话题焦点,即 Beatles 成员在录音过程中到底有没有用迷幻药品呢?众所周知,在有一段时期内,Beatles 的成员是吸毒的,大麻最早是由鲍勃迪伦介绍给他们的,据他们自己的回忆录,迷幻药 (LSD) 也是当时他们曾经大量使用过的,这张专辑中最明显的涉及迷幻药的歌曲,一个是 Lucy In The Sky With Diamon (露茜带着钻石在天空飞翔,其歌曲英文标题的缩写中包含了 LSD,对此 John 和所有成员对该问题的采访均表示否认,John 解释到这是受他儿子 Julian (就是 Hey Jude 里面的 Jude) 所涂鸦的一副画所启发的灵感,见该图,
另一首则是最后一曲极为冗长的压尾曲《A Day In The Life》,因其中有一句歌词"I'd love to turn you on" (Turn on 是当时 LSD 圈的俚语)有涉及药品嫌疑而遭到 BBC在英国的禁播。Paul 和 John 对此解释,称全曲只是一场梦境,歌词段落完全来自于报纸的内容,认为 BBC 的禁播毫无根据,从而对有关药品的指责和猜测一概予以否认。
该专辑的封面也大行标新立异之风,为了让封面与音乐一样达到“艺术”的高度,甲壳虫们找到Peter Blake设计封面。经过讨论,Blake提议使用一副巨大的拼贴画制造出一个古怪的人群,身穿佩柏军士装的甲壳虫成员站在中间,旁边还放上甲壳虫成员的蜡像。除Ringo外的三个甲壳虫都提出了自己的名单。最后的人物包括爱伦坡、奥尔德斯·赫胥黎、迪伦·托马斯、王尔德、刘易斯·卡洛尔等作家;玛丽莲· 梦露、秀兰·邓波儿等演员;马克思、荣格等思想家;还有鲍勃迪伦等其他艺术家。John提出的耶稣、甘地和希特勒遭到否决。经纪人Epstein 担心遭到起诉,对封面设计并不热衷。他的手下与所有相关人士联系,取得照片的使用权,忙得焦头烂额。最后该专辑的封面也获得当年的格莱美封面设计奖。
你如果有兴趣,不妨来看看 Who's who? 看你能够认得其中的几位?
总体来说这张专辑虽然名气很大,但在音乐流行性方面却并非最入耳,因此也没有诞生任何一首英美的冠军单曲。但这不是说它的可听性就不好,以下我简单介绍几句关于这张专辑中的一些歌曲:
Lucy in the Sky With Diamonds
这首歌的旋律非常简单,简单到很多小节在乐谱上都是相同音的重复,但就是这种懒散而略带变音的走调效果,造就了这首伟大的作品。歌词极具超现实和意识流的幻想特征, John 完成了歌词的雏形,并在 Paul 的建议下进行了修改,全曲主体采用 3/4 拍,在和声部分切换为 4/4,在当时属于非常罕见的处理。和弦调性的运用也非常奇特,第二段落移调的旋律配合强烈的混响和回声音效,造就了来自天堂之音的迷幻效果,熟悉老罗《盲聋》的朋友或许能从“地下道的墙上问着今天谁是盲聋”感觉到类似效果的端倪。
John自己并未意识到这个 LSD 短语的缩写问题。他后来玩笑说,自从这首歌以后,他得把所有歌的缩写都检查一遍。
但即使这个缩写只是一个意外,这首歌和LSD的关系还是千丝万缕。
歌词里奇异而美丽的景象,也被认为是John在使用LSD后看到的奇幻世界。
John 自称歌词里奇妙的风景来自于他自幼对一些超现实作品的热爱。
歌词段落大意:(原词很美,但几乎没法翻,也看不懂,sigh)
想象你自己,在河里的船上,
橙色的树木,果酱色的天空
有人在呼唤你,你慢慢的回答
那是一个有万花筒双眸的姑娘
玻璃纸花黄绿缤纷
高高的就在你上方
看到一个女孩,眼中有阳光闪烁
她去了——
露茜带着钻石在天空飞翔
She's Leaving Home
这是 Paul 看到当地报纸的一则少女出走的新闻而写下的歌,歌曲从少女和父母的不同视角出发,一面是父母看到子女出走后的抱怨,“我们给了她所要的一切,甚至牺牲了我们自己,我们给她足够的钱让她买喜爱的东西”,一面是作为子女在忍受了多年的孤独生活后毅然出门与心爱的男子私奔去追求自己的快乐,“快乐开心是金钱永远买不到的东西”,She is Leaving home, bye, bye……歌词隐含表达了对家庭、乃至社会束缚的不满,成为了当时反叛青年的圣歌。全曲弦乐重奏的运用和乐曲前奏的竖琴都为本作增色不少。
Within you without you
George 的名作,John 曾说过这是 George 作品中他最喜欢的。诡秘风格的西塔尔琴,印度曲风,当时 George 深受印度超然冥想派的影响,这首完全取自印度音乐的歌曲充分体现了George对东方音乐和哲学的着迷,George是一个非常纯真和率直的人,他内心的博爱不在 Lennon之下,而他表现出来的宽厚和仁爱甚至比Lennon还要纯洁。他的歌词平实简单,却有着深刻的思考蕴含其中。
“每个人出生时,都以为这世界是为他一个人而生,等他发现错的时候,他便开始长大。”
也许我们都在等待有一天有一个人告诉你,“没有你,地球依然在转动。”
无论有你无你,生活依然继续。
然后,卑微得如同尘土的我们才会逐渐明白什么叫做谦逊。
When I'm Sixty-Four
Paul 写给父亲的歌,以轻快的旋律勾述出一个略带伤感的话题。无独有偶,此前 John在歌曲 中也触及到了老年的话题。去年正值 Paul 64岁,我想他当年写这首歌的时候,一定不会想到 John 和 George 都没有来得及活到这个年龄,就已经离开了人世,而他自己,却与小他二十几岁的第二任妻子 Heather Mills 因离婚财产风波闹得沸沸扬扬,Will you still need me, will you still feed me, when I'm sixty-four? 这听起来真的像一句预言般的讽刺。哦,不过我还是喜欢这首歌,因为 we're be older too.
找出从前的歌词翻译:
当我年华老去青春不再的时候,你是否还愿意,
在情人节那一天送来你的卡片,生日的时候为我祝福;
当我夜深不归的时候,你的门是否已紧锁,
你是否还需要我,是否还愿意和我在一起,
如果你依然会说是的,那么我愿意与你一直相守
岁月即使老去,当我六十四岁的时候。
如果你的电灯出了毛病,我的手还巧,
可以帮你修修保险丝
你会坐在壁炉旁边织着厚厚的毛衣,
而假日的清晨我们一起出去散步;
清理清理花园,除除草,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什么呢?
你是否还需要我,是否还愿意和我在一起,
当一切都已老去,当我六十四岁的时候。
如果每年节下点钱的话,
夏天我们可以在海边租一幢不太贵的小屋,
看孙儿孙女们绕膝而坐
他们的名字会是……维拉,查克和戴夫
寄给我张卡片吧,或是一个电话,
告诉我你到底怎么想?
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你愿意直接告诉我么
不必着意那些不必要的措辞
请告诉我你的回答,你的回答
那时侯你还会需要我,愿意和我在一起么?
当一切都已老去,当我六十四岁的时候
A Day in the Life
在录制该曲的时候,Beatles 请来了42位受过传统古典音乐训练的音乐家进行演奏,音乐家们的黑领带与燕尾服同披头士们的花衬衫、格子裤和大胡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演奏过程中列侬为他们每个人都戴上了面具,而保罗居然要求他们演奏的越离谱、越走调越好。如果仅仅把这看作是他们孩子气的顽皮或是对于传统的嘲讽,倒不如将其视为某种想象力的所创造出的奇迹。就是这样一首荒诞的意识流作品,整曲的编排极为出色,歌词内容完全采自报纸的标题内容拼接而成,中间大段走音的间奏以及巨大的杂音混响,将郁闷压抑的情绪发挥到了极致,而结尾又重新回归正统的现实生活,将整张专辑画上了完满的句号。
*********
以下是 A Paranoid Kid的X&Y: 追忆 The Beatles 4(下)
我们再一次提到Flower Movement,这一次是在Beatles的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以下简称S)的花园里。
S被许多人认为是the Beatles的最为伟大专辑,是这样吗?
个人看法,从音乐本身来说的话,不是。但是从对于一个时代的影响来说,是的。
1967年正值嘻皮的全盛时期,Flower Movement进行得如火如荼。大群的年青人热衷于和平自由平等博爱,热衷哲学,反战,热衷摇滚乐。
当一个时代,大群大群的人思考的是同样的问题,拥有的是同样的爱好,有同样的价值观,这样的时代是非常浪漫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危险的。
在这样的年代,容易产生被疯狂崇拜的东西。
1967年夏天,嬉皮全盛期的夏天,the Beatles的S诞生了。
但见Beatles的四人衣着华丽,立于花丛之中,背后被各路明星,政治家,哲学家及各路人等簇拥。可以说是Beatles有史以来最为热闹,最标新立异的一张封套。
本作一经推出便受到嘻皮士们竞相推崇,被奉为经典,同时迅速登上各大排行榜首并且久居不下。在大街上走,手里拿着一张S的胶木唱片甚至成为一种时髦。
本作毫无争议地成为了一个时代的象征,甚至发展为一种文化现象。
Beatles 自从1966年8月的美国巡演之后便偃旗息鼓,从此再也没有巡演,只存在于录音室中闭门造车。在这样的情况下,乐队花了近5个月完成了本作。想想看,他们推出的首张专辑Please Please Me是用10个小时录制的,而仅仅4年以后,他们制作一张专辑要花将近700个小时。可见唱片的深度之不同。
作为一个时代的象征,S是Beatles的最伟大的,也是整个摇滚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但是单从音乐性来说Beatles的确有比S更为杰出的作品(纯属个人见解,S的粉丝们,Sorry)。
S 是一张概念专辑,Beatles化身为一支名为Lonely Heart Club Band的乐队。所有曲目前后连贯,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因此单独听专辑里的某一首歌其实没有很大的意义,甚至乏味。只有将其放到整体里歌曲的味道才能体现出来,这如同魔法一般的神奇。比如第一首歌曲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单独听来是如此的热闹而杂乱无章,放在整体里来看却是必不可少的乐队演出前的自我介绍。又比如第二首歌曲With A Little Help From My Friends单独听来只是Ringo的普通的演唱,放在唱片整体里又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乐队领队的独白。
专辑的第三首歌是John的作品Lucy In the Sky With Diamonds。单看曲名就觉得嬉皮。歌曲虽然旋律十分单调,但是却有种说不出的魅力,有人说这种魅力或许来自录音技术,也有人说John是吸毒后创作的本作,因此作品中带有毒品的魔咒。
在前三首开场曲目过去后,专辑开始转入正题,此时Paul终于登场,献上他的Getting Better,似乎在告诉听者,专辑要渐入佳境了。
果 然如此。紧接着Fixing A Hole和She's Leaving Home这两首令人拍案叫绝的杰作相继登场。而她们均出自Paul之手,可见当时Paul的创作灵感热的发烫。尤其是Fixing A Hole。听3遍以上准保她的旋律能萦绕你的耳朵一整天,到你发疯为止。不信试试。
Paul都连唱三首了,接下来当然又轮到John的演出时间了。Being for the Benefit of Mr. Kite! 这首带着管风琴伴奏的非常非常奇怪的歌曲的登场将所有的来自于Paul的美好的东西全部粉碎,再次将你带回魔咒中。迷幻摇滚色彩极浓的本曲,如果单独去听令人感到一无是处,但是放在Paul唯美的歌曲之后,却如同发生化学反应般的令人感到必不可少。
此后George的Within You Without You登场。印度,还是印度。George还是沉迷于与印度有关的一切事物当中。而这在当时仍然阻止着他的创作成长。这首歌,除了印度没有别的东西,当然从专辑总体来说这首歌起到了烘托氛围的作用。
在 这以后Paul献上两首小调式的歌曲,When I'm Sixty-Four 及Lovely Rita其实这两首歌曲没什么特别之处。起到的只是调节气氛的作用,让听者稍事休息。Paul绝对能拿出比这两首更为动听的曲子来,只是为了整体效果而选择了这两首(推测)。
紧接着的John的Good Morning Good Morning又是一首非常另类的歌曲。歌曲以鸡叫声开场,此后在歌曲里猫,狗,马,羊,小鸟,狮子的声音依次出现,使你仿佛来到了动物园,可怕的是虽然身处动物园,但是还是有那种感觉--魔咒,总是有种神秘的东西让你感觉哪里不对劲。
此后乐队全体再次登场,再次介绍Lonely Heart Club Band乐队,与专辑第一首歌遥相呼应。
在听者的神经稍稍得以放松感到唱片已经结束了的时候,本作的最大怪物,最后一首歌曲,世纪经典——John Lennon的A Day In the Life闪亮登场。相传歌曲使用了40人的合唱队,将40人的歌声录制后采用录音技术重叠4次,制作成为160人的大合唱伴音,但是却很难找出大合唱的部分到底在哪里。而歌曲结尾部分的钢琴声由三台钢琴,四个人同时演奏,后以录音技术合成。(转载注:这里似乎是说错了,应该是40人的管弦乐队)
S被推出后,概念专辑开始流行,后来更发展为艺术摇滚,但是真正能超越S的作品至今还没出现。因为S所代表的是一个时代,她的存在终究是巨大而难以动摇的。
原文参见: http://blogs.sun.com/robinguo/entry/%E8%BF%BD%E5%BF%86the_beatles_4_%E4%B8%8B_s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