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宽广得像海洋,而我的声音就像一个小岛,甚至还不如一个岛。
4月2日晚,突如其来的一则消息,刷屏了朋友圈:日本世界级音乐家坂本龙一去世,终年71岁。
在我记忆中,最后一次在公众视野上见到“教授”,是2022年底的坂本龙一全球线上演奏会 『Ryuichi Sakamoto: Playing the Piano 2022』。“教授”是其早年创立的YMO乐队成员高桥幸宏给他的雅称,因为坂本龙一的风格更偏学院派和古典音乐,这一称呼后来逐渐被广大乐迷传用。在2022的演奏会上,一袭黑衣,一头银发,坂本龙一依旧带着标志性黑框眼镜,轮廓分明的五官,只是在多年与癌细胞的抗争中,原本削瘦的脸庞更加清瘦了不少。每当坐到钢琴前,坂本龙一似乎都有一种魔力,让全世界都愿意安静下来,默默地聆听这位优雅而内敛的音乐家,用黑白键诉说他的故事。其实在这次演奏会前,坂本龙一也似乎感知到了什么:“我没有体力再做现场演出了……这可能是大家最后一次见到我以这样的形式演出。”在经历了先后罹患咽喉癌、直肠癌,在与癌症抗争的8年里,面对死亡这一命题,教授比身边人看得更开:“我可以感受到很多种恐惧。我们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我们的身体也是,所以死亡是一个自然现象,即使我们有恐惧。”但在音乐的道路上,坂本龙一更加纯粹,始终是那个拾音少年,坚持着自己的音乐生命,在全世界寻找喜欢的声音。他曾说过不知道能活多久,“也许二十年,也许十年,也可能只有一年。所以为了不留下遗憾,我想创作出更多拿得出手的作品。”说来有趣,在知乎上关于坂本龙一有这样一个热议话题:坂本龙一年轻时的照片,在评论区被纷纷刷屏。有网友回答:“暂不论教授的艺术成就,光看颜值我就深深沦陷了……”坂本龙一的长相确实堪称“风华绝代”:一字眉、吊梢眼,又有着东方人特有的忧郁气质。1988年,尊龙和坂本龙一去日本电视台录节目宣传《末代皇帝》,主持人这样评价“看到两人的脸,有种黄河文明被唤醒的感觉”。与大多数人认知的不同,如今坂本龙一看上去总是沉静、内敛和风度翩翩,似乎与前卫、潮流、叛逆没有任何关系。但年轻时候的坂本龙一,可以说是亚洲最前卫的实力派偶像。1978年,26岁的坂本龙一与细野晴臣、高桥幸弘成立了先锋乐队 YMO (Yellow Magic Orchestra,黄色魔术乐队), 这只被东野圭吾形容为“天才”的乐队,也是亚洲早期电子音乐的先驱,影响了从嘻哈和电子音乐到一般旋律音乐等各种流派,甚至因为太过先锋,YMO 最初在日本没有激起很大的反响,反而是在美国先红了起来。比如他们的经典作品《Behind the mask》当时被 Michael Jakson 翻唱。
1983年,日本导演大岛渚指导的电影《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是世界各地的乐迷们都不想错过的一部电影,汇聚英国著名摇滚歌手大卫·鲍伊 (David Bowie)、坂本龙一、以及后来成为著名编剧、导演、演员的北野武。该片的主演之一是英国著名摇滚歌手大卫·鲍伊 (David Bowie) ,与他演对手戏的则是坂本龙一以及后来成为日本著名导演的北野武。影片改编自南非小说《种子与播种者》,主要讲述了二战期间的一个日本战俘营,男人之间产生的隐秘晦涩的同性之爱,在那个特殊的战争年代,家国恩怨与个人情感之间的冲突。更让乐迷着迷的是由坂本龙一创作的电影配乐《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其后的影响力甚至超越了电影本身。坂本龙一的电影配乐生涯正是从这里开始,赶上喧嚣、耀眼的电子时代,他的个人音乐生涯正式进入高产状态。而正在将他推向世界舞台中央的,是与意大利电影大师贝纳尔多·贝托鲁奇合作的电影《末代皇帝》。教授不但在电影中出演了角色,也为影片留下了轰动世界的配乐。1988年,坂本龙一凭此片获得第60届奥斯卡电影金像奖最佳原创配乐奖。这也让他从此专注配乐制作,开始接连获奖,除了格莱美、金球奖以及电影节的奖项之外,他还获得过“法国文化部艺术与文学勋章”、“巴西国家勋章”。年轻时的坂本龙一,前卫、叛逆、帅气,尤其是经历了资本主义动荡发展的年代,美国的朋克文化的崛起,带有浓郁的叛逆精神和反抗特征,代表着觉醒的时代新人对商业体系的批判与反抗。后来《十三邀》中许知远对话晚年时的坂本龙一曾问:“如果你遇到了1990年代的坂本龙一,会和他成为朋友吗?”坂本龙一有些羞涩地笑着否认:“不会,因为那个刚刚获得一点点成功的年轻人太傲慢了,他非常自私,只在乎自己。”大道至简:在音乐中探寻人生最深层的意义
许知远曾这样评价:“姣好的皮囊是生来就有,后天的气质则多来源于才华。这两点,坂本龙一先生都有。”
晚年的坂本龙一内敛沉静、风度翩翩,也许正是其独特的人生阅历和音乐才华,形成教授特有的气质。曾看到关于坂本龙一的这样一则故事:
住在纽约西村的坂本龙一,特别喜欢一家位于莫里山的日本料理店,经常去那里吃饭,久了以后也变成熟客。
但有一天,他非常直接地告诉那间店的主厨:“我实在受不了你们为客人放的音乐了。”
问题并不在于音乐的声量大小,而是选的音乐太过糟糕。坂本龙一对主厨说,他愿意来为这间店定制歌单,无偿,只要他能够舒服愉悦地继续在这里用餐。
主厨答应了,坂本龙一花了不少时间,根据餐厅的格调选制了一份满意的歌单,但里面几乎没有自己的作品。
一个世界级音乐家为自己钟爱的日料店定制歌单,如此令人兴奋的故事,却很少人知道,因为坂本龙一相当低调。后来有位纽约时报的记者曾去求证这个事儿是不是真的。
有一天,这位记者特意带儿子去这间日料店吃饭,一走进去就被音乐镇住了,音量不大,非常含蓄。声音从送餐桌的后面传来,记者问店家,现在放的是不是坂本先生的歌单,服务员点头说是。
网上流传这样一句话:世界上只有两种人,喜欢坂本龙一的,和不认识坂本龙一的。
让人肃然起敬的并不只是他的音乐,更是他的聆听音乐的品味和对音乐的独特理解和运用。他从来未将音乐只视为一份工作,而是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将音乐和声音进行艺术性改造,融入到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他曾这样看待音乐:“我不认为音乐是表达思想的工具,音乐就是音乐,有时会给我带来欢乐。有时我可以把它当成工具来表达一些政治上的东西,但我不经常这样做,我很少会把其他的信息、其他的表达放进我的音乐里。对我来说,音乐比作为传达我的声音的工具要广泛得多。音乐宽广得像海洋,而我的声音就像一个小岛,甚至还不如一个岛。音乐是一片海洋,就像巴赫。”
就像他的作品,你无法将它归于任何流派与时代,他的作品始终不遵循任一标准,在各种风格之间自由切换,并保持强大的控制力和平衡感。也许正是对于音乐纯粹地追求,才是造就这位世界级音乐大师的原因吧。
文章来源: 微信公众号《民谣与乌鸦少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