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赫特没想弹出什么特别的演绎
里赫特(Sviatoslav Richter)在dg灌录的莫扎特《第20钢琴协奏曲》,贝多芬《第3钢琴协奏曲》是非常有名的唱片。但不知是否由于太过常见,反而不太看到人们常常谈论它。
前些年,好多人都热衷于谈论传说中的“幻之演绎”(借用日人说法),而现在......昨晚翻出这张小时候入手的唱片,还真的有时候没听了。忽然明白,里赫特真是一点也没想到做出什么特别的演绎,没有想要创建“他的K. 466”,或是发掘什么人们没听过的戏剧性的可能。
他所做的,很多“不过是”对于明面上的东西更为专注,让它们的特质变得更鲜明,乐句流动的精致优雅,微小的连断,音符的时值等等;可与此同时,这样的鲜明又完全没有特意突出的意图:我要弹得更歌唱,让你们看看触键圆润的效果如何清晰,又如何呈现顺滑的歌唱句,诸如此类。
当下,某些演奏家皓首穷经才拿出的成果,技巧的确了得,但那想让别人看的意图,常常是藏不住的。里赫特却只是轻轻带过,细心聆听的人,才会明白力拔千钧。
他将莫扎特视为至难,那样的音质,真是触键深到极底,而后再浮上来才能呈现的一种轻柔。里赫特将其贯穿于一切细节之中。音符时值的把控,既成为段落不同单元的情感层次划分的基础,又有某些微妙的悬停,真的就在一根发丝之间。只有不易察觉的节点,而无刻意的“停”来点画戏剧性,更不用说当下某些自以为顽皮灵动的“顿”、“扭”结合的处理了。
里赫特这份修养及其背后的控制力,有待听者自行体会。涅高兹回忆,里赫特对于演奏莫扎特的细节琢磨,有时已让人感到有些神经。可他弹出来的东西,绝不会让人有这感觉。
© 本文版权归作者 Kempff946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