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窦靖童的日常chill
大家好,我是这张专辑企划,看了一些大家的评价,我也有些话想要讲。
往古早一些时候讲,“概念专辑”是新鲜玩意,但随着这个行业的制作经验和企划思维越来越丰富之后,概念专辑渐渐有了更多的形态,只是平均值略显“沉重”,总要讨论些深刻的、痛苦的、具有思辨精神的话题,久而久之,我个人——反倒怕了概念专辑这件事,宁可轻松听些歌单,或者是“合辑式”专辑——即,没什么企划专注点,哪首好听就用哪首当主打,其他歌没关联但一样悦耳的专辑——被我统称为“合辑式专辑”。
再到这些年,大家发行单曲的兴趣远大于专辑,似乎,也没毛病;于是乎,足本全长的专辑又成了稀缺品。
好在很多音乐人还有专辑情结,也有专辑习惯,创作总会以多首歌曲去共同传达一个主题的方式进行创作,并渐渐学会了用举重若轻的表达,令听起来沉重的音乐议题,也能轻松入耳,再消化入心。
《春游》专辑正式定名之前,和窦靖童聊了一下午她写这张专辑的一些想法,很多看似字面的意思,背后的创作初衷却又并非如此,以为会是沉重的想法,其实只是她日常习惯的口头禅,《烟花》开头一句“妈妈我长大了”真不是要有针对的表述对象才写的词,就约等于窦靖童人生字典里一句“哎妈呀”而已。
对比理性做专辑的“音乐精准算计师”而言,窦靖童和这张《春游》更显得感性,感性到《烟花》在最初我的第一耳感受,是弱于《Monday》的,却反复听之后,愈发能沉浸在其中,进而比《Monday》扩张出更多令人能自我审视的想象空间。
这么轻松、有趣的唱作人,自然令人喜欢。
既是“春游”,咱们就白天玩到黑。
专辑因此有了“日场”与“夜场”的区分,以音乐情绪归类,以听感神经确认。
说“重”一点,窦靖童这张专辑是具有实验性质的另类音乐,正经归类该在 indie-rock 的基础上再偏 alternative 一些,但“轻轻”的听,我们早已徜徉在《Monday》古早的千禧风 Jazz-Pop 之中了。我有注意到起初有歌迷说“童童一看就不是打工人,不然怎么能把我们都很 Blue 的 Monday 写这么美好”,久而久之(虽然才刚发行四周),大家都可以因为这首歌短暂忘却周一不想上班的“症结”,而彻底投入在歌曲里了,这就是窦靖童音乐的魅力。
整张《春游》的曲目,贯穿窦靖童的个人日常。
《北京咖啡》顾名思义就是当下年轻人“早 C 晚 A ”日常里的那个 C,还是窦靖童个人喜欢的“早 C”; 专辑第一曲《早上好》要去“拜访外星人”的谐趣,熟悉童童的歌迷自然会联想到她手心的外星人纹身;童童爱喝橘子汽水的喜好不仅在《Monday》中提及,还专门写了一首歌就叫《橘子汽水》,之前她甚至还玩过一首电子乐《ORANGE》,也不免令人有相似联想。
《狗熊》表达的心绪困顿、《中场休息》神叨又好玩的碎碎念、《Hello》的神经质、《同一片天空下》的隽永安宁与深邃情境等等,这些由具体的人、事、物以及诸多生活的琐碎托起了整张专辑的内核,这些内核琐碎,字面意义甚至有些 boring,但传达着窦靖童慵懒自在的气味——听着《范特写》这样的动作足够细节,够抓住一代人的集体回忆。
听似是轻松无比的音乐,可在制作层面,窦靖童更用心编配乐器、弹奏、录制及至和声、缩混这些细节,才举重若轻把专辑做到了这样令人无暇去捕捉瑕疵的程度,专辑也着实“无瑕”,这么看,童童还是个有趣且细节的技术人员。
诸多编曲中低碎的鼓击、吉他,还是闲散的 R&B 式的钢琴触法,窦靖童自然少加修饰的哼唱,全都不哗众取宠,呈现的是音乐生活的气味,听似是漫不经心的生活情绪,却不失歌曲该有的节奏,很好地舒缓了听者们的紧绷筋骨。
现在很少能有一张专辑,这么和歌手自身的气质贴合。
听得出窦靖童一边在技术层面精进自我,一边还把自我气质的原汁原味,通过《春游》专辑传达很到位,这或许能令之前没太听过她英文专辑的听者,一下就通过这张普通话专辑记住了她的音乐特色。
除了能让人一整张时间都沉浸在音乐里,《春游》我想还势必会成为2023年不少乐评人口中的优质佳作,窦靖童在音乐风格上的坚持,以及在创作、演绎状态上的放松对其他同行唱作人来说是个很温暖的示范,证明唱作人简单玩味地唱作,仍能造出一种独属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