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时想到的钢琴演绎中的情感与理性的问题
钢琴乃至其它表演艺术,可以从注意力管理的角度来看。不是说一定都是有意识而为,而是说实际结果。
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尤其是非专业的受众。那么,在一场演奏中,想要用什么来占据听众的注意力?
许多演奏者会在音乐中加一些自己的东西。从本质上说,这是必然的,因为从纸上的乐谱到声音之间必然有个转换的过程。但加得多了,就有个态度的问题:究竟是希望听众的注意力在所谓音符本身,还是在这些加入的东西上呢?
这个优劣不能一概而论,而且因人而异、因听者的偏好而异。几个基本的考量:一则,如果加入的东西比音符本身更为优秀,那是好的;如果不及,那只能算是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版本来做调剂。二则,它们和音符之美如果能实现平衡且相得益彰,那是比较高的境界了,这不一定能实现,它要始于演奏者在选择曲目的时候,就选择适于表达自己观点的曲目,或者说是找到和自己心灵相通或者互相对话的作曲家。
比如说,浪漫主义的演奏中有一些很强烈的情绪,非常有感染力。那么,听众的注意力在被这些情绪吸引之后,是否还能注意到音乐的理性之美?这要分几种不同的情况。
只有在机缘巧合的情况下,二者在听感中是同时并存的,音乐的肌理之美和表达的情绪之间有一种呼应的关系,而演奏者对情绪的管理使之既鲜明又不失控。这大概就是天人感应的意思,比如克莱伯指挥的贝多芬。情绪固然有许多是个人的,但是也有些深层的心灵图景似乎不仅是人类共享而且和万物之理有种无法言说的耦合,不过这个有点玄学了。
正常的情况下,二者之间还是经常体现出侧重。比如Gulda弹的莫扎特,他有自己很想要说的话,莫扎特是个载体但并不束缚他,“六经注我”,而他的境界高度,足以平视莫扎特,且更切合当代人的关怀。其他的一些演奏,未必有这样的境界,但能鲜活地表达某种情感,也会有相应的受众。或者,把情感的成分降低,把听众注意力驱使到音乐的理性之美,可能是音色、可能是层次,这其实是很考验演奏者的修养和技艺的。
--------------------
音乐肯定是一种带有理性的表达,这个毫无疑问。因为,如果单论感动,那么在街上听到有人号哭的话也会令人心生戚恻。而音乐,必定要含有一定的规则和格律,它们必然是最终产生的审美体验中的一部分,要有相关性。(如果无关,建议采用其它艺术形式)【这是理性和感性的问题。之前是作品和演绎的问题。二者相关但不同。可以再想想,也许不合,也许是要个更大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