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inardi果然强
作为20世纪黄金年代的大师之一,Mainardi多少也带有点传奇色彩。他爸好象也是个拉琴的。3岁知道大提琴为何物,8岁就上台拉贝多芬,13岁从音乐学院毕业,后来没过几年又拿了个作曲文凭,曾一度与累斯霹季过从甚密。这种人被惊为天才少年是免不了的,奇怪的是一战一结束他忽然发现自己不会拉琴了,就主攻作曲。后来回心转意从新把大提琴捡了起来。二战后在欧洲开始大规模旅行演出--其实这时候的技术已经不如从前了。
在欧洲大陆,Mainardi以音乐会演奏家出名(他自己和Fischer三重奏团从没有商业录音),但也以名教师享誉英伦,作有不少大提琴练习曲、协奏曲以及著名协奏曲的华彩。可他的学生我都没怎么听说过--听过他的唱片这也不难理解。 他是那种典型的意大利人,平时喜欢社交与华丽的衣服(从一些唱片说明书的照片里可见一斑),想必也少不了女人。
听他的唱片给我的感觉是那种骨感美,就像中国书法。也许是因为他的录音大多为现场,年代又早,几乎就没有“音色”可言,揉指也不出色,可Mainardi似乎并不在乎自己这些技术上的弱点,每一个音都非蜻蜓点水,每一弓都很有张力。听过施耐德汉和斯塔克的Double之后再听这一版,就觉得施氏完全是被Mainardi“斗”起来的,俩人你一弓我一弓,大开大盍,相当过瘾。Fischer三重奏就不必说了,无论是Brahms还是Beethoven都远非“美艺”之流所能及,完全是另一种感觉。他们的“大公”依我看并不在“黄金”三重奏之下。
实际上Mainardi的大无并不是完全没有名气,他曾应邀参与大无乐谱的编定,也是史上第一个在一晚上演完大无6首组曲的人。而他录制大无的次数竟然达到4次!(见下表)
Suites for unaccompanied cello, BWV.1007~1012
1) early 1950s(only No.3 & 4)
* LP ; Decca LX 3069(No.3; 10" / LXT 2673(No.4), London LPS 403(No.3; 10"
2) 12th Apr. 1954(No.1/2) & 23~25th Feb. 1955(No.5), 1955~56, Beethovensaal, Hannover(complete)
* Producer/Engineer ; Karl-Heinz Schneider/Heinz Wildhagen
* LP ; Archiv APM 14029(No.1,2) / APM 14044(No.3,4) / AP 13034(No.5; 10" / APM 14061(No.6)
3) 31st Jul. 1957, Salzburg(live; Nos.1~3 only)
* CD ; Orfeo 360 941
4) 19th Jan.(No.3), 21st Jan.(No.2), 3rd Mar.(No.1), 5th Oct.(No.4) 1963, 22,26th Apr. 1964(Nos.5,6)(stereo)
* LP ; Eurodisc 76077 XK(4 set) / 25 400~02(3 set) / 70224(Nos.3,4; monaural), Vega Ref 19.027(No.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