囍帖街:又再惋惜有用嗎?
囍帖街:又再惋惜有用嗎?
幾近逼迫的情況下,盈盈暑假時要我聽謝安琪的歌,說幾特別,歌詞好得。我少看電視,也不聽收音機,原來她那首《囍帖街》早已高據流行榜多時。「囍帖街」原名利東街,位於香港灣仔,印刷品製作及門市的集中地,以印刷囍帖最有名,據說港人結婚前辦婚事時必到該處選帖兼格價,「囍帖街」因而得名。幾年前,利東街及其附近一帶,被政府納入H15市區重建計劃,當地居民卻認為區內樓宇並不特別殘舊,無需即時進行重建,且憂慮重建計劃會扼殺了利東街原有的傳統特色;期間不少民間團體及文化工作者以各種各樣的形式保留及呈現街區的特色和記憶,而不滿政府賠償方案的街坊則組成了「H15重建關注小組」,並透過專家指導、親身考察及資料搜集等方式自行規劃了一份名為「啞鈴方案」的藍圖,幾吋厚的文件加上十分專業的模型送交城市規劃委員會,可惜這份由區內原使用者所規劃的藍圖,最後仍不被接納;「關注小組」的抗爭和對重建的關注,至今仍在繼續,日前十多名曾參與抗爭的行動者正式受審。文化評論人馬國明認為「雖然『啞鈴方案』最終還是遭城規會否決,但都市規劃滲入公民參與,在灣仔重建上屬首放異彩」(見馬國明:<沒有光的所在>),他提出的不是行動的具體結果,而是它對往後的影響性;抗爭與影響,自古以來就是一雙,正如保護舊下環街市之於護塔運動,而謝安琪在一次訪問中也提到,《囍帖街》其實是有次她看到在皇后碼頭搞的城巿論壇才會出現。然而,這些都是從文化角度去思考,而直接參與行動的陳景輝卻表示難以認同歌中如『放棄理想』、『忘掉有過的家』等歌詞,認為是「不能承受的『瀟酒』,特別當想起面對著失控推土機的喜帖街老街坊」。
你注定學會瀟灑?
從不寄望一首流行歌,一齣戲或一首詩可以改變或推倒什麼,它首先能做到的只是對自身的體裁或傳播模式的挑戰與推翻。《囍帖街》並非脫俗出塵,終究是一般流行曲式, MV裡一個靚女在街上行行企企而已,然而,詞中個人情感與社區變遷互為主體,交相對照,卻是近年只有小眉小眼的流行歌詞以外,久違了的地方書寫。細聽同一大碟裡的其他歌曲,歌中的「地方感」並非偶然。
《囍帖街》寫的是「地方」的消逝,主題仍離不開感情終結就要放下執著之類,將失戀與失去社區記憶連在一起,將放下情感的執著與抗爭到底的社會運動相提並論,正正是這首歌的先天局限;我們不如聽另一首批判意味較強的《私隱線》,同樣書寫一個日常生活的空間──車廂,不過這空間是冷冰,沒法讓人產生認同感的,搭客們要不「渾沌睡眼空晃晃」,要不「用辦法自娛埋藏」,最令人討厭的是「電話幫」,「漠視大眾高聲傾講」,將「私隱集體廣播」。對「囍帖街」的不捨與車廂(流動空間)的疏離與抗拒,令人想起廿年前林夕為樂隊Raidas填詞的一首《沒有路人的都市》,繁鬧擁擠的都市裡,「途人迎面擦過/一生不會有下次/卻佔據了空間干擾了大事」,讓人無法專注和關注自己的情感和愛人;同時期達明一派的歌如《迷網夜車》、《馬路天使》和《今夜星光燦爛》等,都以充滿流動性、閃爍不停的都市空間,反映都市人內心世界的冷漠與空洞,《今夜星光燦爛》更質疑香港最負盛名的繁華夜色,以「恐怕這個璀璨都市光輝到此」書寫當時人們對未來的不安感。
卻佔據了空間干擾了大事
人文地理學對「空間」與「地方」加以區分開來,「空間」只是一個抽象的理性概念,而「地方」卻關乎人的「在地經驗」和「認同感」;「空間」的改變,可增強人對該空間的「地方感」(如在新租下的房子裡,放一些經自己選擇的傢俱和佈置),也可以增強人對該空間的「疏離感」(如不斷折舊建新、興建大同小異的高廈的都會發展模式)。文學、藝術或許不能解決眼前的矛盾,但卻是另一種社會參與的方式。在街坊的抗爭仍然繼續,而媒體已失去報道「囍帖街」的興趣同時,謝安琪的《囍帖街》或許可以再度引起大眾對事件的關注。當大眾只可以在一份冷冰冰的選擇題上,表達自己對「城市概念性規劃」的意見時,我竟然又記起了陶里先生很多有關澳門社區和街道的詩作,以及寂然小說中對澳門街巷的描寫。要讓下一代參與未來的城市規劃,未必需要做那麼多單向的遊說工作,讓他們在中文課中多讀一些具「地方感」的澳門文學也不錯。台大中國文學系教授鄭毓瑜在她的著作《文本風景》中提到:「文學筆法固然不是客觀地呈現區域或地方,但是卻比看似精確的統計圖表更能撐拄起當時深刻的社會脈胳與在地經驗。」我常常質疑,但也偶爾執迷這種文化的力量。
部份文字曾刊載於澳門日報.新園地
幾近逼迫的情況下,盈盈暑假時要我聽謝安琪的歌,說幾特別,歌詞好得。我少看電視,也不聽收音機,原來她那首《囍帖街》早已高據流行榜多時。「囍帖街」原名利東街,位於香港灣仔,印刷品製作及門市的集中地,以印刷囍帖最有名,據說港人結婚前辦婚事時必到該處選帖兼格價,「囍帖街」因而得名。幾年前,利東街及其附近一帶,被政府納入H15市區重建計劃,當地居民卻認為區內樓宇並不特別殘舊,無需即時進行重建,且憂慮重建計劃會扼殺了利東街原有的傳統特色;期間不少民間團體及文化工作者以各種各樣的形式保留及呈現街區的特色和記憶,而不滿政府賠償方案的街坊則組成了「H15重建關注小組」,並透過專家指導、親身考察及資料搜集等方式自行規劃了一份名為「啞鈴方案」的藍圖,幾吋厚的文件加上十分專業的模型送交城市規劃委員會,可惜這份由區內原使用者所規劃的藍圖,最後仍不被接納;「關注小組」的抗爭和對重建的關注,至今仍在繼續,日前十多名曾參與抗爭的行動者正式受審。文化評論人馬國明認為「雖然『啞鈴方案』最終還是遭城規會否決,但都市規劃滲入公民參與,在灣仔重建上屬首放異彩」(見馬國明:<沒有光的所在>),他提出的不是行動的具體結果,而是它對往後的影響性;抗爭與影響,自古以來就是一雙,正如保護舊下環街市之於護塔運動,而謝安琪在一次訪問中也提到,《囍帖街》其實是有次她看到在皇后碼頭搞的城巿論壇才會出現。然而,這些都是從文化角度去思考,而直接參與行動的陳景輝卻表示難以認同歌中如『放棄理想』、『忘掉有過的家』等歌詞,認為是「不能承受的『瀟酒』,特別當想起面對著失控推土機的喜帖街老街坊」。
你注定學會瀟灑?
從不寄望一首流行歌,一齣戲或一首詩可以改變或推倒什麼,它首先能做到的只是對自身的體裁或傳播模式的挑戰與推翻。《囍帖街》並非脫俗出塵,終究是一般流行曲式, MV裡一個靚女在街上行行企企而已,然而,詞中個人情感與社區變遷互為主體,交相對照,卻是近年只有小眉小眼的流行歌詞以外,久違了的地方書寫。細聽同一大碟裡的其他歌曲,歌中的「地方感」並非偶然。
《囍帖街》寫的是「地方」的消逝,主題仍離不開感情終結就要放下執著之類,將失戀與失去社區記憶連在一起,將放下情感的執著與抗爭到底的社會運動相提並論,正正是這首歌的先天局限;我們不如聽另一首批判意味較強的《私隱線》,同樣書寫一個日常生活的空間──車廂,不過這空間是冷冰,沒法讓人產生認同感的,搭客們要不「渾沌睡眼空晃晃」,要不「用辦法自娛埋藏」,最令人討厭的是「電話幫」,「漠視大眾高聲傾講」,將「私隱集體廣播」。對「囍帖街」的不捨與車廂(流動空間)的疏離與抗拒,令人想起廿年前林夕為樂隊Raidas填詞的一首《沒有路人的都市》,繁鬧擁擠的都市裡,「途人迎面擦過/一生不會有下次/卻佔據了空間干擾了大事」,讓人無法專注和關注自己的情感和愛人;同時期達明一派的歌如《迷網夜車》、《馬路天使》和《今夜星光燦爛》等,都以充滿流動性、閃爍不停的都市空間,反映都市人內心世界的冷漠與空洞,《今夜星光燦爛》更質疑香港最負盛名的繁華夜色,以「恐怕這個璀璨都市光輝到此」書寫當時人們對未來的不安感。
卻佔據了空間干擾了大事
人文地理學對「空間」與「地方」加以區分開來,「空間」只是一個抽象的理性概念,而「地方」卻關乎人的「在地經驗」和「認同感」;「空間」的改變,可增強人對該空間的「地方感」(如在新租下的房子裡,放一些經自己選擇的傢俱和佈置),也可以增強人對該空間的「疏離感」(如不斷折舊建新、興建大同小異的高廈的都會發展模式)。文學、藝術或許不能解決眼前的矛盾,但卻是另一種社會參與的方式。在街坊的抗爭仍然繼續,而媒體已失去報道「囍帖街」的興趣同時,謝安琪的《囍帖街》或許可以再度引起大眾對事件的關注。當大眾只可以在一份冷冰冰的選擇題上,表達自己對「城市概念性規劃」的意見時,我竟然又記起了陶里先生很多有關澳門社區和街道的詩作,以及寂然小說中對澳門街巷的描寫。要讓下一代參與未來的城市規劃,未必需要做那麼多單向的遊說工作,讓他們在中文課中多讀一些具「地方感」的澳門文學也不錯。台大中國文學系教授鄭毓瑜在她的著作《文本風景》中提到:「文學筆法固然不是客觀地呈現區域或地方,但是卻比看似精確的統計圖表更能撐拄起當時深刻的社會脈胳與在地經驗。」我常常質疑,但也偶爾執迷這種文化的力量。
部份文字曾刊載於澳門日報.新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