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辑介绍
作者:今再 《一个被不断胜利者的自白》,发布自2022年4月13日,但实际23年2月初才补充完整。专辑类型是DEMO,离技术完全成熟还有很大空间,但已经可以在地下音乐场地演出。使用的乐器是古典吉他,个别歌曲中有鼓组加入,音源来自乱七八糟的一些东西,包括残缺的架子鼓、筷子+床头木架、节拍器、编曲软件Muse Score。录音地点基本是卧室。录音设备是手机。录音软件是什么不重要反正在手机上也找不到什么好的。音频剪辑和混音软件是WaveEditor,当然也在手机上。发布专辑的动机已经填入网易云音乐平台上本张专辑的简介栏目中,此处不再赘述。发布专辑的音乐人账号是反歧,没有直接以今再的名义发布,是因为我打算把这个帐号做成一个音乐项目,也许一直是我的个人音乐项目,也许之后与人合作。 专辑选入的曲目时间跨度比较大,从2021年到2022年,最早的一首是《不要把你的真理插入我身体》,是21年5月写好的,最后完成的是歌词改编自巴基斯坦诗人阿里夫维卡的歌曲《社会不平等》,但这首如果以后出专辑的话我不准备放入,所以时间线上最后完成的歌曲应该是22年6月写的《手工艺人》。……好吧,这样可以推翻一开始的结论,我的《一个被不断胜利者的自白》中选入的歌曲在作曲时间上相差并不远。 为什么这么在意时间跨度呢?因为我担心不同时间的作品排列在一起,它们风格不同,不好衔接。原本我计划把歌曲按名字来排序,让专辑名字里的被不断胜利者,也就是一个Loser,来经历这些歌曲里提到的事情,或者让这个Loser来讲述/聆听,总之以这个人物为线索,勾连起一个个有头有尾有逻辑有发展的故事,这样大家就会用另一种逻辑看待曲目之间的衔接,用我给大家提供的故事。但我写作的时候没有给这些曲子之间安排什么逻辑,它们讲的都是我灵光一闪想到的,为专辑选好曲目后我才发现,我没有那种随便把歌曲排排序就能创造出一系列完整的、有意义的、可以把每首曲子都包括进去还解释得特别好的故事的叙事能力。可能是想象不到吧。所以最后考虑到整体听感,我决定还是简单一点,把专辑的曲目大体上按时间先后的顺序排列,然后分开说明一下这些曲目的写作背景。 下面就是背景介绍了。你会发现有些歌曲的名字在网易云的专辑里没有,是的,因为没有过审。 让大家少了很多乐趣,我们的生活终究是被剥夺了。 Intro 我们在光阴里焚烧 00:36 要做我们这个时期的文艺,打开我们同时代人的心门。平常我听到有趣的歌曲,我都会介绍和分享给别人,而我的分享步骤差不多是这样的: 线上版(在网络上) 第一步 分享给网友。我可能会说,比如:这首歌很动人。我发现一个有意思的人。和我好像。想支持他。很好奇他怎么会这样想。很好奇他怎么生活,对生命的现实态度又是什么。 第二步 引出一个话题。比如:现在这么做音乐的人很少了。我没发现相似的人。我觉得这没什么了不起,我也可以。好听!挺简单的,我们要不要一起唱唱? 以及:你看歌词,说的好像是,一种紧绷又柔软的状态,好像深海中的洋流,能够把人压碎,内里已经不像人样了,但看起来人还没完全碎,还成人形。我们的生活已经老旧,我想试试新的。对那一切肮脏你我也不是无力,只是漠不关心。 甚至可以是:你说音乐制品在产业链上的位置是什么?音乐人呢?你说怎么就发展成这样了呢?其实有没有可能我们根本不需要这些垄断公司、分包商、代理商,也不需要把唱片销量摆到第一呢?有没有可能音乐就该是随便的,应该作为生活整体的一部分而不是一种再生产个人劳动力的娱乐途径被看待,而且每个人都能以一种真诚直接的方式参与音乐呢? 这些问题在不同的聊天情况里有不同的说法,反正总会想到最合适的。不会让人觉得很有目的性。 第三步 摆明自己的态度。。终于,经过和朋友有来有回的唇枪舌剑,你得到一段联系和一些共识。你们就这样对世界留下了新的印象。 线下版(面对家人,父母、兄妹、其他长辈,等等) 1.哼唱和播放。 2.说,你听听,这是我喜欢的一个乐手的歌。你看看词。 3.讲述喜欢的理由,尝试把父母拉到同一阵线上:比如问,你有没有经历过类似的事情,有没有过类似心境,有没有想起什么,可以给我讲讲吗。……就像喝酒,喝酒的时候你会想什么。你会不会感觉你荒废了几年时光?…… *如果此时自我感觉良好,从容不迫,灵感勃发,还可以……继续下面的步骤* 4.问,可不可以给我几块钱(我作为礼物送给他),可不可以给我买把吉他我也想弹想唱。 5.辩论和说明一些情况。比如把这种支持形式和辅导班、超市购物、网购、流媒体网站会员、交网费相比。 6.如果不被理解,再试一次,或择机再说,持续施加影响,或者,果断放弃,掉头就走,去找朋友大玩特玩。 1. 世界由童话做成 02:18 我还记得在成都一个朋友租住的公寓里演奏它时的感情,想把那段时间我写出的最美好的旋律分享给他(或者说是最梦幻也最能让人迷醉的?),带点炫耀的感觉。就像这样简单的开始歌唱吧! 2. 现代犬儒 04:23 犬儒主义。大学的校园辩论会也会把这个作为题目,辩论犬儒主义的生活方式作为越来越普遍的一种现象对维护现行秩序的社会治理实践来说是好还是坏。古典的犬儒主义是以行践言的:也许古中国不能完成承诺而自刎的侠客们是恰当的例子,“将哲学思考还原为一种生活方式。”而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认识到其中的不好,仍旧做下去的人;明明知道了真相,却依旧按照意识形态塑造的观念去行动的人,是现代犬儒。就像那些苏联时期东欧的居民,米沃什在散文里说的,像那些有两套思想观念,虽然背后说着坏话但是行动上依旧讨好强者的人,像我们自己。一种政治上的犬儒主义。 我看过一个思想实验,大概是这样,假设有一个可以供给你营养让你一辈子都感到快乐的设备,但你进入之后就不能出来了,问你进不进去,选择痛苦的真实还是与世隔绝的快乐。这让我想到另一种快乐机器,控制社会中依靠你的欲望运作的某种装置或者控制体系,你上网,做出一系列行为,接受刺激,感到满足,一直到休息时间过完,什么都没做。在控制社会里,你不是作为一个整体被对待,你是分裂的,是由信息组成的,银行存款、身份证、个人档案、浏览记录等等。而所谓完整的个体是不存在的,在社会中存在的只有会被不停细分、被数据记录的分体。社会控制的目标就是分体,而控制社会也不再依靠像学校工厂那样的单位来更新和演变,而是靠控制分体的流向和分体所处的网络与系统。我觉得这些看法很贴切。 控制社会仍然是在资本主义的基础上出现的,商品生产仍然是它的根基。 3. 不要把你的真理插入我身体 02:46 我觉得我们应该有一种态度:不要把你的真理插入我身体。——因为它们已经过时了,在如今的现实中变得无用甚至有害。市场的真理、老一辈按经验奉行的真理、琳琅满目的真理,一切。你看,我这么多次重复真理,真理,真理,真理不在里。我认为我没法说到它。 假设有这么一个人,他要你听他的话,一边哄你,像哄小孩儿那样,一边揍你,把你关起来不让出门,你憋不憋屈?如果他有任何温柔的部分,那并不是因为他强壮,深爱着你,那是因为他虚弱、腐朽,他害怕。正是这样一些人掌握住决定我们生活的权力。不要把权力交给他们。 4. 给诗人 02:38 我认识几个大学生诗人,他们在都市开辟出了一块用于实践的场地,他们想实现某种自由,发起改变时代的讨论,让文化的土壤富饶起来,然而事与愿违,他们举行的大多数活动根本是沙龙式的,过来的人要么一头雾水,要么玩玩而已,认识新朋友、推销人际关系、寻找资助……这些活动异化为了全然占据主导性的活动。当然,这给城市的日常带来了更多活力,但他们想要的没有实现,也许过不了多久连他们自身都会改变。毕竟我们何等健忘啊! 读过一段书:“杀人是不够的,往往还必须抹去他们的记忆,因为没有记忆就没有战斗的传统。……一种掩饰在格拉纳达存在,但集体记忆实际上被根除了。……当被剥夺者无法保留他们的记忆和主张他们的真相时,官方的记忆——胜利者的记忆——就会占据整个领域。这种记忆的特点是弄虚作假,特别是系统地否认和掩盖了冲突。……这种在没有斗争传统的情况下出现的普遍失忆,是使隔离区(Ghetto)的构成成为可能的第一个条件。”这里的“隔离区”不是为了防止瘟疫蔓延而设置的隔离区。但可以从这个角度理解,从这个角度来说事情会变得很可笑,拥护某一政治思想的人,为了防止自己的思想说服别人,自愿或者也不那么自觉地聚到一起,借助一些在审美上的共同习惯和别人隔离起来,并且闭口不谈那些好像自己是在坚持的思想,以免“伤了和气”。我继续读:“与现有的真正对抗无关的政治,被稀释在许多肤浅的,首先是强烈的自我暗示的姿势和态度中。具体的说话方式、穿衣方式、玩乐方式......对这些方式的接受往往是进入隔离区、在其中被接受和认可的先决条件。这无关于激进(这非常困难,因为你只能在实践中激进),也无关于脱离社会(这根本不可能),而是关于你看起来是怎样的。”这些话摘录自一篇题为《AD NAUSEAM Flugblatt gegen das politische Ghetto in Granada》的文章。 “什么定义了学生?或多或少是这样的:‘大学生被分割于现在及将来两个显然不同的身份里,有一天他会机械地跨过其中界限。患精神分裂的意识,使他能够躲在这个「入门级社会」里(société d’initiation)。(......)大学生亦预知那可怜的将来无补于现在的贫乏,因此他情愿美化现在,冠以虚伪的威望。将来的日子就像过去一般庸庸碌碌,不能寄以奢望,倒不如躲在这个不现实的现在中。’(穆斯塔法·哈亚提《论大学生的贫乏[9]》,1966年)。这些话在今天仍然有效。学生生活在一个与‘真实世界’完全分离的地方:他的世界从一开始就是不真实的,因为它完全是由其他学生形成的,他们无限地复制着这个‘入门级社会’,并受制于自己的规则。在格拉纳达这样的城市,这种分离因大学泡沫的无处不在而得到加强,学生实际上占了人口的五分之二。”格拉纳达是西班牙安达卢西亚自治区内格拉纳达省的省会,2013年市区人口23万出头。举一个中国的例子,武汉是中国湖北省的省会,2019年城区常住人口大概九百三十五万,在校大学生和研究生有一百三四十万,学生占人口的大约15%。 “隔离区的大学特征并没有停止向自己回归。所有的大学建筑及其以酒吧形式出现的大量扩展空间都是学生宣传的特权场所,与市中心一起成为学生们社交生活的主要舞台。”不过,也许中国还是有区别,更贫乏惨淡,出现的“扩展空间”不是由酒吧这种多少有利于创造性的头脑工作的空间形式主导的。男女青年三三两两来到被称为市场的街道上,走进快餐店、小吃店和饮料店,坐下,聊天或约会,不自觉听进那里的背景音乐,浏览刻意摆在最显眼位置的广告。青年的街头文化,消费的街头文化,原子和分子的街头文化。 5. 瓶盖里的小人 03:03 《I'd love to change the world》这首歌的歌词翻译给了我一部分歌词的灵感,和一位说唱歌手兼编曲作者的一次争吵给了我制作这首歌伴奏的激情。 让我们做的事情超越歌词的捕风捉影吧! 6. 无名之辈 02:58 描述一个离乡的青年农村打工者对自身经历的回顾与对前途的想象。歌词中他用第三人称看待自己,想着如果到了走投无路的唯有自杀的激烈时刻他生命的价值曾体现在哪里,有什么曾被他拥有过。 7. 少年a 01:53 歌词的主人公是用小写字母a指代的一个少年,生活在与我们同时代的一个小城市里,总是宅在家里网上冲浪,在虚拟世界里接收着令人眼花缭乱的仿真设定,逐渐丧失着自己宝贵的品质与作出反应的能力。我们可以在自己的生活中看到小a的影子,也许是你也许是你一个不太熟络的朋友。 8. 热忱 03:38 它之前的名字是《一首怀旧的歌》。柔和,有点暧昧,充满对聆听者的关心,但不会因过分近而显得媚俗,你可以放松的享受它。说起怀旧这个词,是因为我想讲故事,像传统民谣那样,像美国的皮特西格、智利的维克多哈拉这类创作者。但我写下的词句却飘逸起来,没有勾勒出某个人物的经历和性格,反而勾勒出另一类状况和遭遇。这些状况和遭遇属于生活在无数商业景观之间,失去野心、失去纯洁、失去梦的我们现代人。因此,在这首歌里,我要向大家诉说,“但一种力量在我们身上”,并且呼吁:“创造新生活!”而这种力量,如歌名所说,能够是我们的热忱。 9. 我们可以一起唱歌吗 06:47 “一起”是一个沉重的词。代表之前的信任,隐含将来的分离。真奇怪,本来我想说神奇的。不过也很神奇就是啦! 10. 私有制的后遗症 04:25 我觉得这首歌应该得到一点更多的关注,很奇怪大家都忽视了它。歌词里有很多隐喻,向上开枪这个动作显露出我们的朝气蓬勃,冲天的火光则是资本主义的危机下劳动众人的抗争,然而红色消防栓——公共安全管理系统在努力延缓火势。 谈谈自己的房间。我读到过一段历史:“例如,1820—1850年期间,英国工人运动创建了工人阶级自我教育和政治教育机构的稠密网络——“技工讲习所”、欧文派的“科学堂”和其他机构。至1850年,英国(政治性质较明显的机构不计)有700个这样的机构,仅约克郡就有151个,另有400间报刊阅览室。”现在怎样呢?可惜我们没能尽早摆脱私有制和它的后遗症,不然也许我们就不用带着新冠后遗症(Long Covid)生活在这个孤独又暴力的世界上了。嗯,要么会死,要么活得更好。 歌曲里的节奏是节拍器提供的!无与伦比的稳定!你觉得怎样? 11. 在最后一个晚上 04:04 这首歌是很魔幻的(不过还没有到扭曲的程度)。可以有这样的解读,叙述者带着冷嘲热讽的心态隔岸观火,对心如死灰的受迫害者表达最低程度的怜悯和忏悔。也可以这样解读,在死亡逼近,交待遗言的背景下,不甘的冒险家用以下语言宣泄对生活中的无力感和腐败分子的仇恨,把碎片化的人生感悟联系起来,想要发出最后的光芒。 第二小节的心态你可以参照德国诗人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写的《赞成世界谣》(Ballad on Approving of the World)。 十年后你的故乡会是什么样?用十年这个放在人的一生中很长不过放在历史中就变得微妙的时间跨度来考量,你会为你的故乡带来改变吗?马克思的名言“在这种伟大的发展中,二十年等于一天,虽然以后可能又会有一天等于二十年的时期”。一天相当于二十年的日子会来的。只是那时希望我们不要看到有些东西变化了却不能理解意义。 12. 飞行家的白鸟 04:10 飞行家的白鸟原是要带来和平的,但却因枪炮的猎杀和卑鄙的背叛躲进你我。“你的心脏不是为防范而是为飞行所生。地上的枪口很容易对准你。” 燃烧的酒瓶:可以指莫洛托夫鸡尾酒,而燃烧的心也可以指高尔基在《伊则吉尔老婆子》里讲的民间神话故事——丹柯的燃烧的心(巴金译)。 丹柯带领被打败了的一群衰弱恐惧的部民向密林深处远离敌人,寻找一处能使他们新生的土地。这群人已经准备做奴隶了,丹柯激励他们,于是他们把权力交给丹柯,说,“你领导我们吧”。然而,当他们走到一个困境里去,黑暗、寒冷、瓢泼大雨、沼泽和密林、不断的死亡……这群人疲乏不堪,“勇气全失了。可是不好意思承认自己的软弱……开始审问起丹柯来……‘你领导我们,把我们弄得精疲力尽了,因此你就该死!’”人们想要杀死丹柯。可是丹柯仍旧爱,将自己的胸膛撕开,拿出自己明亮的燃烧的心举起,“给人们照亮道路,自己领头向前奔去”。(人们跟着向前冲去,但是却是像看热闹一样围着丹柯走)发现一片广阔草原后,丹柯快乐地笑起来,随后就倒下死去了。此时,丹柯的燃烧的心还在发光。紧接着,他们之中“一个仔细的人注意到这个,有点害怕,拿脚踏在那颗骄傲的心上……那颗心裂散开来,成了许多火星,熄了……”我想这个故事的结尾也值得一提,如此美丽。“在雷雨到来之前,出现在草原上的蓝色火星就是这样来的!”我想到布尔什维克们的结局。 但也不妨把这句话理解成一个醉酒后激愤悲伤的日常情形。 13. 手工艺人 03:27 歌词中的手工艺人并非古典意义上的中世纪工匠,而是指不满当下,希望从中偏离,甚至独立出来,以另一种方式生活,“自给自足”的个体。ta们有自己的共同理想和追求,厌恶在艺术、教育、娱乐中业已形成的文化荒漠,不愿屈从于扼杀个性与意志的商业化和景观化,想要反抗不出卖劳动就无法获取足够生活资料的基本社会状况。ta们在各自的生活和行业内尝试着,也许会去“躺平”,也许会去推动艺术聚落的形成,也许会去组织合作社,也许会去促进相关理论和实践成果的交流。而我希望这样的“手工艺人”越来越多,团结起来,不止是艺术产品的作者,而且最好艺术的观众也意识到自己可以成为在生产上享有自主的“手工艺人”(而非受社会制约只能干重复性劳动的大众工人,或在被动状态下静待他人填喂审美碎片的旁观者)。下面就是我和同伴对这个理想的“团结起来”这部分做的一点交流。 a:我对音乐创作者的联合很有兴趣。联合的意义是,在最好的状况下,这样我们就能有很多时间讨论我们的处境和音乐制作,并且有目的的学习,组织我们的思想,在讨论和学习中不断探寻、推翻和重建一种能够解决我们个人生存与社会环境间矛盾的站得住脚的理念和策略,又能维生又能实现愿望。这或许正像过去的手工艺人行会中存在的那种原始朴素的道德观念,而我们现在所需要的则是一种尚待建构的新道德观。 出版专辑我是作为音乐团体的共同事业设想的,因为每个成员都必然会有自己的理由去做这件事,所以在此基础上的联合是更容易的,是为主观性的联盟——以上所涉及到的是一种集体游戏的姿态。这个计划如果能成功,可复制性的结构就能够得到复制,像凿壁偷光一样撬开人间的墙。希望一起出专辑这个行动能带来我们对自己音乐事业的崭新视角,让我们更有力的生活。 b:你对音乐团体的构想是激动人心的。按我的理解是……这不是“我们”因愤世嫉俗而构造的出于庇护目的的第二世界,我们因为共同的喜好理解、支持彼此,并完成一个具体的目标、项目。你对一起出专辑有什么组织和计划吗?我最近决定以“旗帜鲜明地反对高中三年中的官僚、形式和暴力”为主题做以音乐为载体的诗歌组辑,不叫专辑是因为我觉得这里有非常的重词轻曲。我们可以先以一个音乐团体(俗称“乐队”?)的名义了解甚至互相影响彼此的创作,最后精选成果作为一个,呃,能掀起波澜的烙印。但我目前犹豫的是要通过何种方式传播?互联网,乐队酒吧,音乐俱乐部?我们的创作需要足够一击毙命,与过去的奶头乐音乐割席,显示创作者在社会发展上的热忱。 14. 新的一天 04:28 我们度过最后一个晚上,我们迎接新的一天。
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