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邓要怎么做才能拿到金曲奖?
今天金曲奖提名开出,《启示录》仅提“最佳专辑制作人”一奖。作为从2013年就粉到现在的老粉,想了老久,还是决定写下这些文字来缓解心情里的可惜和不甘。也想借第一次发长乐评和大家讨论一下自己的感受。
《启示录》确实是一张很不错的专辑,在我心里专辑的概念性和整体性比《摩天动物园》是要高了一个高度的。摩天很明显是制作的比较赶,很多细节可以再磨的更细但在当时那个情况下也能理解。但《启示录》又是三年,很明显小邓是用了心思去做的:21年发出来的歌应该是打算收到新专辑里的但是应该是看到风评不好(拉踩一下《超能力》,个人不承认这首是邓紫棋的歌),就决定重新再来;21年还在拼命曝光上综艺攒钱为了做新专;22年闭关半年认真做专辑;更换主制作人为宫阁;14首mv大制作等等,这些都可以看出小邓是想卯足了劲去冲一把,所以今天掉了歌后的提名真的会为她的真心觉得不值和不甘,四星也是出于对小邓的真诚的褒奖。
但是对于小邓而言,《启示录》是有一定的挑战性在的,被列为“遗珠”或者说第七名似乎也会有一定的原因。一是从整张专辑的整体概念性而言。“启示”这个概念,是不是对于小邓而言太大了?近年来金曲更偏爱的风格都是将个人风格发挥到极致的专辑,比如说《心里学》、《藏着并不等于遗忘》、《无人知晓》等等,这些专辑的概念都偏向于对个体情感的充分展露和个人艺术人格的充分展现,都具有一定的私人性。但《启示录》则是相当于塑造新的艺术人格“歌莉娅”,而“邓紫棋”在《Xposed》以及前几专中的rnb与摇滚人格,在《新的心跳》和“童话三部曲”EP中的流行人格,和在《摩天动物园》中第三次转型的嘻哈人格等等并没有能得到很充分的展现。
再说到音乐人格,整专对歌莉娅人格的塑造还是偏于弱化,我们可以看到歌莉娅成长的故事,但是感觉不到她具体的人格魅力在何处。如张惠妹的《阿密特》、林忆莲的《盖亚》,这两张专辑中也是全新的塑造音乐人格形象,这些人格形象是尖锐又鲜明的:敢于挑战世俗、为弱势发声、展现个人魅力,但歌莉娅人格中并没有感受到很突出的形象,或者说,似乎少了很多的尖锐性。歌莉娅个人特点的不突出可以说是《启示录》中一个很遗憾的点。
第三就是音乐性上,除了《天空没有极限》,似乎整张专辑的旋律性并不如之前的专辑这么流畅。宫阁老师的制作确实是很新,但是小邓最有力的武器--vocal被压得太多了。制作大过了人声,整张专辑给我的感觉是很“重”,没有以往金曲奖所偏好的那种“轻盈”感,或者说就是歌手在专辑中自由畅游的感觉。整张专辑听下来,会感觉有点“累”,这可能也是宏大叙事的不好的另一面,用俗话来说就是“不太接地气”。而且小邓和jay很像:作曲能力很不错,但是作词能力欠缺。小邓作词上最好的词就是《泡沫》、《光年之外》和《一路逆风》,但是能出精品的数量真的太少了。这个问题其实在《摩天》时期就一直有,只不过因为《句号》的意义性显得自我独白的歌词更符合主旨,掩盖了词作上的问题,但《启示录》就不是,这样大的概念就更需要很好的词作去撑起意义性的施展,这点也真的很遗憾。
说回题目,小邓要怎么才能拿到金曲奖呢?
第一,合作。扬长避短,找回旋律性的优势,保持对制作的追求,这两者要找到一个很好的平衡。在作词作曲上其实并不一定要一人独揽,一半一半就很合适。像泰勒丝就是自己主导,多人一起作曲。小邓之前尝试的《倒流时间》效果就很好--突破了“邓紫棋”的框架,是“邓紫棋和伙伴们”的共同成果。
第二,意义。拓展社会意义,不是说《启示录》写“爱”不好,但是爱也可以有很多命题,可以是一种大爱--因为爱家人而自我成长、因为爱社会而抨击社会乱象等等,不只是简单的“爱情”。第二个就是自己成长的意义,在人生中除了爱情以外,还能够收获什么,比如友情?比如对时光的回忆?
第三,主题。可以尝试一下更新的主题。比如对自己生活的体悟,对社会现象的抨击等。
第四,音乐人格。歌莉娅还可以继续挖掘,比如回到VR世界后是否会看到不好的地方,用大爱感悟世界。甚至回归到“邓紫棋”人格上,回到RNB/摇滚和流行的道路上,回到像《Xposed》一样的尖锐,突破舒适圈。或者回到自己的生活,私人化的探讨,或者对生活意义的追寻。
其实这次失利让我很怕小邓会踏上水产姐妹的另一位张珍女士的老路:2015-2017年的张珍女士在维秘等国际舞台上多耀眼啊,但被某些事情打击到现在都没有出新的国语专辑。希望小邓能明白自己还有很多机会,不要太失望太难过,《启示录》是一张很好的专辑,这是留给粉丝最好的礼物,粉丝们都能感受到你的真心,下次继续加油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