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芳自赏的创作。
1
从DVD来看,韩熙载这个人演的不太像,装的很。“花艺和道”,才情雅赡,而且精通音律,这个人物怎么看起来也像演员。聪明的话,就应该让一个形象好的老教授来演,这个人完全不必要懂舞蹈,只要在旁边凑合就好。
他越不懂舞蹈,就越有趣。越突出韩熙载的地主氛围。
所以要靠舞伎王屋山来凑戏,这是他们汉唐乐府的台柱子萧贺文来演的。展示了各种科步的手型,从姜母手到佛手到螃蟹手,居然能够演出那种弹性。这让明眼人觉得,他们的手部永远不得自由,总是要从一个招式到另外一个招式,如果不把它们忘掉,那绝对就是自己的束缚和枷锁,比名缰利索还要厉害,这就是职业病。
宾客到后,大家一起打四板,有一种鼓瑟吹笙的喜乐气氛。有太常博士陈致雍,有教坊副使李家明,有红衣服的大状元郎灿,门生舒雅,各色人物都已齐到了。这可是当年都发生在我们南京的呀。
出场的程式化,导致了一种轻浮感,这和《洛神赋》的那种神仙飘摇的感受气氛完全不同(洛神赋是法国导演的审美)。只会让你觉得前面的出场冗长非凡。其实可以不用这么编排。
5枚脚鼓(梅兰竹菊月)一起演奏,就像是晚上在尿壶里滴嗒的声音,由大见小,由小见大,突然戛然而止,滴滴落落。
清吹的音乐,用的是“四梅走归”中的《百鸟归巢》。结合四板的音乐在b站里面有高清版,这个是陈美娥的创编,春夏秋冬风五名舞妓,但只是音乐好听。那个顺时针逆时针一起玩四板的动作,就像磨豆腐一样。不管是双推磨还是四推磨,你总是感觉不到小家碧玉的氛围。
对的,大部分时刻你觉得这里都是业余表演。例如脚鼓来了后,与僧人德明的对舞,特别二傻。动作特别失身份,就是戏谑也觉得不像。 2 汉唐乐府在故宫博物院也有大型演出。当年在皇极殿的时候,故宫博物院当时的院长郑欣淼也出席,并写文章作序。还有艺术研究院的王文章院长。
如今虽然戴着口罩演出,好作品却没有原来那么多了。细看他们的人马主要分成两路,一路是原来云门舞集的班底,特别是首席舞蹈家肖贺文,那原来就是云门舞集的台柱子,所以他们和林怀民有不少交集。在台湾花道茶道也都是一个圈子。
如果有了利益,就共享圈子。然后,主要目标是反攻大陆,把中国的文化全搞定。所以台湾事从诸般艺术的人,基本上比较齐心。
还有一路人马是1992年王心心嫁给陈守俊以来,从泉州带来的,也是汉唐乐府的有机组成部分。
洛神赋是2006年出品的,这是整个汉唐乐府的一个高峰,不可逾越。韩熙载夜宴图是2002年的作品,相对而言就受制于古画儿的格局,而不能有所跳脱。里面呈现的一些小故事,完全没有任何意义。
言而总之,如果你能通过这部作品熟悉南音著名套曲《四时八景》的话,也算是一大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