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水流年
梅艳芳 似水流年/1985
1.华星见证了天后的成长史,1985年推出这张同名《梅艳芳》(又名似水流年)是她第四张粤语专辑。学生时代不知是哪位同道“交流”来的这盒中图版磁带,当时第一印象那么多慢板风格的歌曲,A面是“重头戏”,而B面则为偏复古的“歌女之歌”,歌词纸上标了《香江花月夜》相关歌曲,于是对这部戏的好奇存续了多年。11首歌排列先后泾渭分明,除了1-5首歌曲,剩下6-11首则是梅姐第一部且唯一一部主演的TVB剧《香江花月夜》的主题曲和插曲,有六首之多,加上剧中其他女演员唱的插曲,足够办一张原声专辑了。不过华星“半张专辑半主题”也不是没有先例,梅姐首张唱片就是,是和“香港小虎队”的“半拼”专辑。既然没有出OST,那么资源内部消化利用有何不可?影视歌曲穿插在专辑里,势必对整体风格有影响,85年前后的香港唱片界却屡见不鲜,是想借靠影视热度带动唱片市场?秉承商业大过天的香港乐坛当年就这么现实。解铃还须系铃人,办法其实还是得出原声专辑。
2.这是黎小田、王季麟领衔幕后团队的内外“cross over”专辑。“内在”部分由监制黎叔,录音邱德材,混音两人联手。黎叔一贯用心,华星的御用音乐幕后班底配合默契,确是熟门熟路。“外在”四方面都有王季麟加入或负责。美术、造型及服装设计由他负责,而意念及美术指导、摄影的搭档分别是刘培基和何养谦。私以为这次中性打扮的经典造型功劳里一定有王季麟的“乾坤大串联”。好处就是从穿衣到设计到实施落实的每一个环节,王季麟参与整个流程,能将最初的概念变为最终的成品。女穿男装的经典造型诞生,梅姐再度令人眼前一亮,突破了被世俗定义的女性形象,按照男士的装扮来改头换面,封面照墨镜、男式领带和宽垫肩,西装大衣,加上剪短的发,一亮相豪迈气场全开。封底照更优雅和绅士的味道,多了大衣左边驳领的花眼处的胸花和手上的白手套,造型一经推出便吸引许多年青人效仿,掀起了一阵iconic穿衣打扮潮流。这套特立独行的组照另有摘墨镜照和正面墨镜白手套看镜头等不同款,不过最终选定的这张侧脸眺望前方的成品无疑是最佳,有意无意贴合了“似水流年”歌中写到的望海、望天...但仍向着前的怀旧意境。
3.“似水流年”是同名电影《似水流年》主题曲。片名也有故事,名字源于金庸。戏拍完之后,年方32岁的香港新浪潮导演严浩请金庸代取片名。金庸看过剧本后写了多个名字,严浩从中择出三个连同原剧本名《纸蝴蝶》一起交给香港首屈一指的占卜大师“盲公陈”(陈伟明),结果《似水流年》最好。好奇严导与金大侠的“交道”,后查到该片是青鸟电影制片有限公司等联合制作的,而创办青鸟公司和该片制片人是金大侠“梦中情人”夏梦时,才觉得看似那么大的圈子其实就是这么小。严浩和夏梦觉得《骆驼祥子》里的斯琴高娃是女主阿珍的不二人选,于是夏梦向八一厂团长田华写信,希望借用斯琴高娃。但剧本中有很多粤语俚语,斯琴高娃看不太懂,就不想接。夏梦、严浩先后到北京游说,最终于打动了她。第一次见面还闹出了笑话,“虎妞”见到严浩第一句是:“你爸爸在哪?”误以为严浩是个孩子,没想到是导演。另一女主顾美华的从影之路也颇为传奇,家庭妇女多年,为生计出来工作,看到严浩在报上征求成熟女演员的广告,结果试镜在三百人中脱颖而出。由于那个时代特殊原因,该片很多幕后都使用了化名。例如张叔平化名“章叔屏”。结果这部艺术片受到1985年第4届香港电影金像奖的眷顾,多项提名并收获了五项大奖。张叔平上台代“章叔屏”领最佳美术指导奖,另有最佳导演奖严浩,最佳编剧奖孔良,斯琴高娃获得最佳女主角,成为第一个在香港获奖的大陆女演员。而33岁的顾美华获最佳新演员,成为“高龄”新人。
4.据郑国江《词话人生》书中记录的“似水流年”第一版歌词,当年为“似水流年”填词,他看了六遍电影,终下决心推翻了第一版的词,当时的词不是“望着海...望着天...”而是“望着他的脸...”那些文字捕捉的片段是返乡的城市女主与农民前男友躺在屋脊上,当时前男友已经和农村女教师成家,巨大的反差在眼前。最终“似水流年”版本灵感来自于影片尾声的那段“苍茫”画面,换了视角改写女主对整段回乡旅程中发生的事情,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放下从前的负累开始新一段人生,望着海一片,望着天一片,这艘小木船重新向前。虽然保留了了第一版本后面三句,但在不同的画面里,竟然有了神奇的不同意义和境界。“从小爱到情怀”,遇见的第二版本无疑立意更高,更为隽永。不过词中间还是出现了一个BUG,你是否也发觉了?当年听到这一句“处境都变,情怀未变”最后一个“变”字,和下一句重复副歌“留下只有思念”的“留”字时是重叠的。还以为是编排设计,毕竟录音室技术上应该可同时保留这两个字“占位”。但没想到现场唱是有点麻烦,要么和声顶上,要么“吃掉”前面的字。书中披露:当年录完不久林敏怡特地电话给郑老师,也提到了这个问题。她给的专业建议是cut去一个字,现在想来也不是难题,循环副歌时唱到“情怀未变”改成“情未变”不就得了。但郑老师讲当时歌已录好,母带也已完成,唱片公司一定不会返工。只能把这个问题看作是这首歌的特色算了。
5.“似水流年”的曲也挖出了彩蛋。电影请到了New Age新世纪音乐的代表之一,著名日本音乐家喜多郎来做配乐,他凭借该片获最佳原创电影音乐(提名) ,成为首位提名第四届香港金像奖的外国人。但“似水流年”不是喜多郎专门为电影《似水流年》而作。这首原曲英文名是“Delight” ,日文名“欢喜”,收录于1985年出版的《Towards To The West(西方)》音乐专辑。郑老师书中提到:相信电影原本没有准备要有这首主题曲,这首“似水流年”曲是黎小田从配乐中整理重新编曲得来的,可谓是第二次创作。在旋律上讲,黎小田称得上开风气之先。对比下原曲和“似水流年”,“Delight”更似神神叨叨的“打边炉”,将多种音乐风格融入了电子音乐,加热后带来的是一炉的荡气回肠,招牌式的抽象大写意风格,着力刻画出一幅充满大自然魅力的水、云、天、地的大全景。而黎叔改的这一道“融合粤菜”真的是赋予了歌曲浓郁的港乐年代感,曲风行云流畅,余音绕梁意味悠长。见到唱片上的歌名后标了(新版本),忘了当年中图版磁带是否也标了(新版本)。从当年的一期“妇女新姿”梅姐专访视频中获悉,当时她拍香江花月夜期间感冒加贫血,是抱病录制完成“似水流年”录制。而这首歌被郑老师定义为最受同业关注的作品。电台首播当天资深电影配乐前辈、作曲家、指挥、演员于粦大清早摇电话来问:“副歌那句留下什么?歌播了几次总是听不清...你要叫华星再录过...”虽然郑老师觉得老先生太看重他了,言轻的他算老几?可以说这样的话。不过他都把意见向唱片公司反映了。得到回复因为电影要为主题曲剪辑画面,梅姐要先录一个试唱版给导演用,改天制作唱片时会重录的。大概这就是后来得(新版本),而电影里用的则是首版。
6.上一张《飞跃舞台》推出后未能达到预期的奖项肯定,甚至受到了黄霑公开的批评。但这张专辑打了一场翻身仗扳回一城。获奖情况如下:“似水流年”拿下1984年年度十大中文金曲、十大劲歌金曲,1985年第4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原创电影歌曲(提名)。“蔓珠莎华”收获1985年年度十大中文金曲。原曲是山口百惠的“曼珠沙华”,作曲宇崎竜童,也是张国荣的首本名曲“风继续吹”的原曲“さよならの向こう側”(再见的另一方)曲作者。无独有偶,他的妻子正是为这首山口百惠隐退之歌、以及“曼珠沙华”日文原曲作词的搭档女词人阿木燿子。“曼珠沙华”原曲出自1978年12月,由当时年仅19岁的山口百惠演唱,收录于专辑《二十才の记念碑 曼珠沙华 》中。而梅姐的粤语版将这首歌进行了降调改编。从唱片歌词纸上标的“圆圈”和“雪花”来区分,“雪花”的歌曲版权归属于华星娱乐,而“圆圈”的两首歌曲“似水流年”和“蔓珠莎华”版权则归属于大洋音乐。回到日本流行音乐对港乐文化的冲击和影响话题,黎小田曾在访问中提到:“那时候流行改编日本歌,张国荣、谭咏麟也一样。陈淑芬跟日本大洋公司有联系,拿版权容易。我们听了一些日本歌觉得好,就改编为广东歌。另一方面,这样其实可以节省开支,只是给一点版税,不用给作曲费及编曲费,比较便宜。那个年代其实不是很多人作曲,后来商台推动本地创作,情况才改变。”实际上青黄不接的港乐走的不是捷径而是歧路,“吃力不讨好”的原创日渐式微,拿来主义流水线终究还是变成了压倒本地创作的最后一根稻草。言归正传,当时22岁梅姐歌艺打磨的越发成熟,很难相信这仅是她歌坛的早期作品,压低的磁性嗓音沉浸式的演绎,后期在演唱会上的LIVE版更是将歌中那份洗尽铅华沧桑感演绎的酣畅淋漓。遇见这首歌后,才知晓“蔓珠莎华”的别名就是彼岸花,花能唤起死者生前的记忆。蔓珠莎华,彼岸花开;花不见叶,叶不见花;两不相见,生生相错。邂逅了原曲才明白,那是一篇来自痴心女子夭心夭肺的心声、一封寄不出去的绝情信。
7.不夸张的讲整张专辑的风头都被打头阵的三首歌盖过,“三板斧”的份量太重。作为开场篇“梦幻的拥抱”,填词人郑国江书中回忆当时这首歌是比较特别的一次写词经历。原曲是街头巷尾耳熟能详的冠军歌曲“careless whisper”,来自Wham!(威猛乐队)。当时粤语版已有蔡国权的“无心快语”推出并被人熟知,抢到先机。郑老师觉得梅姐没必要再硬碰硬。但她一意孤行,并将她想表达的意念写下给他参考。于是他罕有的写得丝丝入扣。通过梅姐感情投入的唱来,这首迟来的双胞胎能在歌迷心中稳占一席之地。整首歌描绘了一段“舞是人非”的感情故事,原曲中点题的一句“I'm never gonna dance again”小小改动成“I'll never gonna dance again”被刻意保留,前奏那段经典的萨克斯响起时仿佛揭开了一个时代画面的感觉,如此梦幻旋律惦记的人又怎会少?差不多时间,甄妮也改编了粤语版,名为“忍痛说谎”,凑齐了“careless whisper”粤语版“三胞胎”。“梦幻的拥抱”TVB版MV截取了西城秀树其他视频的画面,他当了一回“隔空男主角”。梅姐一身打扮正是唱封上的那款经典造型,而MV备胎男二号是初出茅庐的吴启华。这首西洋金曲,西城秀树之前也改编了日版“抱きしめてジルバ(抱紧我),”很难说粤语版没有借鉴,受到日语版的影响。连郑老师都揣测歌中的男主角是“新御三家”西城秀树,听说了梅姐当过他香港歌迷会副会长。网上见到日语版1984LIVE名场面,搭档演出的女演员秋野暢子身着露背长裙原本一直将背影对着镜头当背景,在歌曲后半段间奏过后突然魅惑的现身,藏于背后伸手搭上他的肩,再从后方拥住他,尾声阶段俩人面对面的紧紧相拥,感觉到背向镜头的她与紧抱的他,恍惚间就是提前预演了1988年陈百强与童玲《无声胜有声》唱封上的惊艳造型。那些年网上视频还有两人的交集,1985年的“50曲演唱会”上,他对着嘉宾已结婚成家的秋野畅子又搬凳又献花,还有“只为你而唱”的经典情歌medley当众“表白”,这宛如就是高调“官宣”的节奏...不过梅姐85年也在和西城秀树梦幻联动,欢乐今宵的一期节目除了亲手颁发了金唱片奖给他,更在西城秀树面前LIVE唱了这首“梦幻的拥抱”,难怪郑老师会错意以为是给西城秀树的歌,后来时间给出的答案男主角其实是近藤。
8.“问一问你”和“人在风里”这两首歌相对低调的多,风格上甚至更贴近《香江花月夜》的半张电视剧歌曲。毕竟“人在风里”曲风依旧属于黎小田“固执”的自我风格,霑叔的两首词也是一如既往地“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还。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不得不提“问一问你”的作曲,王正宇律师,他的作品不多,多为八十年代里创作,挖掘出他的首作是1980年写给林子祥的“只要享和平”,后陆续为汪明荃、吕方、关菊英、罗文、区瑞强、梁朝伟等写过曲,找到他收山之作是1990年麦洁文“光阴流转”,自己最钟意则是Danny重返华纳的沧海遗珠“冷暖风铃”。虽然正职是资深大律师,但他兴趣使然写曲给的最多还是张国荣,包括“爱情离合器”、“刻骨铭心”,“一张笑脸(86电影偶然插曲)”,以及85年一代无敌求婚名曲“为你钟情”。不晓得那年华星若是将“问一问你”和“为你钟情”给Leslie和Anita互换的唱,会怎样?歌也有它命中注定的歌运,运气到了就能遇到唱红它的歌手,相信歌与歌手之间也是有一份无法解释缘分。就跟人一样,刚好在那个moment遇见,就会有奇妙的化学反应。如同“问一问你”和“人在风里”这张专辑里的“地位”,注定成为三首主打歌曲的绿叶。其实论交情王正宇和Lam最为熟络,2017年后网上能挖到他俩“有生之年系列”的不少资料,从2017年1月28日至31日举行的四场“佐治地球转40周年演唱会”Lam在台上讲,他俩是从小学到中学,再一起去英国读书这漫长路间的“书友”(同学)。作为嘉宾“王大状”除了和林子祥合唱英文老歌,更亲唱了自己最得意的作品“为你钟情”。最后一场“王大状”更是爆料了学生时代Lam的“兴趣爱好”。他们延续了大半辈子的温暖友情互动不仅于此,网上还能挖到2017年5月20日《万众同心公益金》合唱了“Devoted To You”和王正宇女儿王匡婷一起合唱“三人行”;2018年11月17日,香港大学庄月明文化中心,林子祥做客王正宇70岁生日音乐会,一起合唱英文爵士歌曲。
9.《春江花月夜》算是王天林为梅姐量身定做的一套怀旧剧集,原名《多少柔情多少泪》,演对手戏的是曾江和苗侨伟。“歌衫泪影旧欢几许,满腹辛酸谁人谅解。”从当年杂志宣传标题就能明白大概是讲歌女命运多舛、情归何处的苦情戏。据网上资讯:剧集于1984年7月11日-9月7日拍摄,7月25日Anita因贫血身体虚弱、拍戏时车祸撞伤左手加上突患感冒病倒而住院,耽误了11天,8月5日复工后因为他人的戏份拍完,只能跳拍自己的部分,情节接不上影响了入戏。Anita原本因拍戏已睡眠不足,日夜赶工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工作又十分繁重,除了参加TVB的节目如欢乐今宵和新秀歌唱大赛以外,还抽空带病录制了歌曲“似水流年”。最后还因饮食问题肠胃病入院,难怪她再也不接动辄几十集的长剧了。想起之前对专辑内六首“无家可归”剧集歌曲的疑惑,又有了新发现。同为戏里的女演员兼歌手景黛音,1986年永恒唱片为她推出名为《香江花月夜》无线电视剧插曲专辑。通过挖掘网上引进版磁带图片确认收录了5首《香江花月夜》插曲,其他歌曲都是前两张专辑的旧歌。唱片封面都似截的剧照头像,拼盘的卖点自然就是插曲,似乎应了一句敝帚自珍。另外,找到了1995年宝丽金推出的一张《香江花月夜》电影原声唱片,仔细看下才发现是泰迪罗宾自导自演,郑嘉颖主演的电影原声。果然,唱片界总有一天会有影视原声唱片的一席之地。而梅姐的六首慢热歌曲,除了一首赵文海作曲编曲,一首奥金宝编曲,其余都在黎小田和邓伟雄垄断式合作下完工。作为影视剧从业人员兼词人,编剧出身的邓伟雄执着地只为港片添砖加瓦。这位香港第一代电视专业人士的名,初见还是在老谭的“天降财神”和“楚河汉界”,足以印证了他的词多是写给影视作品,多是选用本港原创的曲。合作伙伴多是和顾嘉辉、黎小田拍档。半张《香江花月夜》歌曲由他包揽填词是术有专攻。当年十几岁听不进这些“老派歌曲”,边听磁带边感觉自己离那个年代仿佛很是遥远。如今重头再识,才恍然歌曲中竟蕴藏着韶华如驶:迎面飘来“歌衫泪影”带来属于那个年代的香芬气味,歌声远去愁思未曾散去;CHACHA节奏敲响,她俏皮如“纱笼女郎”齐起舞;回过神“一点相思”泪,“旧歌如梦”醒,初听不知曲中意,回头已是百年身;去匆匆酒里“觅爱重重”,一生尽欢情若似梦,都化成“多少柔情”多少泪。原来世间的遗憾就是曲尽也无法重来,犹如剧中“宇深”再也没有机会对“方芷湄”讲,不如我们重新来过...
10.这样的夜晚,总是适合重温一些历久弥新的老歌。轻盈简约的前奏响过,思念如风,浩瀚烟波里,那易逝的年华就如这无依飘零的风,任凭散聚不定的波光涟漪,转瞬吹皱了一池春水。作为一首八十年代粤语黄金岁月留下的代表作,“似水流年”也是一首被Leslie、老谭、Danny翻唱过的名曲。Danny在多个现场演唱过,譬如钟镇涛86演唱会、1988年欢乐今宵、88年存真演唱会、91佛山演唱会...老谭则是在97年《我们一起唱过的歌》里翻唱。心仪的还是Leslie在《Salute》里的版本,那个年代的老歌如酒,愈久愈香,最好的时光里遇见了它,仿佛在唱这变幻无常转眼云烟的一生,时光随着歌声过尽千帆,一串串,永远缠。每一个当下我们都要学会与自己和解,《似水流年》要与乡愁和解,歌里唱的要与昨天和解。我以为女主角的解药就是Lam和王正宇的“未变情怀”。想起异国失散二十二年,依靠我在网上留下的重拾港乐的文字,于魔都神奇重逢的“书友”黄同学,他是“黄大状”不是“王大状”,他是自称港乐爱好者的Christopher Wong,也是电台某档法律节目客座嘉宾“黄Sir”,而在我的回忆里,他一直是我踏进港乐路上的引路人,只想问一问你,当年那盒交流的中图版《似水流年》磁带,还记得吗?是不是你给我的?(答案会点,不如估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