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滚之初,不能没有音乐

专辑:人之初
艺人:天堂
厂牌:红星生产社/正东唱片
时间:1996/01
评分:★★★☆
《摇滚之初,不能没有音乐》
对于“天堂”乐队,一种人很喜欢,一种人很不喜欢,这一点当然可以运用于普天下任何的歌手和乐队,但是对于这支特殊时期的特殊乐队而言,很多歌迷对于是否喜欢他们这一点上,往往不是以作品质量或直观感觉来做为评判标准,而往往夹杂着太多记忆的成份。经历过的人大多对他忘不了,没有经历过的人又对他们报之以嘲笑,但无论如何,做为中国摇滚乐过渡时期少数拥有专辑(而且还在十年里发行过五张专辑)的乐队,“天堂”身上散发出的悲喜剧味,也正是1993到1996这个“中国摇滚大跃进时代”的重要缩影。
对于歌迷来讲,故事从1994年1月发行的《摇滚94’》说起就可以了。很明显,这还是一张响应《中国火I》和《红星壹号》的号召、为当时星火开始燎原的中国摇滚热潮加热的一张拼盘。不过,相对而言,这张由“摩登天空”前身“风景科技”制作的拼盘,虽然在制作手段、推广方式上无法和当时的海外制作公司相比较,但是从这张拼盘的选材来看,至少在那个鱼龙混杂的摇滚时代,还是相当靠谱和具有时代代表意义的。而这样的选材眼光,同样在日后被沈黎晖移植到了《摩登天空》直到《Badhead》系列。当然,这张拼盘中出现的六个乐队及艺人,除了签约“红星生产社”却没发专辑的“石头”,以及因为曲风受众问题而没发完整专辑的“皇冠”之外,其他乐队及艺人都或多或少留下了自己完整的作品,哪怕像“佤族”那样永远的仅此一张,这样的存活率也多少说明了这张拼盘在中国摇滚乱世中的不朽价值。
故事正式开始,这张拼盘在发行后最让人记住的名字,不是日后名声更大的“清醒”乐队,而是一支哼唱着北京味民谣小调的乐队——“粉雾”,而他们在这张专辑中收录的唯一一首作品《赵家老哥》,更成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立志从事中国摇滚事业之青年的吉它弹唱必学曲。而唱片公司显然也是非常信任群众的眼光,随后不久,“红星生产社”即与这支年轻的乐队签约,由于制作公司的地域背景,在宣传上比较忌违乐队名字在粤语中的发音(粉雾即坟墓),因此最终他们一下子从“地狱”升入了“天堂”。而做为第三代摇滚乐队中的一支,他们更有幸成了第一支能用专辑来诠释乐队完整音乐概念的团队,而且还是一张没有一支情歌的唱片。
还是那句话,“天堂”乐队的首张专辑《人之初》,是因为时代造就的中国摇滚经典唱片,而非音乐本身,但千成不要因此就忽略了这张专辑所有的意义,更不要轻易使用污言秽语,这不仅不能证明你很摇滚,反倒是证明你缺少教育。做为第三代摇滚乐团中的代表乐队,在“天堂”身上可以说聚集了太多有代表性的东西,比如和第一代第二代摇滚乐手相比,他们大都没有文工团或音乐世家背景,这就让他们的乐理基础普遍较弱,更多的是以青春、热血、信念、时髦以及中国摇滚乐迷最爱提的精神两字做为起点搞音乐,这也就让他们的音乐难免天生贫血、早产却不早慧。而翻唱和借鉴同样是这批乐队的一大弊病,尤其是在一个没有网络的时代,做为摇滚乐手的他们,往往还同时担任了打口青年的角色,因此即使在后天的养份吸收上,他们同样贫寒,这也就造成了他们音乐表达上的单薄。
对于“天堂”来讲,他们眼里肯定是比较羡慕第一和第二代乐手的,因为开拓往往要比继承更不受拘束。而时代要求他们的,除了需要借鉴国外摇滚乐队的范儿,在当时历史条件上,更必须接受国内前辈对于既定国产摇滚乐形式的洗礼。像这张专辑中收录的《赵家老哥》(非《摇滚94》版本),就非常像是一位“花房二姑娘”,迷漫着和崔健一样的老北京气息。不过,也好在这首歌曲的歌词确实写得还算嬉皮、还算有点文学气,这也让它的与众不同,足以在那个时代显得鹤立鸡群。
《人之初》专辑暴露最多的还是它制作上的紊乱,明明是一支“硬摇滚”风格的专辑,但制作人却硬是把它们煮成了一锅大杂烩,尤其是那架仿佛来自八十年代的电子琴,更总是在最不该它出现的地方出现,频频用那些轻浮的音色为电子琴的全民普及做着“贡献”。《人之初》的前奏总让人感觉像是企业职工联谊会的开场旋律,而《慈悲》最后如交响乐般“辉煌又精心”的键盘作业声,更让人担心天知道什么时候会出现“亲爱的朋友大家好,以下是乐队介绍”这样的报幕声。这不仅把这张唱片推向了近似于“天堂”下乡汇报Live专辑的边缘,更让这张专辑让结构的松散和混乱中,显出了音乐本身的贫脊,当然也更浅弱了摇滚乐应该有的内在力度表现。
乐队的作品在旋律上其实也都尽力在向“黑豹”、崔健,以及Bon Jovi、Metallica、Guns N’Roses靠近,这也正是那个时期几乎所有的中国摇滚乐队都存在的问题。因此,在那个时候,乐队音乐的成败往往要由主唱的个人气质来决定,而“天堂”不算经典但却至少让人觉得有意思的关键人物,正是乐队的主唱雷刚,虽然他在《人之初》里这些“我佛慈悲”的摇滚精神,同样是少有所指,而反战题村的《天使的泪》更像是《别去糟蹋》的模仿之作,但至少他的打油诗写得够有范儿,而他的文笔也至少显得凝炼和具有一定的艺青倾向,像《赵家老中》那些朗朗上口的大白话,多少说明了他在文学修养上还是突出于许多同时代的所谓摇滚工作者的半文盲人士。
这张专辑其实如果是以羊力的吉它和雷刚嬉皮的词曲风格上面尽情发展下去的话,还是可以形成诸如民谣+硬摇滚这样比较定形的路子的,按照这种形式的发展,至少不会像现在这样的“天花乱坠”却坠得莫名其妙,而且还反而会减少许多刻意模仿的成份,慢慢突出雷刚唱中带说的风格。不过,这张专辑中有一个致命问题却是不可饶恕的,那就是雷刚的走调问题,而且比较奇怪的是,他并非像那些天王歌手找不准调门,而是自始至终走着调,并且能够坚持把一首歌的调跑错,并一直跑在那个自己舒服的正确调上。请君听一下《赵家老哥》,请君再用G调与羊力的吉它一起合奏,然后,谁能告诉我雷刚唱得是G调以外的哪个调吗?
抛掉环境、天赋、设备、意识、制作等等的问题,做为一支半路出家,而且是以死磕死扒代替演出实践来搞摇滚的一支乐队,“天堂”身上明显的体现着那个时代“摇滚犯的错误”,那就是精神和诚意方面的内容要远远多于音乐本身。亲爱的朋友,请问你还会再说精神才是摇滚乐唯一的生命吗?虽然精神是摇滚乐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没有音乐本身,它也同样是个屁!
文/爱地人
03/01/07
http://blog.sina.com.cn/aidiren
艺人:天堂
厂牌:红星生产社/正东唱片
时间:1996/01
评分:★★★☆
《摇滚之初,不能没有音乐》
对于“天堂”乐队,一种人很喜欢,一种人很不喜欢,这一点当然可以运用于普天下任何的歌手和乐队,但是对于这支特殊时期的特殊乐队而言,很多歌迷对于是否喜欢他们这一点上,往往不是以作品质量或直观感觉来做为评判标准,而往往夹杂着太多记忆的成份。经历过的人大多对他忘不了,没有经历过的人又对他们报之以嘲笑,但无论如何,做为中国摇滚乐过渡时期少数拥有专辑(而且还在十年里发行过五张专辑)的乐队,“天堂”身上散发出的悲喜剧味,也正是1993到1996这个“中国摇滚大跃进时代”的重要缩影。
对于歌迷来讲,故事从1994年1月发行的《摇滚94’》说起就可以了。很明显,这还是一张响应《中国火I》和《红星壹号》的号召、为当时星火开始燎原的中国摇滚热潮加热的一张拼盘。不过,相对而言,这张由“摩登天空”前身“风景科技”制作的拼盘,虽然在制作手段、推广方式上无法和当时的海外制作公司相比较,但是从这张拼盘的选材来看,至少在那个鱼龙混杂的摇滚时代,还是相当靠谱和具有时代代表意义的。而这样的选材眼光,同样在日后被沈黎晖移植到了《摩登天空》直到《Badhead》系列。当然,这张拼盘中出现的六个乐队及艺人,除了签约“红星生产社”却没发专辑的“石头”,以及因为曲风受众问题而没发完整专辑的“皇冠”之外,其他乐队及艺人都或多或少留下了自己完整的作品,哪怕像“佤族”那样永远的仅此一张,这样的存活率也多少说明了这张拼盘在中国摇滚乱世中的不朽价值。
故事正式开始,这张拼盘在发行后最让人记住的名字,不是日后名声更大的“清醒”乐队,而是一支哼唱着北京味民谣小调的乐队——“粉雾”,而他们在这张专辑中收录的唯一一首作品《赵家老哥》,更成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立志从事中国摇滚事业之青年的吉它弹唱必学曲。而唱片公司显然也是非常信任群众的眼光,随后不久,“红星生产社”即与这支年轻的乐队签约,由于制作公司的地域背景,在宣传上比较忌违乐队名字在粤语中的发音(粉雾即坟墓),因此最终他们一下子从“地狱”升入了“天堂”。而做为第三代摇滚乐队中的一支,他们更有幸成了第一支能用专辑来诠释乐队完整音乐概念的团队,而且还是一张没有一支情歌的唱片。
还是那句话,“天堂”乐队的首张专辑《人之初》,是因为时代造就的中国摇滚经典唱片,而非音乐本身,但千成不要因此就忽略了这张专辑所有的意义,更不要轻易使用污言秽语,这不仅不能证明你很摇滚,反倒是证明你缺少教育。做为第三代摇滚乐团中的代表乐队,在“天堂”身上可以说聚集了太多有代表性的东西,比如和第一代第二代摇滚乐手相比,他们大都没有文工团或音乐世家背景,这就让他们的乐理基础普遍较弱,更多的是以青春、热血、信念、时髦以及中国摇滚乐迷最爱提的精神两字做为起点搞音乐,这也就让他们的音乐难免天生贫血、早产却不早慧。而翻唱和借鉴同样是这批乐队的一大弊病,尤其是在一个没有网络的时代,做为摇滚乐手的他们,往往还同时担任了打口青年的角色,因此即使在后天的养份吸收上,他们同样贫寒,这也就造成了他们音乐表达上的单薄。
对于“天堂”来讲,他们眼里肯定是比较羡慕第一和第二代乐手的,因为开拓往往要比继承更不受拘束。而时代要求他们的,除了需要借鉴国外摇滚乐队的范儿,在当时历史条件上,更必须接受国内前辈对于既定国产摇滚乐形式的洗礼。像这张专辑中收录的《赵家老哥》(非《摇滚94》版本),就非常像是一位“花房二姑娘”,迷漫着和崔健一样的老北京气息。不过,也好在这首歌曲的歌词确实写得还算嬉皮、还算有点文学气,这也让它的与众不同,足以在那个时代显得鹤立鸡群。
《人之初》专辑暴露最多的还是它制作上的紊乱,明明是一支“硬摇滚”风格的专辑,但制作人却硬是把它们煮成了一锅大杂烩,尤其是那架仿佛来自八十年代的电子琴,更总是在最不该它出现的地方出现,频频用那些轻浮的音色为电子琴的全民普及做着“贡献”。《人之初》的前奏总让人感觉像是企业职工联谊会的开场旋律,而《慈悲》最后如交响乐般“辉煌又精心”的键盘作业声,更让人担心天知道什么时候会出现“亲爱的朋友大家好,以下是乐队介绍”这样的报幕声。这不仅把这张唱片推向了近似于“天堂”下乡汇报Live专辑的边缘,更让这张专辑让结构的松散和混乱中,显出了音乐本身的贫脊,当然也更浅弱了摇滚乐应该有的内在力度表现。
乐队的作品在旋律上其实也都尽力在向“黑豹”、崔健,以及Bon Jovi、Metallica、Guns N’Roses靠近,这也正是那个时期几乎所有的中国摇滚乐队都存在的问题。因此,在那个时候,乐队音乐的成败往往要由主唱的个人气质来决定,而“天堂”不算经典但却至少让人觉得有意思的关键人物,正是乐队的主唱雷刚,虽然他在《人之初》里这些“我佛慈悲”的摇滚精神,同样是少有所指,而反战题村的《天使的泪》更像是《别去糟蹋》的模仿之作,但至少他的打油诗写得够有范儿,而他的文笔也至少显得凝炼和具有一定的艺青倾向,像《赵家老中》那些朗朗上口的大白话,多少说明了他在文学修养上还是突出于许多同时代的所谓摇滚工作者的半文盲人士。
这张专辑其实如果是以羊力的吉它和雷刚嬉皮的词曲风格上面尽情发展下去的话,还是可以形成诸如民谣+硬摇滚这样比较定形的路子的,按照这种形式的发展,至少不会像现在这样的“天花乱坠”却坠得莫名其妙,而且还反而会减少许多刻意模仿的成份,慢慢突出雷刚唱中带说的风格。不过,这张专辑中有一个致命问题却是不可饶恕的,那就是雷刚的走调问题,而且比较奇怪的是,他并非像那些天王歌手找不准调门,而是自始至终走着调,并且能够坚持把一首歌的调跑错,并一直跑在那个自己舒服的正确调上。请君听一下《赵家老哥》,请君再用G调与羊力的吉它一起合奏,然后,谁能告诉我雷刚唱得是G调以外的哪个调吗?
抛掉环境、天赋、设备、意识、制作等等的问题,做为一支半路出家,而且是以死磕死扒代替演出实践来搞摇滚的一支乐队,“天堂”身上明显的体现着那个时代“摇滚犯的错误”,那就是精神和诚意方面的内容要远远多于音乐本身。亲爱的朋友,请问你还会再说精神才是摇滚乐唯一的生命吗?虽然精神是摇滚乐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没有音乐本身,它也同样是个屁!
文/爱地人
03/01/07
http://blog.sina.com.cn/aidir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