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向标051|窦靖童《春游》无可辩驳的才华还是不合时宜的chill?
051
《春游》
窦靖童
KC Digital Ltd.
综评:6.4分
1.Zzz:4.5分
摆脱首张专辑专业制作团队的束缚后,窦靖童就成了青年大众眼中“特立独行”、“酷”的代名词,更多自己全权掌控的音乐创作模式,或多或少靠着天生的资源,自由地展示着音乐才华。即使是过度碎片化、不明确的创作,只要足够奇怪和另类,都可以被消费“酷文化”的听众所认可。继承了王菲飘渺色彩的同时,更在内在上继承了窦唯摇滚式混不吝的攻击性。但明显后者的特质令这张专辑“耍”过了,那些听起来极其尴尬的“数来宝”式说唱念白令人不忍直听,而意图复古千禧年代的rnb/hiphop/涩谷元素的流行歌又穿插其中,显得一锅乱炖、无方向和深度式的啥都搞点,尽管在一些段落中,器乐的创作/创意依然勉强维持水准,但与生俱来的灵气在一些过度追求“不一样”的浮躁中渐渐变得平庸。
2. 瑞弗:7.2分
放到国际的框架下,窦靖童的这张作品并不算让人惊喜。在类似Clairo这类新生代独立流行音乐人的底色上,她随性地用制作混音带的态度将那些自己受影响最深的音乐元素拼贴起来:从Erykah Badu到Kali Uchis的新灵魂乐、带有千禧年时代印记的R&B和唱盘主义嘻哈以及那种最经典的六十年代波萨诺瓦节拍......而这些全部可以归类到反拍文化下的影响源不妨说是当今时代音乐潮流的一种反映。若从国内的视角出发,窦靖童的角色又仿佛是不少中国音乐人都当过的“搬运工”。但好歹这次的搬运确乎是新鲜的。窦在专辑的音符与词句间凸显出的态度又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个可能的受众群:国内超一线城市中产家庭长大的亚文化青年。或者说,她的轻松不是不合时宜,而恰恰是这样一种本来就存在的生活状态的反映。这么来看的话,《中场休息》里明显致敬崔健的吉他和唱腔反倒是一个未曾意料到的惊喜。
3. JoeZhan:7分
虽然以“一次出游”作为专辑概念已是华语专辑中的陈词滥调,但这张专辑令我无法控制自己联想到近三十年前类似主题的《浮躁》——都是“北京游记”,两张专辑的对照不仅来自第一时间可以意识到的歌手之间的血缘关系,还有创作和制作趣味的反差和延续,以及其中映射出的时代变化。
《浮躁》是作为成功的流行工业歌手的王菲转向当今被称为“独立音乐人”的生产模式的开端:深度参与词曲创作,精简的制作阵容统摄整张专辑基调——而这是窦靖童出道以来的默认设定。在张亚东和窦唯那段时间的美学加持、王菲个人的vocal取向以及Cocteau Twins的外来影响之下,《浮躁》的出游是自然和野趣的,简洁的bandsound衬托在当时华语乐坛还很先锋的梦泡音色和合成器旋律,配合抽象和意识化的词曲表达;而在城市化、社交媒体和消费主义成为当代生活的前提时,《春游》的出游则更加即物,对衣食住行具体配方的描述和日常口语的原样拼贴成为构建氛围的要件,而对弱动态、细节奏声响的极繁主义打磨则同样来自于同时代国外独立流行的启发,只不过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这种影响不满足于机械的翻唱,而是更加内化。
在整张专辑制作的丰满程度与绝大多数华语indie pop存在代差的前提下,作为一个坚信流行音乐应当“为时而作”和“言之有物”的听众,《春游》中令我印象最深的单曲自然是情感表露最深入的《烟花》;但也许对于新世代的华语创作者而言,其他没那么多东西想说的歌在美学上的影响或许会更加明显。
4. 不是很妙阿森:6分
单从音乐聊窦靖童的音乐,我认为相对是无聊的。若是其他人做三张这样的专辑到今天,我们要承认不可能获得这么大的关注。
从《春游》聊窦靖童,更多是想聊当下的窦靖童和窦靖童的当下,其一想聊她其人,其二是想聊她的处境。
当时当下,文字语言充满了危险,视觉语言和纯粹的音乐语言相较成了更安全些的表达。
众人看窦靖童,她是“酷”的。这种“酷”一方面来源于外在形象,早年的寸头,一条从下唇延申的纹身线;一方面来源于某种氛围,她一对酷到不行的父母(的祖传气质);她寡言的神秘,爱笑的柔软,轻盈的姿态;不需解释的体验式世界游乐场式的生活态度。更像一个第一世界Gen-Z 卧室音乐创作者,一位上流世界公民。
她的“酷”是视觉的,是第一世界当代青少年个人主义语境的,是集中于个人感受与情绪、经历与审美的轻飘飘的音乐。没有政治抑郁痛苦,没有身份认同、故乡与世界的纠结,甚至没有卯着劲要超越父母辈的必须命题。
第一次看她的现场,在2016年北京草莓音乐节,彼时她刚发完自己的第一张专辑,19岁,音感节奏好得吓人,一开口就能听出绝对音感的天赋。
这是真正的基因彩票、投胎天才的人生游乐场,她获得从事音乐行业的一切资源、够用的天赋,而居然恰恰好她最大兴趣也在于此,哪怕是艺术娱乐行业运转所有环节最难掌控的大众喜好——也是一个已经被她母亲的嗓音唱法教育过的市场——大众爱惨了,同时她母亲的半退休无疑形成了一种饥饿营销。所以窦靖童最近留着长发出现在《声声不息》,翻唱《天黑黑》全网热传,高赞评论“能做王菲平替的还得是她女。” 说这句的人给的其实是ta很高的赞美,但这就是大众的爱。
我幻想过如果这还是全球化的时代,上行的年代,窦靖童的故事大概会有更多戏剧化。但这不是,我不怀疑她会一直创作音乐,我们从音乐中可以一直窥见她个体感知的变化,但这种并无特殊的个人化创作,并不吸引我。而大众呢?恐怕大众更想看的是performer窦靖童aka王菲平替(虽然很显然这也并不是谁都能做到),creator窦靖童只是这平替人设里“酷”的一个要素。
5. liz16:7.5分
自前两张英文专辑走来,“窦靖童首张华语专辑”似乎有着格外特别的含义——一是前两张英文专辑的确借着英文创作的放松构建出足够独特的声响氛围与个人气质,二是回归华语也意味着回到窦靖童无法逃离的“星二代”身份,如何处理身上的双重期待已成为创作者与听众需要考量的角度。但直至第三张专辑才回归华语创作也说明中文歌词的写作始终是难点,难成风格与诗意,又极易走入某种范式下的自说自话与隐喻高潮。窦靖童用春游为题,倒是讨巧与自然,承接着社交媒体上的“野餐风潮”,也凸显着“童”自带的稚气,把长语句打散构建起Chill的质感,不时串联起因玩乐而不免松散的歌曲段落,但又在《中场休息》里拾起近乎说唱崔健的大段念词,玩乐之余倒有种致敬意味。
撇开歌词,曲编制似乎才是《春游》的核心驱动。和声主导,人声穿插在器乐与采样之中交织前进,更换元素便可生成“春游”的不同阶段。《早上好》拼贴人声、采样生活细碎声响,用对话推进,再拆分语言用多语言反复“点题”,日常又带着好友间的亲近气息。《河流》则是某种意义上的反面,人声退后,器乐向前,吉他模仿水流,大提琴承担线条。《Monday》与《烟花》里拉回千禧年流行乐质感,《同一片天空下》用卧室声响结合钢琴“像模像样”地完成了某种“温柔暖意”的专辑收束。
必须翻找出初次聆听的碎片印象——表情银行、小老虎与说唱崔健,多次聆听后依旧指向恰当,爵士说唱的制作思路,突出节奏组的器乐组织与表情银行实质性的专辑制作参与。但“玩乐”似乎才是唯一核心,也是“春游”一词的概念统领。“早上好”“中场”再到最后的暖意收束形式上构建起专辑架构,但内部不时的呼应似乎并不能有效凝聚专辑内容——倒像是采样、拼贴和习作合集。抓取生活声响,收纳友人声音,“八方支援”的内容组织,这到底是一种友人游玩的合力,还是某种“转世灵童的百家布”?全包揽式的独立音乐人创作模式面对华语创作时的用力不均到底一种创作必需还是艰难的必经之路?我选择保留意见,正如窦靖童个人魅力固然聚集起一大批听众,但声音到达某种“相像之处”时又会激发多少“好孝顺的嗓音”的弹幕。无法评价,也无法割离。
本期编辑:JoeZhan
欢迎关注账号:温带复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