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化听歌记录(一)
今天听的是魏如萱在2016年发表的《末路狂花》,之所以选择这张专辑作为起点,是因为实在是太喜欢前几天看的同名电影。
类型应该是属于摇滚,不过我也不懂这些。简介里说,“在充斥复刻和盲目追随的现象里,能抽身喊停!”一种“选择在我,而不是我被选择”的态度,我对自己的决定完全负责。这么看无论是出现的契机还是内核,都很像《存在主义咖啡馆》这本书。
《一万个不回头的方法》大概是个引子,高潮前的铺垫。
《末路狂花》我真是太喜欢了!波伏娃在《第二性》里写,“如果女人的解放只能以消极的作为来表现,那么女人的命运就还是停滞在消极负向的一方。”因此女性觉醒题材里常用的纵欲和自杀,都不够彻底,这也是魏如萱的这首歌比起同名的电影我更喜欢的原因。她的唱腔、歌词和想要表达的态度融合地非常好,一种轻飘飘的癫狂,一种漫不经心的自由。
《I Will Be Fine》歌词太简单太直白也重复太多了吧?
《无声电影》我也很喜欢,也是那种恰到好处的矫揉感,将做作拿捏而形成一种别致的风格。歌词也写得非常耐人寻味,“你有你的愚昧,我有我的疲惫”,一个叫蒙肯的美国作家曾经说过,“男人通过吹嘘来表达爱,女人则通过倾听来表达爱,而一旦女人的智力长进到某一程度,她就几乎难以找到一个丈夫,因为她倾听的时候,内心必然有嘲讽的声音响动。”将爱人比作珊瑚的比喻也很有意思,总之性缘关系是被写烂了的题目,《无声电影》这种程度的新意很好了。
《贾科梅蒂》前奏特别短,几乎十秒钟就开始的人声唱腔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耳朵,感觉算是这张专辑风格上的极致。其实一张专辑一路听下来同质化的表达很容易审美疲劳,但是这首歌不惧怕听众烦躁,反而加重这种风格。节奏上缓慢一些,像被水草缠着拖进深海。去搜索一下同名雕塑家的作品,这种视觉和听觉上的双重刺激非常精妙(btw魏如萱果然是受到了存在主义哲学的启发。)
《雪女》像是将传说中的女性形象通过声音表达出来了——残忍、诡异、美丽、危险、神秘、亦正亦邪。明明题目是雪女可是歌词里却有火种,唱法也和纯洁不沾边。结尾非常妙,冲着最后这几秒可以加一颗星。
《小鱼》感觉是整张专辑里最“清纯”和最“可爱”了的吧?无论是旋律、唱腔还是歌词,较前面的几首来说都温柔了许多。
《你啊你啊》加了大提琴中提琴小提琴,我觉得不好,和整首歌风格不搭。张爱玲说她最不喜欢的乐器就是violin,因为它是乐器中的悲旦。这首歌没有了《末路狂花》里的那种癫狂感,只剩下了令人厌烦的小布尔乔亚式的小家子气的轻摇慢晃。可能我还是对性缘关系这个题目有偏见吧,止步于此就没多大意思了。
《歪》比前几首好,因为听起来观感上“干净”一些,那种顾影自怜的气质不那么明显了。但一分半钟左右这里又很矫情了,哎。“没有真正的死去也没有真正的活”这句歌词很好,但是没有音乐旋律和歌唱技巧的形式支撑,就会显得作者和歌手并不真正理解这句话,而只是在装模作样、故作深沉。
《梦露》期待多大失望越大,甚至有点生气,感觉在消费梦露并将这个男权话语创造的性符号加固。整首歌听起来的直觉感受真的很像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滩流行的音乐,不好意思直言说就是商女不知亡国恨的“靡靡之音”,这种唱腔在形式上成为“梦露”这个题目的刻板写法。(btw我觉得女性人名的音译可以中性化一点,不要忽略细节而陷入男权陷阱,比如Monroe我觉得翻译成“门罗”就比“梦露”更加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