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还是一样的美丽

在那个距离三十岁只剩下最后十二个小时的中午,我看到CCTV第七套节目中传出了久违的来自沈庆的声音。开始是我们相遇,后来是我们分离,天空都一样美丽。那是一部名为《谁在那边唱自己的歌》的纪录片,我看到的这一集的标题就叫做:岁月。
在接下来的二十五分钟里,我把制作午餐的重任暂摆一边,看着那些民谣时代的人们说着自己的故事。我看到了成熟中年人模样的沈庆与逯学军在娓娓道来,也仿佛了看到了老照片中极度青涩的郁冬与徐绍斌在低吟浅唱。
那个被称为小逯的人,眼眶中闪烁着泪光。电视机前的我,将一声叹息留在了心底。
这么多年以来,每天在没有想法中度过。到了对镜梳妆的年纪才发现,青春早已在岁月中流走。我不想你能懂我,那感觉遥远。但正是因为有你,所以请不要对我唱这支离别歌,我愿永远陪在你身边。
年少时喜欢搞类似的文字游戏,多年之后把《这么多年以来》中的作品摆放在一起,依然尽是少年情怀。而就是经过了这么多年以来之后,走过青春岁月的自己才算得上开始听懂了沈庆。
九四年,“青春”;九六年,“岁月”,“没有想法”;九七年,“守在你身边”;九八年,“离别歌”,“对镜梳妆”,“这么多年以来”。还有那支沈、逯、徐合作演出的“快乐”。
如果在九十年代没有听到过这些歌,自己的学生时代一定就会缺少了一抹浓重的亮色。沈庆注定是无法被替代的,所谓青春的记忆。
我们这一代人肯定是幸运的。九四年,我们初三毕业,耳闻目睹了中国原创音乐无法复制的一个春天。从年初开始,无论窦唯、张楚、何勇、郑钧,还是老狼、郁冬、赵节、沈庆,他们的那些歌,成为了回荡在我们晚自习课间休息的教室、临考前发泄情绪的操场、军训期间的男生住所上空的经典旋律。
青春的花开花谢,让我疲惫却不后悔。当前奏中的扫弦声第一次从午夜的收音机中传来时,那时候的我便再也无法抗拒这唱歌的人。尽管我热爱着郁冬与老狼,但如果说在那一代校园民谣歌手中谁的声音最能代表幻想中大学生应该有的韵味时,我会选择四个人:沈庆、廖岷、赵节、贾南。后面三位最难忘的作品分别是“已是盛夏”、“文科生的一个下午”以及“停电的晚上”。而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沈庆。
我不知道青春该如何定义。我所经历的青春,包括着班里百分十九十五的男生一起逃自习课去踢足球,包括着冬天的晚自习结束后骑自行车回家路上喊两嗓子唐朝,包括着疯狂生长的种种小理想。所谓的青春日子,交织着何勇在“垃圾场”中的狂放以及沈庆在“青春”中的哀愁。我们是一群在班级里有这些许卑微与懦弱之感的人,曾经在初三的时候成立了一个名为拯救者的有着乌托邦色彩的团队。梦想着能改变世界,却无时无刻不被世界所改变。我的青春也不可避免地流逝着,人也莫名其妙地变得自闭。小时候关于做个吉他手的梦想最终没有实现,于是一个人听歌与唱歌便成为了最重要的精神食粮。
当老狼郁冬贾南马格先后发行了个人专辑之后,沈庆的在一九九六年姗姗来迟。我记得是在天津电视台的一个综艺节目中第一次看到了沈庆。严谨的分头,宽边眼镜,书生气质,的确是符合心目中标准的校园歌手形象。那一次,他说自己出了一张专辑,叫做《这么多年以来》。那一次的综艺节目,也破天荒地播放了一位校园民谣歌手的MV,“青春”。与首版清纯的女声背景相比,第二版的“青春”加入了更多跳动的弦乐,这种变化让忧郁的情绪加速蔓延。在高考倒计时一天天临近之际,“青春”的旋律再度回旋在毕业班孩子们的心头,久久不能散去。
很多人走近,很多人离开,很多人说爱又改变。在改变人生的一九九七年七月,音乐成为了唯一可以调节高考心情的工具。在我自己的笔记本中,清晰地记录着在那段时期,听得最多的歌便是沈庆的“守在你身边”与容畅的“七月”。当时是来自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中国歌曲榜的推荐,主持人推荐这支歌的时候说:这尽管是写给大四的毕业生,但同时我们也将此送给此时参加高考的同学们。如今已经是十一年过去,那位主持人早已加入了最热门的烹饪餐饮类节目主持人的行列,在北京电视台拎起了大勺。我们的沈庆与容畅同学,也都是在出了一张专辑之后消失不见,空余想念在人间。
从天津到北京,我一直对“守在你身边”念念不忘,但却没见过有哪家唱片店出售过这张《这么多年以来》。于是,每当电台中响起这旋律时,我会马上拿出笔,在本子上迅速记录下歌词。我的梦想是在大四毕业的草地上唱给大家听。最终四年时间我也没有记下歌词,在离开的那个夏天,我坐在学校的草地上也只是在唱老狼朴树。
任时光流转,花开又花谢,我愿守在你的身边。这么多年以来,我始终在你们身边。
打开沈庆的新浪博客,点击最近放上去的“岁月”MV。又见忧郁的学子形象重新,也再度将“岁月”一字不落地唱出来。四年没有记下“守在你身边”的歌词,却只用了半年就彻底会唱了那支“岁月”。
同样是一字一句的记录下来,但记下“岁月”的歌词之时,我却不再依赖于每次电台的播放,而是听下铺那位大哥的盗版带。十多年前的校园民谣磁带,无论正版还是盗版,都已经在每个宿舍流转过多次。等到后面的人听的时候,磁带的音质已完全无法保证。我就是在一个初夏的周六下午坐在宿舍床上边听着随身听的吱吱嘎嘎边记着歌词。当沈庆的声音传出之时,我觉得自己已经完全沉浸于其中,无法自拔。
岁月是什么?我自己和我身边的人们,基本都不是一进校门就能看得清未来,或者刚刚读大学就给自己制定了缜密的发展计划的人。在外人看来,我们用了更多了时间在荒废,在抱怨,在无目的的思考与忧郁。但多年之后我们再回首,基本上也都庆幸,自己走过的是真实的人生之路。
开始是我们相遇,后来是我们分离,天空都一样美丽。那许多简单情节,那许多复杂表情,慢慢都成为记忆。因为我们知道未来的天空有可能不再美丽,我们也知道记忆也会从刻骨铭心变作云淡风轻,所以我们一直在怀念,从进入大学那一刻起就开始了怀旧的人生。
如今,我们听歌的人与当年唱歌的沈庆一同长大,“岁月”“青春”这些词已不再多被提起。而就在我们已经饱尝岁月的滋味之时,再度翻看旧书信,再次唱起老歌曲,心中瞬时涌起万千思绪。
看看沈庆自己是怎么说的--
那些本来以为已经记不起来的事情,因为若干往事片断的提醒,因为若干支离破碎的照片的提醒,记忆就是这样会莫名奇妙地呈现出来。
那天夜里,辗转反侧,甚至梦中似乎都是往事、往事、往事……
小逯终于见老了。
见证的影像中,小逯还是之前的风格,沉稳、朴实,但似乎多了一些什么。不是沧桑,在回忆当年的时候,他不是沧桑的;也不是随波逐流。随波逐流的人,眼里不会闪烁泪光。
我不知道那是什么,也许,在我的身上,也有些什么在呼应吧!
好吧,让我在接下来的时间,把记忆整理一下,慢慢的写,算是对我们曾经有过的青春,作最后的祭奠。
青春岁月,都终将成为过去了吗?我想,在走过三十岁之后,更多的应该是天空都一样美丽。
这么多年以来,天空还是一样的美丽。
在接下来的二十五分钟里,我把制作午餐的重任暂摆一边,看着那些民谣时代的人们说着自己的故事。我看到了成熟中年人模样的沈庆与逯学军在娓娓道来,也仿佛了看到了老照片中极度青涩的郁冬与徐绍斌在低吟浅唱。
那个被称为小逯的人,眼眶中闪烁着泪光。电视机前的我,将一声叹息留在了心底。
这么多年以来,每天在没有想法中度过。到了对镜梳妆的年纪才发现,青春早已在岁月中流走。我不想你能懂我,那感觉遥远。但正是因为有你,所以请不要对我唱这支离别歌,我愿永远陪在你身边。
年少时喜欢搞类似的文字游戏,多年之后把《这么多年以来》中的作品摆放在一起,依然尽是少年情怀。而就是经过了这么多年以来之后,走过青春岁月的自己才算得上开始听懂了沈庆。
九四年,“青春”;九六年,“岁月”,“没有想法”;九七年,“守在你身边”;九八年,“离别歌”,“对镜梳妆”,“这么多年以来”。还有那支沈、逯、徐合作演出的“快乐”。
如果在九十年代没有听到过这些歌,自己的学生时代一定就会缺少了一抹浓重的亮色。沈庆注定是无法被替代的,所谓青春的记忆。
我们这一代人肯定是幸运的。九四年,我们初三毕业,耳闻目睹了中国原创音乐无法复制的一个春天。从年初开始,无论窦唯、张楚、何勇、郑钧,还是老狼、郁冬、赵节、沈庆,他们的那些歌,成为了回荡在我们晚自习课间休息的教室、临考前发泄情绪的操场、军训期间的男生住所上空的经典旋律。
青春的花开花谢,让我疲惫却不后悔。当前奏中的扫弦声第一次从午夜的收音机中传来时,那时候的我便再也无法抗拒这唱歌的人。尽管我热爱着郁冬与老狼,但如果说在那一代校园民谣歌手中谁的声音最能代表幻想中大学生应该有的韵味时,我会选择四个人:沈庆、廖岷、赵节、贾南。后面三位最难忘的作品分别是“已是盛夏”、“文科生的一个下午”以及“停电的晚上”。而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沈庆。
我不知道青春该如何定义。我所经历的青春,包括着班里百分十九十五的男生一起逃自习课去踢足球,包括着冬天的晚自习结束后骑自行车回家路上喊两嗓子唐朝,包括着疯狂生长的种种小理想。所谓的青春日子,交织着何勇在“垃圾场”中的狂放以及沈庆在“青春”中的哀愁。我们是一群在班级里有这些许卑微与懦弱之感的人,曾经在初三的时候成立了一个名为拯救者的有着乌托邦色彩的团队。梦想着能改变世界,却无时无刻不被世界所改变。我的青春也不可避免地流逝着,人也莫名其妙地变得自闭。小时候关于做个吉他手的梦想最终没有实现,于是一个人听歌与唱歌便成为了最重要的精神食粮。
当老狼郁冬贾南马格先后发行了个人专辑之后,沈庆的在一九九六年姗姗来迟。我记得是在天津电视台的一个综艺节目中第一次看到了沈庆。严谨的分头,宽边眼镜,书生气质,的确是符合心目中标准的校园歌手形象。那一次,他说自己出了一张专辑,叫做《这么多年以来》。那一次的综艺节目,也破天荒地播放了一位校园民谣歌手的MV,“青春”。与首版清纯的女声背景相比,第二版的“青春”加入了更多跳动的弦乐,这种变化让忧郁的情绪加速蔓延。在高考倒计时一天天临近之际,“青春”的旋律再度回旋在毕业班孩子们的心头,久久不能散去。
很多人走近,很多人离开,很多人说爱又改变。在改变人生的一九九七年七月,音乐成为了唯一可以调节高考心情的工具。在我自己的笔记本中,清晰地记录着在那段时期,听得最多的歌便是沈庆的“守在你身边”与容畅的“七月”。当时是来自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中国歌曲榜的推荐,主持人推荐这支歌的时候说:这尽管是写给大四的毕业生,但同时我们也将此送给此时参加高考的同学们。如今已经是十一年过去,那位主持人早已加入了最热门的烹饪餐饮类节目主持人的行列,在北京电视台拎起了大勺。我们的沈庆与容畅同学,也都是在出了一张专辑之后消失不见,空余想念在人间。
从天津到北京,我一直对“守在你身边”念念不忘,但却没见过有哪家唱片店出售过这张《这么多年以来》。于是,每当电台中响起这旋律时,我会马上拿出笔,在本子上迅速记录下歌词。我的梦想是在大四毕业的草地上唱给大家听。最终四年时间我也没有记下歌词,在离开的那个夏天,我坐在学校的草地上也只是在唱老狼朴树。
任时光流转,花开又花谢,我愿守在你的身边。这么多年以来,我始终在你们身边。
打开沈庆的新浪博客,点击最近放上去的“岁月”MV。又见忧郁的学子形象重新,也再度将“岁月”一字不落地唱出来。四年没有记下“守在你身边”的歌词,却只用了半年就彻底会唱了那支“岁月”。
同样是一字一句的记录下来,但记下“岁月”的歌词之时,我却不再依赖于每次电台的播放,而是听下铺那位大哥的盗版带。十多年前的校园民谣磁带,无论正版还是盗版,都已经在每个宿舍流转过多次。等到后面的人听的时候,磁带的音质已完全无法保证。我就是在一个初夏的周六下午坐在宿舍床上边听着随身听的吱吱嘎嘎边记着歌词。当沈庆的声音传出之时,我觉得自己已经完全沉浸于其中,无法自拔。
岁月是什么?我自己和我身边的人们,基本都不是一进校门就能看得清未来,或者刚刚读大学就给自己制定了缜密的发展计划的人。在外人看来,我们用了更多了时间在荒废,在抱怨,在无目的的思考与忧郁。但多年之后我们再回首,基本上也都庆幸,自己走过的是真实的人生之路。
开始是我们相遇,后来是我们分离,天空都一样美丽。那许多简单情节,那许多复杂表情,慢慢都成为记忆。因为我们知道未来的天空有可能不再美丽,我们也知道记忆也会从刻骨铭心变作云淡风轻,所以我们一直在怀念,从进入大学那一刻起就开始了怀旧的人生。
如今,我们听歌的人与当年唱歌的沈庆一同长大,“岁月”“青春”这些词已不再多被提起。而就在我们已经饱尝岁月的滋味之时,再度翻看旧书信,再次唱起老歌曲,心中瞬时涌起万千思绪。
看看沈庆自己是怎么说的--
那些本来以为已经记不起来的事情,因为若干往事片断的提醒,因为若干支离破碎的照片的提醒,记忆就是这样会莫名奇妙地呈现出来。
那天夜里,辗转反侧,甚至梦中似乎都是往事、往事、往事……
小逯终于见老了。
见证的影像中,小逯还是之前的风格,沉稳、朴实,但似乎多了一些什么。不是沧桑,在回忆当年的时候,他不是沧桑的;也不是随波逐流。随波逐流的人,眼里不会闪烁泪光。
我不知道那是什么,也许,在我的身上,也有些什么在呼应吧!
好吧,让我在接下来的时间,把记忆整理一下,慢慢的写,算是对我们曾经有过的青春,作最后的祭奠。
青春岁月,都终将成为过去了吗?我想,在走过三十岁之后,更多的应该是天空都一样美丽。
这么多年以来,天空还是一样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