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过气,秋又来
假日宅男整理CD架,然后就发现了这张碟,warner music1990出品,来自叶倩文。
边放进碟机边想:真是很有历史感的唱片,十八年前。。。我自己都不禁肃然。这是几时何处购得?应该很早了--至少也有十几年。。。不大记得了,唯一确定的是肯定听了没几遍。我记得少年时候的我拥有一盘这张唱片的引进版盒带,那时候爱得不得了,应该基于这一点买下了它。
我始终有一种类似强迫症的怪癖,如果我发现引进版自行删歌换歌或者改动list顺序我一定会想方设法把原版搞来--哪怕只有很些微的区别,然后或者赞许或者不屑--真是幼稚,年少轻狂,以为自己特别懂音乐,好像那样就可以和producer一较高下。十八年后,我发现,音乐,欣赏起来是一回事,可是制作起来又是另外一回事,技术,永远是眼高手低的人攀不过的瓶颈。
今天再看,这张《秋去秋来》没有什么概念在里面,所以当时那盒引进版的盒带说不定换歌换得很有道理--既然都是K歌拼盘,拼得更K一点不好吗?可惜,我已记不得那盘盒带都换了哪几首歌。
这张唱片的第一首歌是《秋去秋来》,翻自《哭砂》,编曲上也没有什么花头,试图营造出别于原曲哀怨风格的温暖,唱得也一般,今天看来,倒是林振强哪几句歌词“秋來也秋去,千千片紅葉跌墜,如完成凄美的程序”,很有画面感;而且那个“紅葉”的“葉”和“跌墜”的“墜”字用繁体写来尤其好看,整张专辑只有两首原创,黃霑的《在夜里寂静时》和伦永亮的《第一晚》,其余皆为自欧美和台湾扒来,《我再说一遍》翻自陈淑桦的《傲慢与偏见》,编曲其实做得很好,与原曲相比甚至更有一份soft jazz的高格调,可惜粤语发音本就偏硬,而叶的唱功又是那种小胡同赶猪的段数,所以没法很好地表达。其时香港乐坛翻唱台湾歌几成疯魔,90年的叶倩文正是巅峰未过之际,一张唱片里有六首台湾歌,在这样的大牌身上都是如此,当时的不良风气可以想见,粤语歌原本的特色被抹杀殆尽,若这样下去,曾经创造出海内外华人--甚或席卷日本韩国整个亚洲盛况的粤语歌和炮制出全民偶像谭咏麟、张国荣、梅艳芳的香港势必沦为新加坡马来西亚这样的二流翻唱基地,还好,最后,香港自己挽救了自己。不过,当年的盛况已然不见,让我这个粤语歌情结的粉只好唏嘘一下:天凉好个秋啊!
唱片本身真的乏善足陈,温吞水一般的作坊产品,完全谈不上个性、创意等等,可就是这样,当年卖得也是非常之好,我记得自己当时也是把那盘盒带视为珍宝之一--所以,只能说,唱片公司的营销策略真不是浪得虚名,今天再听来,只觉过气。
边放进碟机边想:真是很有历史感的唱片,十八年前。。。我自己都不禁肃然。这是几时何处购得?应该很早了--至少也有十几年。。。不大记得了,唯一确定的是肯定听了没几遍。我记得少年时候的我拥有一盘这张唱片的引进版盒带,那时候爱得不得了,应该基于这一点买下了它。
我始终有一种类似强迫症的怪癖,如果我发现引进版自行删歌换歌或者改动list顺序我一定会想方设法把原版搞来--哪怕只有很些微的区别,然后或者赞许或者不屑--真是幼稚,年少轻狂,以为自己特别懂音乐,好像那样就可以和producer一较高下。十八年后,我发现,音乐,欣赏起来是一回事,可是制作起来又是另外一回事,技术,永远是眼高手低的人攀不过的瓶颈。
今天再看,这张《秋去秋来》没有什么概念在里面,所以当时那盒引进版的盒带说不定换歌换得很有道理--既然都是K歌拼盘,拼得更K一点不好吗?可惜,我已记不得那盘盒带都换了哪几首歌。
这张唱片的第一首歌是《秋去秋来》,翻自《哭砂》,编曲上也没有什么花头,试图营造出别于原曲哀怨风格的温暖,唱得也一般,今天看来,倒是林振强哪几句歌词“秋來也秋去,千千片紅葉跌墜,如完成凄美的程序”,很有画面感;而且那个“紅葉”的“葉”和“跌墜”的“墜”字用繁体写来尤其好看,整张专辑只有两首原创,黃霑的《在夜里寂静时》和伦永亮的《第一晚》,其余皆为自欧美和台湾扒来,《我再说一遍》翻自陈淑桦的《傲慢与偏见》,编曲其实做得很好,与原曲相比甚至更有一份soft jazz的高格调,可惜粤语发音本就偏硬,而叶的唱功又是那种小胡同赶猪的段数,所以没法很好地表达。其时香港乐坛翻唱台湾歌几成疯魔,90年的叶倩文正是巅峰未过之际,一张唱片里有六首台湾歌,在这样的大牌身上都是如此,当时的不良风气可以想见,粤语歌原本的特色被抹杀殆尽,若这样下去,曾经创造出海内外华人--甚或席卷日本韩国整个亚洲盛况的粤语歌和炮制出全民偶像谭咏麟、张国荣、梅艳芳的香港势必沦为新加坡马来西亚这样的二流翻唱基地,还好,最后,香港自己挽救了自己。不过,当年的盛况已然不见,让我这个粤语歌情结的粉只好唏嘘一下:天凉好个秋啊!
唱片本身真的乏善足陈,温吞水一般的作坊产品,完全谈不上个性、创意等等,可就是这样,当年卖得也是非常之好,我记得自己当时也是把那盘盒带视为珍宝之一--所以,只能说,唱片公司的营销策略真不是浪得虚名,今天再听来,只觉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