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眼S1完结剧评

广播剧剧评就不怎么说原著了,关于广播剧我想先说配音。一般我会把配音放在编剧后期后面来说,但这次确实被配音一把子惊艳到了。我感觉我已经很少遇见这样生动、一下子打动我的配音了。大鲲之前的剧(比如信息素)之前和我朋友聊天的时候发现他总是会被指棒读。我后来又回去听了下,发现有一些角色可能是因为角色塑造本身的性格导致的、说白了就是比较平,听起来像念台词一样。但是最近他的一些剧(比如竹木狼马、台风眼)等等就很明显的和之前的区分开了。这部台风眼更是,我在看完小说之后回忆广播剧,耳中都是大鲲和炸哥生动的演绎。我说他们这次比起配音,我更倾向于他们在“演戏”。我想到的不是他们在录音棚怎样的录音,我想到的是曹烨和梁思喆在哪里、说了什么、干了什么。因为这场演绎实在是太生动了,生动到我可以直接屏蔽配音演员对我的影响而去直接塑造出角色本身。不管是他们的过去(少年音)还是他们的现在(本音),每一段台词都是有温度的,他们的整个成长线带来的变化线路很明显的体现在了他们的声音中。他们表达出来的情绪的厚重而又复杂的,是阶段性递增的,又有一种时间与经历的沉淀。配音不仅仅感动自己,更重要的是听在听众耳朵里能不能打动他们,炸鲲的演绎没有让我听到一丝的“装”,真实到仿佛是书里走出来的人。因为本身N线和P线交叉,除了转场之外更靠配音老师声线的区分,炸鲲的少年音简直是纯天然无污染特别的自然,没有让人感觉到原来的声线被压被夹到不自然。
电影感,有一种“胶片般的质感”,丝滑又细腻。先说后期第一,该真实的时候真实。比如对茵四的塑造(点名夸群杂),这里有热闹的人群,来来往往的脚步,一条名为小白的狗,一家热闹的酒吧与破败的旅馆。这里的一切都仿佛有迹可循,好像是一条真实出现过的街,寄托着他们最美好的相处时光。这部剧的每一幕、每一帧都非常有画面感,最离不开的就是后期铺设环境音。音效该落地时就落地,完全不出戏。后期好像隐匿在了这个世界里,小说描绘这个世界,后期营造出这个世界,真正实现了“沉浸式体验”,当你心无旁骛戴上耳机听它的时候,仿佛身临其境。第二,该艺术的时候艺术。因为文章本身是插叙,NP两条线相互交叉所以就要求转场必须顺滑。举个例子,第一次转场是《梁生祝梦》,从小曹准备睡觉播放影片到进入剧中剧(这里还要特别夸赞戏中戏制作)由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再到音乐的演绎铺开电影开头镜头转回小曹,再随着小提《梁山伯与祝英台》悠扬声音转入回忆。转场丝滑又充满一种文艺的美感!声音与画面本身可以通感,这一幕就好像是电影剪辑出来的片段。这部剧真的做到了转场的效果隐匿与美的两方面作用。第一季其实剧情矛盾上并不怎么尖锐和紧张,台风眼过后的风暴都在第二季,他就比较偏生活(整个茵四街与现实)。而台风眼比生活更艺术,比如思想性音乐的加入等等,其实就是广播剧赋予小说的东西。空间感、距离感,混响、音效...很多很多想夸的地方,太优秀的后期南瓜老师你是我的神。之前甚至一个镜头一个镜头拉过两集台风眼,感觉学到了很多东西(擦眼泪)。
然后说配乐。台风眼的配乐确实是不走寻常路的,真的各剧都有各剧的风格,像某某很注重叙事性,它的歌词也好曲调也好都为叙事服务;也有小蘑菇,配乐营造宏大的氛围提高格局;而台风眼,很少使用具象的音乐(比如钢琴这些有调性偏叙事性的乐器)音乐上要么是抽象的表现性的,要么是思想性的和剧情息息相关。小提琴几乎贯穿这部剧,在不同的时间节点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偏文艺的剧的格调一般也会偏抽象。配乐有朦胧的、缥缈的,而小提琴是优雅的、故事性的。比如第二集结尾思喆被骗的回忆在空间整体是偏上的(代表虚),而他本身的情绪波动是偏下的(代表实)。关于小提琴,是烨子和思喆最美好的回忆,在剧里同时也代表了思喆本身(第五集小提琴破碎的音契合思喆当时的情绪,带有很强烈的表现性和思想性)。整体上来说配乐在营造一种氛围感,这种氛围感我很难用几个词来概括。也包括《love is a storm》,和《last night》重点其实不在曲子,也不在词(不然它的词曲可能像其他主题曲一样偏流行也好,偏抒情也好)重点应该在台风天的这种暧昧不清的拉扯感(这种拉扯同时也是N线烨子和思喆的感情,你不说破我没意识到或者被称为装睡的拉扯)每一帧,每一秒都带有的梦幻感,也是他们这种爱的氛围感。特别是712那个PV,《绮丽今宵》就像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邓丽君的歌,充满了年代感偏偏和整部剧风格搭调。
剧情上再来说,N线P线交叉向前,在什么信息都没有,对曹烨和梁思喆的过去一无所知的我们,会跟着N线产生对过去的疑问与好奇,顺理成章的写下P线并分段讲述,这种叙事方法真的会非常吸引人。当然有人会觉得P线太长了,N线太拉扯了怎么还没在一起啊,但恰恰是我们一无所知的P线,时间顺序塑造了N线的主人公本身。说白了就是成长线,没有过去怎么会成为现在的你。这个故事,到最后才是对主角最完整的塑造,这个人物有过去,有现在,以后也会有未来,这才是一个立体的人物。在对配角的塑造上也是下了功夫,比如第十四集强化人物寅叔塑造,敏感的人物当时就看穿小梁思喆,并且加入内心os;与未来的他和郑关系算是埋了个伏笔;以及后面牧神的午后,和电影十三天隐晦的暗示。其实包括群杂等等我就不一一列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