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洲旅馆密码
专辑:Hotel California
艺人:Eagles
厂牌:Elektra/Asylum/Nonesuch
时间:1976/12/08
评分:★★★★☆
《California Dreamin’》和《Hotel California》无疑是历史上为加州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起到最大作用的两首经典歌曲。它们的相同之处,从小处来讲是分别成就了The Mamas&The Papas与Eagles两支乐团在流行(摇滚)音乐史上的经典地位(虽然前者只不过存活了两年时间),从大处来讲,则是为加洲梦这个美国梦的分支机构以艺术的形式保存并供后人瞻仰,提供了最好的音乐资料。不过,相隔达十年之久的两首作品,在表达意思方面却并非如它们的历史地位那样具有共通性。《California Dreamin’》里“I’d Be Safe and Warm,If I Was In L.A.”这样的歌词,更多的体现为一种浪漫主义,是一种“饱暖思淫欲”般的抒情,它将加洲彻底梳扮成一个销金窟,一个温柔乡,就如同范烟桥用“华灯起、车声声,歌舞升平”这样的歌词来“宏扬”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夜上海表面的繁华绮丽一样,容易让人对物质化世界的追求幻想出一种变态的程度。当然,讲究阴阳互补的中国词人范烟桥,却还是不忘在这表现的繁华之下,加上了“只见她、笑脸迎,谁知她内心苦闷”这样的对应句子,而《Hotel California》正是这种内心苦闷对应下的一首加州“赞歌”。
尽管距离《Hotel California》这张唱片发行已经整整三十年,但是有关这首专辑同名曲的话题却一直不断地在继续着,而且时间拖得越久,其中的谜团似乎也是越来越多。更为重要的是,这首作品吸引的并不仅仅是音乐界的人士在关注,它在歌词表达上的抽象、神秘,甚至让许多语言学、符号学、宗教学的人士都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因此留下了许多疑问。如在CD封底照片左侧第二个阁楼窗洞中依稀可见的身影,是否就是撒旦教教主拉维(首版LP的这张照片据说是在唱片封套内)?歌词中出现的“Tiffany Twisted”、“Colitas”等词和词组究竟是什么意思?“加洲旅馆”的创作蓝本究竟是哪座旅馆?更有甚者,为了利己的商机,而将托多期桑多斯的一家旅馆宣传成为《Hotel California》作品的创作根据地,虽然之后乐队核心成员Don Henley亲自反驳了这种子虚乌有的说法,但由于其流传的深远,直至今日依然会有无数的旅行者会对那座小镇旅馆深信不疑,并且拍照留念不亦乐乎,这倒真印证了“假作真时真亦假”的红语。不过,另有一件值得回味的事倒是“They Just Can’t Kill the Beast”一句,在Sound Forge软件的帮助下,由神职人员于逆向播放的状态中解出了“Satan Had Help,He Organized His Own Religion”(撒旦伸手援助建立自己的宗教)这样的解读作品“新密码”,而当这种说法和Eagles于1994年复出之际发行的《Hell Freezes Over》专辑封面下方那个红色魔鬼标志有幸相印证时,有关Eagles与撒旦亲密的关系,似乎更成了板上钉钉的“事实”。
当然,解读越多事情就会越复杂,而且很多解读的动机也必然会偏离解读原始的动机。我宁愿相信《Hotel Califonia》先是一首摇滚作品那么简单,既然是摇滚作品,它就会和历史上许多的诗人和摇滚艺术家的作品一样,充满着让世人难以解读的灵感和想像,因为你永远不能用正常的逻辑去判断一件艺术品的好坏,《Hotel California》很明显就是一首急就章般一笔而就的摇滚艺术品。它肯定借用了大麻的物质催化,所以作品自始至终充满了一些神秘的幻想、联想,以及抽象与印象的思维。但抛开这些幻觉给创作者的刺激之外,Eagles对于加洲梦梦归何处的反思精神,却显然是最核心的表达内容。
真正让这首作品在全球范围内走红的,反倒是Eagles1994复出后发行的《Hell Freezes Over》中收录的一首Unplugged版本,事实上也正是这首作品,让多数人知道了《Hotel California》和Eagles。不过,这首不插电版与原版相比,倒是并没有改编过多,哪怕是被人津津乐道的吉它Solo也几乎被保留了下来,但从音乐气质来讲,这两个版本更像是一首作品的青年版和中年版,以至于如不插电版总会给人一种摇滚长诗般的错觉,但其实加上鼓掌声和谢幕声,它也只不过比原版多了42秒。与此相比,1976年的原版听起来却无疑更显得像是一首古朴的摇滚酒歌,这大概就是青年与中年在持久性上的差异。
成也《Hotel California》,败也《Hotel California》,由于单曲上的空前成功,反倒是让这张同名唱片中的其它作品成了鸡肋,一骨脑儿的被塞进了B-Side的行列。但有时候流行确实容易迷住了人们的眼睛,就像这张专辑一样,其实优秀的作品又何止《Hotel California》一曲,否则它也无法成为Eagles史上最经典的专辑,也是最能集中体现Eagles风格的唱片。与同时期的摇滚作品相比,Eagles其实更传统,更具有自省和内敛的气质。做为专辑的《Hotel California》就自始至终洋溢在Country、Folk-Rock这样的朴素气质中“无法自拨”,这不仅是美国人的音乐命脉,也是美国人的“同一首歌”。尤其是《New Kid In Town》中流露出那种淡淡的田园风味,更是Eagles最精髓的气气所在,所以,他们的摇滚乐在很大程度上更是一种对美国梦写实的描述,而非针尖对麦芒的冲突,这也是他们能够长盛不衰的主要原因。看看不插电演唱会台下那些温文而雅的中产观众,你就会恍然大悟,原来大多数的美国人就像Eagles这样生活了这么多年。
文/爱地人
03/12/06
http://blog.sina.com.cn/aidiren
艺人:Eagles
厂牌:Elektra/Asylum/Nonesuch
时间:1976/12/08
评分:★★★★☆
《California Dreamin’》和《Hotel California》无疑是历史上为加州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起到最大作用的两首经典歌曲。它们的相同之处,从小处来讲是分别成就了The Mamas&The Papas与Eagles两支乐团在流行(摇滚)音乐史上的经典地位(虽然前者只不过存活了两年时间),从大处来讲,则是为加洲梦这个美国梦的分支机构以艺术的形式保存并供后人瞻仰,提供了最好的音乐资料。不过,相隔达十年之久的两首作品,在表达意思方面却并非如它们的历史地位那样具有共通性。《California Dreamin’》里“I’d Be Safe and Warm,If I Was In L.A.”这样的歌词,更多的体现为一种浪漫主义,是一种“饱暖思淫欲”般的抒情,它将加洲彻底梳扮成一个销金窟,一个温柔乡,就如同范烟桥用“华灯起、车声声,歌舞升平”这样的歌词来“宏扬”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夜上海表面的繁华绮丽一样,容易让人对物质化世界的追求幻想出一种变态的程度。当然,讲究阴阳互补的中国词人范烟桥,却还是不忘在这表现的繁华之下,加上了“只见她、笑脸迎,谁知她内心苦闷”这样的对应句子,而《Hotel California》正是这种内心苦闷对应下的一首加州“赞歌”。
尽管距离《Hotel California》这张唱片发行已经整整三十年,但是有关这首专辑同名曲的话题却一直不断地在继续着,而且时间拖得越久,其中的谜团似乎也是越来越多。更为重要的是,这首作品吸引的并不仅仅是音乐界的人士在关注,它在歌词表达上的抽象、神秘,甚至让许多语言学、符号学、宗教学的人士都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因此留下了许多疑问。如在CD封底照片左侧第二个阁楼窗洞中依稀可见的身影,是否就是撒旦教教主拉维(首版LP的这张照片据说是在唱片封套内)?歌词中出现的“Tiffany Twisted”、“Colitas”等词和词组究竟是什么意思?“加洲旅馆”的创作蓝本究竟是哪座旅馆?更有甚者,为了利己的商机,而将托多期桑多斯的一家旅馆宣传成为《Hotel California》作品的创作根据地,虽然之后乐队核心成员Don Henley亲自反驳了这种子虚乌有的说法,但由于其流传的深远,直至今日依然会有无数的旅行者会对那座小镇旅馆深信不疑,并且拍照留念不亦乐乎,这倒真印证了“假作真时真亦假”的红语。不过,另有一件值得回味的事倒是“They Just Can’t Kill the Beast”一句,在Sound Forge软件的帮助下,由神职人员于逆向播放的状态中解出了“Satan Had Help,He Organized His Own Religion”(撒旦伸手援助建立自己的宗教)这样的解读作品“新密码”,而当这种说法和Eagles于1994年复出之际发行的《Hell Freezes Over》专辑封面下方那个红色魔鬼标志有幸相印证时,有关Eagles与撒旦亲密的关系,似乎更成了板上钉钉的“事实”。
当然,解读越多事情就会越复杂,而且很多解读的动机也必然会偏离解读原始的动机。我宁愿相信《Hotel Califonia》先是一首摇滚作品那么简单,既然是摇滚作品,它就会和历史上许多的诗人和摇滚艺术家的作品一样,充满着让世人难以解读的灵感和想像,因为你永远不能用正常的逻辑去判断一件艺术品的好坏,《Hotel California》很明显就是一首急就章般一笔而就的摇滚艺术品。它肯定借用了大麻的物质催化,所以作品自始至终充满了一些神秘的幻想、联想,以及抽象与印象的思维。但抛开这些幻觉给创作者的刺激之外,Eagles对于加洲梦梦归何处的反思精神,却显然是最核心的表达内容。
真正让这首作品在全球范围内走红的,反倒是Eagles1994复出后发行的《Hell Freezes Over》中收录的一首Unplugged版本,事实上也正是这首作品,让多数人知道了《Hotel California》和Eagles。不过,这首不插电版与原版相比,倒是并没有改编过多,哪怕是被人津津乐道的吉它Solo也几乎被保留了下来,但从音乐气质来讲,这两个版本更像是一首作品的青年版和中年版,以至于如不插电版总会给人一种摇滚长诗般的错觉,但其实加上鼓掌声和谢幕声,它也只不过比原版多了42秒。与此相比,1976年的原版听起来却无疑更显得像是一首古朴的摇滚酒歌,这大概就是青年与中年在持久性上的差异。
成也《Hotel California》,败也《Hotel California》,由于单曲上的空前成功,反倒是让这张同名唱片中的其它作品成了鸡肋,一骨脑儿的被塞进了B-Side的行列。但有时候流行确实容易迷住了人们的眼睛,就像这张专辑一样,其实优秀的作品又何止《Hotel California》一曲,否则它也无法成为Eagles史上最经典的专辑,也是最能集中体现Eagles风格的唱片。与同时期的摇滚作品相比,Eagles其实更传统,更具有自省和内敛的气质。做为专辑的《Hotel California》就自始至终洋溢在Country、Folk-Rock这样的朴素气质中“无法自拨”,这不仅是美国人的音乐命脉,也是美国人的“同一首歌”。尤其是《New Kid In Town》中流露出那种淡淡的田园风味,更是Eagles最精髓的气气所在,所以,他们的摇滚乐在很大程度上更是一种对美国梦写实的描述,而非针尖对麦芒的冲突,这也是他们能够长盛不衰的主要原因。看看不插电演唱会台下那些温文而雅的中产观众,你就会恍然大悟,原来大多数的美国人就像Eagles这样生活了这么多年。
文/爱地人
03/12/06
http://blog.sina.com.cn/aidir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