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横竖是不要自行车
要说意义,Allergy要比Queencard自洽太多——那个被社交平台所见裹挟的人,那个流着眼泪心想为什么我不够美丽不够好不能得到很多爱的人,那个在和其他女孩的比较中总容易迷失自我掉进怪圈的人,那个想要振作却似乎连接受自我的勇气都没有的人,才是屏幕后耳机外真实普通的你我。于是Allergy接上Queencard,显然一切都说的通了:痛苦不堪之后再自信起来,那个对真实自己过敏的人也可以是闪闪发光的王者。于情于理这都是顶顶鼓舞人心的正能量箴言,只是问题在于,假如这一切都是由盘亮条顺的女idol来讲述,是否来得太轻巧了些?脆弱被戳破之后往往需要漫长的挣扎、撕扯,然后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温柔才有可能慢慢愈合、修补,怎么可能睁眼闭眼之间就闪回进华丽的虚影? 当然我们也并不能怪罪(G)I-DLE或田小娟,她们已经尽力表达,用各种流行文化碎片拼贴复刻出一幅千禧年chick flick风情画,只是大众顺理成章地想要更多更深沉的观点。最悲哀的是她们已然精致美丽却依然会制作“我为什么不像其他女孩那样漂亮”一类的作品痛陈心迹,对她们的了解可以让我相信这绝不是单纯出于贩卖焦虑兜售女性主义口号的商业考虑。事实便是世界总想要更多,枷锁总是一层一层套上来,不管是来自男性凝视还是同性竞争,似乎每个人都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唯有带着镣铐跳舞,女孩们的“原罪”无非将抗争与蜕变这一沉重母题演绎得轻描淡写又美轮美奂。
当我们谈到(G)I-DLE,我们在期待什么?当我们享用过Tomboy和Nxde之后,我们又在期待什么?当我们谈到女制作人,我们还在期待什么?不必对她们过分苛责,毕竟她们也只是流行文化生产线上迷茫而单薄的女孩们。而Queencard最动人最耀眼的瞬间,也无非是MV结尾那删删改改的I FEEL之后,最后补足的一句“I FEEL YOU”. 抛开光鲜亮丽的外在,真正让我们在眼泪中会心一笑的,永远是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