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评】 当《烟花三月》飘过耳畔

【乐评】 当《烟花三月》飘过耳畔
作者:杜崇斌
那天晚上在半梦半醒之间,耳畔忽然传来了古筝的幽幽清韵,接着,一位歌手以真挚的情感,以略带伤感的情调演绎着一首送别之曲,那古色古香的音韵,低回婉转的旋律令人沉醉,那典雅脱俗的歌词深深吸引了我,我不由得侧耳细听。
“烟花三月是折不断的柳, 梦里江南是喝不完的酒。 等到那孤帆远影碧空尽, 才知道思念总比那西湖瘦。”
就这样,我似乎一脚踏入了三月的江南,那浓浓的春色、无边的诗情画意一下子就将我包围起来,我进入了唐诗宋词的意境了。
那时,我还不知道这首歌的名字。但已经有一种感觉,就像白乐天说的那样“如听仙乐耳渐明”。真是一种别样的感觉,歌曲中所传递出的那种情韵,那种旋律,那种内涵,那种气质,真是令人流连忘返。
忽然我想到了什么,这种感觉我曾经在哪里体验过的,是哪里呢?哦,想起来了,《涛声依旧》,一定是《涛声依旧》那种感觉,那种将古典诗词的神韵与现代人情感水乳交融,营造出的一种别样的情境。有内涵,有底蕴,又有诗情画意,显得风神摇曳!
可惜那飘过耳畔的歌曲就这样过去了。但余音袅袅,令人回味无穷。
第二天,我就上网搜索这首歌,才知道这首歌的名字叫《烟花三月》。果然不出所料,说明我的直觉真是神了,作者就是陈小奇,果然是《涛声依旧》的词曲作者陈小奇。
喜欢陈小奇的这种音乐风格,他能恰到好处地将唐诗宋词营造的情境嫁接到自己的作品中,使自己的作品清新典雅、空灵飘逸,而又摇曳多姿,极具文化底蕴。
就拿这首《烟花三月》来说吧。这首歌包含了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杜牧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寄扬州韩绰判官》),以及许许多多的唐人灞桥折柳、宋人依恋江南的诗句。
一座黄鹤楼,承载了千年不断的依依送别之情。
在烟花三月的自然背景下,在鲜花争妍、杨柳堆烟、暖风微醺的季节,无论是朋友还是恋人,面对着眼前滚滚东逝的长江水,执手惜别在凝结着无数人文情结的千古名胜——黄鹤楼,会想到什么呢?
会想到此去路途遥遥,几多凄风苦雨;会想到从此天各一方,何日能再次相见;还是会想到分别后的杨柳岸、晓风残月。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何况在这个凝结着千年离愁别绪的黄鹤楼!
牵着你的手,依依不舍,但你还是要走了。
你要去扬州吗?虽然你是在“烟花三月下扬州”,虽然你春风得意,可能就要经历“春风十里扬州路”,还有那如诗的“二十四桥明月夜”也在时光之河的前方等着你。我为你祝福,我放心了,你应该是幸福的! 但是,没有了你的日子,我的思念、我的牵挂,我的担忧又怎么能完结?扬州城,小杜的扬州城!一座被小杜的妙笔描绘的充满诗情画意的地方,纵是有多少良辰、美景和美梦,但有人和你相知相爱,有人为你分担忧愁吗?有人与你风雨同舟吗?
思念和牵挂,就像眼前的一江春水,汹涌澎湃着,缠绵悱恻着,绵长无尽,一泻千里。
“烟花三月是折不断的柳, 梦里江南是喝不完的酒。 等到那孤帆远影碧空尽, 才知道思念总比那西湖瘦。”
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旋律,尽情渲染着浓得化不开的愁情。
折不断的柳,喝不完的酒。相思、痛苦、伤别、沉醉在黄鹤楼,
无穷无尽的伤感和忧郁的旋律、音符,如漫天的花絮,弥散在这阳春三月、烟花三月。
【作者简介】杜崇斌:西安人,毕业于西北大学汉语言文学系,中国金融作协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金融作协理事,诗人,西安市百名骨干艺术家之一。现为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百人计划”签约作家,西北大学关学研究院特聘作家,已出版长篇历史小说《大儒张载》、长篇儿童小说《追梦少年》等作品多部,发表各类文学作品200多万字,有散文作品入选中学语文课本。

————————————————
附歌词:
烟花三月
词曲:陈小奇
牵住你的手 相别在黄鹤楼
波涛万里长江水送你下扬州
真情伴你走
春色为你留
二十四桥明月夜
牵挂在扬州
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好朋友
扬州城有没有人为你分担忧和愁
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知心人那
扬州城有没有人和你风雨同舟
烟花三月是折不断的柳
梦里江南是喝不完的酒
等到那孤帆远影碧空尽
才知道思念总比那西湖瘦
(吴涤清 演唱)
在线创作于碧云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