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里的奥运会(豪华加长版)

昨日,报馆文体版老大来电说,《耳朵里的奥运会》一文太短,不够尽兴,很多东西可以说得再透些,叫我扩写成4000左右的大文,要用一个整版全文刊发。愣了一下,就即刻开工了。还好,把《男人装》杂志老王的《一个编辑的自我修养》奉为圭臬,深刻执行他“要写1000字的文章要读、要看、要听20倍以上的文字、音频、视频资料”方针政策,因此,扩写对我一点都不成问题。
耳朵里的奥运会(豪华加长版)
内陆飞鱼
题记:中国的申奥历史可以追溯到1908年,当时《天津青年》上一篇叫《竞技运动》的天问式文章,就在遥想中国什么时候能举办奥运。中国人对奥运会主题歌的记忆,却是从1988年汉城奥运会的《手拉手》开始。今天,这首歌的中文版还会在很多学校的晚会上常常用到。之后,1990年第11届亚运会的《亚洲雄风》,深化了国人对运动会主题歌的强烈追逐;2008年,终于,轮到我们唱奥运的主题歌了,“我和你,心连心,同住地球村”响彻寰宇。
两岸三地谱心曲
1990年7月,邓小平视察北京亚运村时提出中国要申办奥运会,到1991年4月1日,北京奥运会申办委员会正式成立。再到1992年西班牙巴塞罗那奥运会中国军团勇夺16枚金牌胜利凯旋,CCTV的“奥林匹克风”庆功晚会上,同名主题歌《奥林匹克风》震荡五洲,申奥歌曲大面积铺开。如果说,《亚洲雄风》歌词还囿限于“亚洲人民最勤劳”的泛亚地区小格局,徐沛东的谱曲、刘欢、韦唯的唱腔也深深烙着当时最流行的“西北风”的痕迹,却第一次唱出了中华民族的气势。那么,到《奥林匹克风》,大国胸襟初现,苏芮、毛阿敏、张雨生、齐秦、那英等人的联袂,在当时可谓空前,时年60岁的老音乐人张藜“奥林匹克风,涌动人类的梦”的浪漫主义填词,满怀对21世纪的憧憬。
受申奥精神感染,港澳台艺人也不约而同地开唱了申奥歌曲。在台湾,因为演唱了《水手》、《星星点灯》的等励志歌曲而在内地享有极高人气的残疾歌手郑智化,写了一首《黎明东方》唱道“心和心相连,如万里长城般坚强。”在香港,谭咏麟在1992年在宝丽金唱片发行的专辑《爱情故事》里,也借着无线电台发起大型公益活动“92太阳计划”的主题歌《太阳精神》唱出了积极向上的奥运精神。歌曲由谭咏麟作曲,谭咏麟和著名词人向雪怀联合填词,“太阳精神奥林匹克精神,爆发热心热诚热情,交出一颗行善心”的声音像烈日骄阳一样炽烈。
非常值得一说的是,经过整理遗物才发现,整整影响了内地一代人的香港著名乐队Beyond的主唱黄家驹,大约在90年代初,就已经写过一首叫《奥林匹克》的曲子,并且录下了Demo(唱片小样)。经过黄家强等人的努力,黄家驹遗留的几个小样得以重见天日,在今年发行的《弦续 别了家驹15载》专辑里《奥林匹克》成为压轴曲目之一,填词还是Beyond的好朋友、兼御用词人刘卓辉,他写到“亲爱的奥林匹克,始终都吸引世界我的心”。如果家驹在天有灵应该欣慰了。
199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的临近,以及台湾问题“九二共识”、“辜汪会谈”的顺利进行,海内外的中国人都在渴望21世纪的奥运盛会在中国点燃圣火,中国人太需要作为东道主,在一场奥运会上自豪地展示百年苦难中“站起来”的身姿。然而,我至今记得,1993年9月23日,在全校师生集合的操场上,从广播里听到中国申办2000年北京奥运会失败的简讯时校长和大家的表情。那一年,我小学五年级。直到2000年,中国再次把申奥提上正式日程,新的申奥歌曲又诞生了。
新世纪申奥音乐
2000年10月,为迎接悉尼奥运会上胜利归来的中国健儿,CCTV举办了“奥林匹克星”晚会,晚会的同名主题歌《奥林匹克星》由齐秦演唱、作曲,张俊以作词,再次唤醒了人们的奥运记忆。晚会的总导演正是1992年《奥林匹克风》的导演袁德旺。作曲家王晓锋1998年就创作完成,直到2001年申奥期间才发布的《超越梦想》,算是中国申奥成功前后最流行的歌曲,歌曲的演唱者汪正正师从老音乐人谷建芬,音域宽阔雄浑,从没出过一张专辑,却因为演唱《超越梦想》,成为了著名的晚会歌手,体育歌手,后来的《永恒依然》、《冲刺向金牌》等歌曲,没能像《超越梦想》深入人心,汪正正成为了靠演唱“同一首歌“经常出现在CCTV 《同一首歌》节目的大腕,算是非常具有中国特色。
1993年到2008年,十五年的日月轮回让我们更加从容自信,举重若轻,无论是领奖台上的冠军,还是歌唱奥运的艺人,都谦和大度。官员、运动员、教练员、艺人、平民百姓,都在全球化大旗下,把自己当成了“地球村”里的“世界人”,而不是单纯意义的中国人。这种度量,从2007年以来涌现的各类奥运歌曲里,就有细腻的体现。《点燃激情,传递梦想》里有“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激情;《永远的朋友》(Forever friend)是四海之内皆兄弟的豪气。
华语流行音乐填词圣手林夕的《北京欢迎你》,词作里平民百姓味道十足,“我家大门常打开”和百年来的闭关锁国形成对仗。据说林夕为了填好歌词,不但亲临北京体验生活,还曾和曲作者、老北京子弟小柯,求证北京是否栽种万年青的习俗的细节问题。实践证明林夕不但是情歌填词巨匠,也是命题作文高手。加上两岸三地数十位当红艺人的联手演唱,其完美程度已经超越1992年的《奥林匹克风》。而最终选定的主题歌《我和你》化繁为简,丢掉一切修辞,明白如话。所有,这些都是大中国视野,大世界情怀的气量。
奥运歌曲面前,即便今非昔比,长江后浪推前浪,《亚洲雄风》的作者徐沛东,张藜等老音乐人,也还是交出了自己的答卷。有人说,一个导演一辈子都在拍同一部电影,比如王家卫,一个作曲家一辈子都在作同一首曲子,“西北风”派出身的徐沛东、张藜也是。徐沛东的《向奥林匹克出发》,前奏就有《亚洲雄风》的意味。而张藜填词的《奥林匹克花》,歌名直接就是十六年前《奥林匹克风》的再版,歌词意境大幅度下降了,作曲更是大失水准,被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叫月亮的歌手收进了《不能停下的节奏》专辑。
奥运音乐风向
音乐和体育都是通行世界的语言。纵观1980年代以来的奥运会主题歌,从1984洛杉矶奥运会的《欢乐通宵》,到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海洋》,主题上都在朝着博爱与和平、自由与梦想、自然与和谐、激情与热爱这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人类命题上作文章,谱曲或婉空灵转或激情四射,编曲上也大同小异,一致的简约便于传唱。演唱者,不再仅仅限于本国歌手,1992年第西班牙巴塞罗那奥运会主题歌《永远的朋友》,演唱者是英国的莎拉.布莱曼和意大利的帕瓦罗蒂。2004年希腊雅典奥运会主题歌《海洋》的演唱者是冰岛女艺人比约克。时隔16年,莎拉•布莱曼又来北京和刘欢共同演绎第29届奥运会主题歌。2001年4月《手拉手》的演唱者、韩国Koreana乐队曾以一首《胜利》前来北京,为北京申奥助威。 这也算是音乐无国界的体现吧。
现代奥运会的主题歌创作历史上,意大利现代音乐家乔吉奥•莫罗德尔(Giorgio Moroder),可谓是奥运会御用作曲家,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主题歌《欢乐通宵》,1988年汉城奥运会主题歌《手拉手》,1990年意大利足球世界杯主题歌《意大利之夏》都是他的招牌作品。《意大利之夏》的中文版叫《光荣与梦想》,被毛阿敏演唱后,在十九年代曾风靡一时。1993年,北京申奥时他为中国写过《好运北京》。今年他又和孔祥东合作为中国谱写了《永远的朋友》。一直以来,大师的曲子里有一种奔放的欧罗巴和亚平宁半岛的激情,友好的气息宛如地中海阳光一样温煦。他多次成功的跨国创作,就是奥运精神和音乐精神的完美结合。
按照New Age(世界音乐)的标准看第29届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作曲、编曲也做到了简约流畅,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歌词,寥寥几字,无需费神就记牢了。第一遍,在钢琴伴奏下刘欢用中文独唱,干净明了;第二遍莎拉布莱曼用英文独唱,搭配着钢琴,弦乐慢慢递进升华,引入第三遍圣歌一样的雄壮合唱,两位主唱成为和声;第四遍,莎拉.布莱曼用中文演唱,刘欢换成英文,最后融汇成一体,几个声部的配合的很工整。简单的中英文歌词,一再强调升华,想要不被人记住也困难,外国人可以当成是中文歌曲素材,学习中文发声,中国人就当学习了几个简单的英语单词。如此看来,出了旋律稍微平缓了一些,《我和你》的歌词是很成功的,他让两种语言的受众都记住了。歌词符合中国的儒家思想里的“大同”,“和”更是的人类最终目标。
画外音和小插曲
为了筹备奥运歌曲,各大唱片公司在暗中进行较量。不过最大的赢家应该是乐林文化,乐林的老板余秉翰曾是刘德华投资的天中文化的老板,以及刘德华的经纪人,在港台和内地都有不错的人脉圈子,并且熟悉大型活动的策划统筹,是这次奥运征歌的幕后工程之一。今年4月底,北京奥组委推出《北京2008年奥运会歌曲专辑》专辑,就是由余秉翰总统筹,并由乐林唱片发行。这套CD专辑几乎收齐了北京奥运会最好的奥运歌曲。不过,最早有奥运歌曲营销头脑的怕是被戏称为“老鼠之父”、“刀郎第二”的杨臣刚,其2004年横空出世的网络歌曲专辑《老鼠爱大米》里,就有一首《共赴奥运梦》。
奥运会音乐在前期百花齐放,做得非常扎实,有些遗憾的是,到赛场上就有些杂乱和随意了,在篮球、排球等项目的比赛间隙,你能听到现场广播里放的是蔡依林的《日不落》、汪峰的《怒放的生命》,以及不合时宜的《热情的沙漠》,甚至是《社会主义好》、《团结就是力量》,革命电影《红色娘子军》的主题歌等,很聒耳。又有观众也反映,在日本队和中国队进行排球比赛的空隙播放《黄河大合唱》、《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这样感情色彩浓烈的歌曲,没有东道主作为待客应有的大气和雅量,倒反有些狭隘的民族情怀,不管有心还是无意,都和奥运精神背道而驰。
我严重同意一个资深电台DJ的建议:比赛间隙播放的背景歌曲是不是从某种程度上反应主办国流行音乐的水平,还是有些唱片营销的暗示?背景音乐不应随便草率,应该请专门的音乐从业者来遴选确定。总不能让加拿大的选手听到汪峰的《勇敢的心》,还以为是本国“简单计划”乐队亲临演唱中文版呐喊加油呢(相关疑似抄袭的争议请见搜索引擎)。还有,《我和你》作者陈其钢涉嫌抄袭广东音乐人邓伟标和班得瑞乐团的传闻有些突如其来,不管算不上抄袭,也是一个教训。
如果,这个世纪或者下个世纪,我们还要继续申办奥运会,这些音乐细节都是一定要考虑进去,千万不能欺负老外不懂中文,就随便拿些音乐去糊弄人,这和掩耳盗铃没什么区别,弄不好就搬石头砸自己脚。
奥运音乐不过期
2008年8月8日晚八时,《亚洲雄风》的演唱者之一刘欢,又成了第29届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的演唱者。等了那么多年,歌者鬓毛已衰,唯独嗓音不改。场内外,全国人的奥运情怀也依旧浓烈。盛大绽放的礼花之中,回眸往事有些灯火阑珊,翻开中国的申奥歌曲的演进史,仿佛就是翻开了一幅激动人心的民俗画卷。我们说,听音知心,听音知人,听音知国。
耳朵里的奥运会为每一个人的心灵举行,一点也不比眼睛里奥运会逊色。当多少年后,今天赛场上飒爽英姿健儿,场外的沸腾如潮观众们,都在时光的洗涤里渐渐老去,还能在某一时刻吟唱起《我和你》、《北京欢迎你》、《永远是朋友》,耳朵里的奥运会就还在不定期举行。就像我,至今还会唱起多年前的《手拉手》、《奥林匹克风》、《黎明东方》一样。
耳朵里的奥运会(豪华加长版)
内陆飞鱼
题记:中国的申奥历史可以追溯到1908年,当时《天津青年》上一篇叫《竞技运动》的天问式文章,就在遥想中国什么时候能举办奥运。中国人对奥运会主题歌的记忆,却是从1988年汉城奥运会的《手拉手》开始。今天,这首歌的中文版还会在很多学校的晚会上常常用到。之后,1990年第11届亚运会的《亚洲雄风》,深化了国人对运动会主题歌的强烈追逐;2008年,终于,轮到我们唱奥运的主题歌了,“我和你,心连心,同住地球村”响彻寰宇。
两岸三地谱心曲
1990年7月,邓小平视察北京亚运村时提出中国要申办奥运会,到1991年4月1日,北京奥运会申办委员会正式成立。再到1992年西班牙巴塞罗那奥运会中国军团勇夺16枚金牌胜利凯旋,CCTV的“奥林匹克风”庆功晚会上,同名主题歌《奥林匹克风》震荡五洲,申奥歌曲大面积铺开。如果说,《亚洲雄风》歌词还囿限于“亚洲人民最勤劳”的泛亚地区小格局,徐沛东的谱曲、刘欢、韦唯的唱腔也深深烙着当时最流行的“西北风”的痕迹,却第一次唱出了中华民族的气势。那么,到《奥林匹克风》,大国胸襟初现,苏芮、毛阿敏、张雨生、齐秦、那英等人的联袂,在当时可谓空前,时年60岁的老音乐人张藜“奥林匹克风,涌动人类的梦”的浪漫主义填词,满怀对21世纪的憧憬。
受申奥精神感染,港澳台艺人也不约而同地开唱了申奥歌曲。在台湾,因为演唱了《水手》、《星星点灯》的等励志歌曲而在内地享有极高人气的残疾歌手郑智化,写了一首《黎明东方》唱道“心和心相连,如万里长城般坚强。”在香港,谭咏麟在1992年在宝丽金唱片发行的专辑《爱情故事》里,也借着无线电台发起大型公益活动“92太阳计划”的主题歌《太阳精神》唱出了积极向上的奥运精神。歌曲由谭咏麟作曲,谭咏麟和著名词人向雪怀联合填词,“太阳精神奥林匹克精神,爆发热心热诚热情,交出一颗行善心”的声音像烈日骄阳一样炽烈。
非常值得一说的是,经过整理遗物才发现,整整影响了内地一代人的香港著名乐队Beyond的主唱黄家驹,大约在90年代初,就已经写过一首叫《奥林匹克》的曲子,并且录下了Demo(唱片小样)。经过黄家强等人的努力,黄家驹遗留的几个小样得以重见天日,在今年发行的《弦续 别了家驹15载》专辑里《奥林匹克》成为压轴曲目之一,填词还是Beyond的好朋友、兼御用词人刘卓辉,他写到“亲爱的奥林匹克,始终都吸引世界我的心”。如果家驹在天有灵应该欣慰了。
199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的临近,以及台湾问题“九二共识”、“辜汪会谈”的顺利进行,海内外的中国人都在渴望21世纪的奥运盛会在中国点燃圣火,中国人太需要作为东道主,在一场奥运会上自豪地展示百年苦难中“站起来”的身姿。然而,我至今记得,1993年9月23日,在全校师生集合的操场上,从广播里听到中国申办2000年北京奥运会失败的简讯时校长和大家的表情。那一年,我小学五年级。直到2000年,中国再次把申奥提上正式日程,新的申奥歌曲又诞生了。
新世纪申奥音乐
2000年10月,为迎接悉尼奥运会上胜利归来的中国健儿,CCTV举办了“奥林匹克星”晚会,晚会的同名主题歌《奥林匹克星》由齐秦演唱、作曲,张俊以作词,再次唤醒了人们的奥运记忆。晚会的总导演正是1992年《奥林匹克风》的导演袁德旺。作曲家王晓锋1998年就创作完成,直到2001年申奥期间才发布的《超越梦想》,算是中国申奥成功前后最流行的歌曲,歌曲的演唱者汪正正师从老音乐人谷建芬,音域宽阔雄浑,从没出过一张专辑,却因为演唱《超越梦想》,成为了著名的晚会歌手,体育歌手,后来的《永恒依然》、《冲刺向金牌》等歌曲,没能像《超越梦想》深入人心,汪正正成为了靠演唱“同一首歌“经常出现在CCTV 《同一首歌》节目的大腕,算是非常具有中国特色。
1993年到2008年,十五年的日月轮回让我们更加从容自信,举重若轻,无论是领奖台上的冠军,还是歌唱奥运的艺人,都谦和大度。官员、运动员、教练员、艺人、平民百姓,都在全球化大旗下,把自己当成了“地球村”里的“世界人”,而不是单纯意义的中国人。这种度量,从2007年以来涌现的各类奥运歌曲里,就有细腻的体现。《点燃激情,传递梦想》里有“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激情;《永远的朋友》(Forever friend)是四海之内皆兄弟的豪气。
华语流行音乐填词圣手林夕的《北京欢迎你》,词作里平民百姓味道十足,“我家大门常打开”和百年来的闭关锁国形成对仗。据说林夕为了填好歌词,不但亲临北京体验生活,还曾和曲作者、老北京子弟小柯,求证北京是否栽种万年青的习俗的细节问题。实践证明林夕不但是情歌填词巨匠,也是命题作文高手。加上两岸三地数十位当红艺人的联手演唱,其完美程度已经超越1992年的《奥林匹克风》。而最终选定的主题歌《我和你》化繁为简,丢掉一切修辞,明白如话。所有,这些都是大中国视野,大世界情怀的气量。
奥运歌曲面前,即便今非昔比,长江后浪推前浪,《亚洲雄风》的作者徐沛东,张藜等老音乐人,也还是交出了自己的答卷。有人说,一个导演一辈子都在拍同一部电影,比如王家卫,一个作曲家一辈子都在作同一首曲子,“西北风”派出身的徐沛东、张藜也是。徐沛东的《向奥林匹克出发》,前奏就有《亚洲雄风》的意味。而张藜填词的《奥林匹克花》,歌名直接就是十六年前《奥林匹克风》的再版,歌词意境大幅度下降了,作曲更是大失水准,被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叫月亮的歌手收进了《不能停下的节奏》专辑。
奥运音乐风向
音乐和体育都是通行世界的语言。纵观1980年代以来的奥运会主题歌,从1984洛杉矶奥运会的《欢乐通宵》,到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海洋》,主题上都在朝着博爱与和平、自由与梦想、自然与和谐、激情与热爱这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人类命题上作文章,谱曲或婉空灵转或激情四射,编曲上也大同小异,一致的简约便于传唱。演唱者,不再仅仅限于本国歌手,1992年第西班牙巴塞罗那奥运会主题歌《永远的朋友》,演唱者是英国的莎拉.布莱曼和意大利的帕瓦罗蒂。2004年希腊雅典奥运会主题歌《海洋》的演唱者是冰岛女艺人比约克。时隔16年,莎拉•布莱曼又来北京和刘欢共同演绎第29届奥运会主题歌。2001年4月《手拉手》的演唱者、韩国Koreana乐队曾以一首《胜利》前来北京,为北京申奥助威。 这也算是音乐无国界的体现吧。
现代奥运会的主题歌创作历史上,意大利现代音乐家乔吉奥•莫罗德尔(Giorgio Moroder),可谓是奥运会御用作曲家,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主题歌《欢乐通宵》,1988年汉城奥运会主题歌《手拉手》,1990年意大利足球世界杯主题歌《意大利之夏》都是他的招牌作品。《意大利之夏》的中文版叫《光荣与梦想》,被毛阿敏演唱后,在十九年代曾风靡一时。1993年,北京申奥时他为中国写过《好运北京》。今年他又和孔祥东合作为中国谱写了《永远的朋友》。一直以来,大师的曲子里有一种奔放的欧罗巴和亚平宁半岛的激情,友好的气息宛如地中海阳光一样温煦。他多次成功的跨国创作,就是奥运精神和音乐精神的完美结合。
按照New Age(世界音乐)的标准看第29届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作曲、编曲也做到了简约流畅,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歌词,寥寥几字,无需费神就记牢了。第一遍,在钢琴伴奏下刘欢用中文独唱,干净明了;第二遍莎拉布莱曼用英文独唱,搭配着钢琴,弦乐慢慢递进升华,引入第三遍圣歌一样的雄壮合唱,两位主唱成为和声;第四遍,莎拉.布莱曼用中文演唱,刘欢换成英文,最后融汇成一体,几个声部的配合的很工整。简单的中英文歌词,一再强调升华,想要不被人记住也困难,外国人可以当成是中文歌曲素材,学习中文发声,中国人就当学习了几个简单的英语单词。如此看来,出了旋律稍微平缓了一些,《我和你》的歌词是很成功的,他让两种语言的受众都记住了。歌词符合中国的儒家思想里的“大同”,“和”更是的人类最终目标。
画外音和小插曲
为了筹备奥运歌曲,各大唱片公司在暗中进行较量。不过最大的赢家应该是乐林文化,乐林的老板余秉翰曾是刘德华投资的天中文化的老板,以及刘德华的经纪人,在港台和内地都有不错的人脉圈子,并且熟悉大型活动的策划统筹,是这次奥运征歌的幕后工程之一。今年4月底,北京奥组委推出《北京2008年奥运会歌曲专辑》专辑,就是由余秉翰总统筹,并由乐林唱片发行。这套CD专辑几乎收齐了北京奥运会最好的奥运歌曲。不过,最早有奥运歌曲营销头脑的怕是被戏称为“老鼠之父”、“刀郎第二”的杨臣刚,其2004年横空出世的网络歌曲专辑《老鼠爱大米》里,就有一首《共赴奥运梦》。
奥运会音乐在前期百花齐放,做得非常扎实,有些遗憾的是,到赛场上就有些杂乱和随意了,在篮球、排球等项目的比赛间隙,你能听到现场广播里放的是蔡依林的《日不落》、汪峰的《怒放的生命》,以及不合时宜的《热情的沙漠》,甚至是《社会主义好》、《团结就是力量》,革命电影《红色娘子军》的主题歌等,很聒耳。又有观众也反映,在日本队和中国队进行排球比赛的空隙播放《黄河大合唱》、《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这样感情色彩浓烈的歌曲,没有东道主作为待客应有的大气和雅量,倒反有些狭隘的民族情怀,不管有心还是无意,都和奥运精神背道而驰。
我严重同意一个资深电台DJ的建议:比赛间隙播放的背景歌曲是不是从某种程度上反应主办国流行音乐的水平,还是有些唱片营销的暗示?背景音乐不应随便草率,应该请专门的音乐从业者来遴选确定。总不能让加拿大的选手听到汪峰的《勇敢的心》,还以为是本国“简单计划”乐队亲临演唱中文版呐喊加油呢(相关疑似抄袭的争议请见搜索引擎)。还有,《我和你》作者陈其钢涉嫌抄袭广东音乐人邓伟标和班得瑞乐团的传闻有些突如其来,不管算不上抄袭,也是一个教训。
如果,这个世纪或者下个世纪,我们还要继续申办奥运会,这些音乐细节都是一定要考虑进去,千万不能欺负老外不懂中文,就随便拿些音乐去糊弄人,这和掩耳盗铃没什么区别,弄不好就搬石头砸自己脚。
奥运音乐不过期
2008年8月8日晚八时,《亚洲雄风》的演唱者之一刘欢,又成了第29届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的演唱者。等了那么多年,歌者鬓毛已衰,唯独嗓音不改。场内外,全国人的奥运情怀也依旧浓烈。盛大绽放的礼花之中,回眸往事有些灯火阑珊,翻开中国的申奥歌曲的演进史,仿佛就是翻开了一幅激动人心的民俗画卷。我们说,听音知心,听音知人,听音知国。
耳朵里的奥运会为每一个人的心灵举行,一点也不比眼睛里奥运会逊色。当多少年后,今天赛场上飒爽英姿健儿,场外的沸腾如潮观众们,都在时光的洗涤里渐渐老去,还能在某一时刻吟唱起《我和你》、《北京欢迎你》、《永远是朋友》,耳朵里的奥运会就还在不定期举行。就像我,至今还会唱起多年前的《手拉手》、《奥林匹克风》、《黎明东方》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