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听后成为了我的All-time Favorite

…今天本来打算慢慢听着睡觉的(因为中间有不少田野录音的桥段,想着催眠正好),没有想到却完全走入了专辑的氛围中。
她真的好可爱,也好有音乐才华哦…
感觉这一张比起前几张的“民谣唱作人歌曲集”,多了许多不那么“录音室”质感的作品(track 2、3、4、6、7…),听感也是十分巧妙。感觉这几首歌曲都只是预先写好了旋律,和弦的顺序和一些吉他的段落,但具体怎么表演与录音则变成了彻底即兴化的随心而动。
track2和3中,在勉强可以算作歌曲的部分达到尾声之时,人声的段落与吉他的部分几乎可以算是“瞎哼哼瞎弹弹”,这么做的动机,想必几乎没有把所谓“录音室作品的完美无瑕性”当回事。而track3的器乐承接也同样以一种散漫的形态出现——不以和声的链接或者音量的大小作为段落的转折点,只是弹完了一段再弹一段而已,但最终听感的流畅性仍然奇迹般地好。这样子的做法,让我觉得甚至不像是一种有预谋的表演,更像是把“记录与展示灵感的过程给大家看”,令我想起自己有时随便弹琴唱歌,不知道唱到哪里就一直唱下去的感受,十分美丽。
而在录音的安排上,这张专辑同样显得无比即兴。尤其是track3和4,带有强烈的one-take质感。不仅是演奏上,环境音的变化同样无法预测。风声、车声、雨声、以及蝙蝠鸣叫的声音混在一起,与吉他和人声一同成为音乐的组成部分。
甚至在track4的最后,青叶市子通过改变自己的位置形成的声场变化,也成为音乐中不可忽略的信息,为音乐本身赋予了不一样的感情。(先是跑得好远好远断续弹着两个和弦,然后突然靠近话筒唱两句,然后在话筒边跑来跑去,好可爱啊啊啊啊啊啊啊啊)(看到另一篇评论里面说录音工程是ZAK做的,想必他一定提供了很多很棒的点子吧)
同样,如此即兴的做派必然是散漫的,但看起来具有拼贴感的音乐段落,却因环境与配器的不变而显得凝炼。track3最开始出现的非功能离调爵士和声,“c段”出现的类似小星星的声响,还有第二次变调之后的短短几个小节的twinkle感的点弦部分(?),如果不是听到了这一首,其实很难想象它们可以自然地融入到一首曲子中。但青叶市子确实做到了,把所有的声响集合在在她那把饱满厚实的古典吉他上,让单薄的乐器在自己扎实的音乐基础和多样的审美上发挥不俗的效果。
同样还有track6,也是专辑中“拼贴感”最明显的一首了。从拥有jazz standard神韵的和弦进行到古典乐痕迹浓厚的段落,再从带有60s感的baroque pop一直延伸到日式成人抒情流行曲调,这首歌毫无疑问是多变的,而且10分多钟的长度或许也让人难以下咽——但一首听下来却觉得仍然有不俗的流畅性。可能这也是单人唱作人的魅力所在,尽管曲风的不停变化总会导致一些听感上的刻奇,但倘若把这些元素都切实当作承载着自身情绪的载体,真诚地用自己的视角带给大家,那么这种声音或许已经在不知不觉间拥有了足够“自我”的出发点。
track5与8尽管在制作上趋于“常规”,显得很有“录音室”的感觉,但其实反而是我听得最多的两首——因为歌确实好听,同样地放在几首散漫的长曲中倒也是不错的调和。
——最后一首的结尾实在是太美妙了,就仿佛天彻底黑下来之后,又要从大自然的环境回到家中,看着燃烧的火炉发呆,在钻进被窝的过程中迎来一天的终结一般。
我相信,如果一个人真的很热爱弹奏乐器写歌唱歌,愿意表达真诚的那一面自我,那ta一定会喜欢这张专辑吧。这张专辑不仅让我从歌曲的角度,更从歌曲之外的其他角度看到她更多的想法与心境。
同时——音乐本身的部分也丝毫没有打折扣,那些独特的变化和弦和各种让人眼前一亮的转调方式仍然贯穿整张专辑。同样是写歌写和弦,她的音乐呈现却独属于她自己啊!不管是之前的绿砖还是亚当的风,这种感觉一直延续着,真是太好了。
躺在床上,总觉得耳机另一端不仅是音乐,不仅是录音,更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也是一个充满灵气的世界。
等到最后一个G和弦落下,这段旅程结束了。
——或许自己本来就应该摘下耳机睡觉,但想了想,上次那么认真听青叶市子确实已经是高中的事情了——
好久没有跟一个之前一起听青叶市子的朋友联络过了,哎。
令人感慨啊。
但音乐永远不会消逝…就像吉他的最后一个音符落下之后,背景里持续不断的风声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