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青峰而言“创作就是生活”,对听众而言“生活就是创作”——《马拉美的星期二》个人向解析和听后感
擅于做概念专辑的青峰在这次推出了以创作和沙龙为核心概念的专辑《马拉美的星期二》。
专辑名称本身非常具有文学气质。一个艺术家的名称加上一个星期,很难不令人追问究竟马拉美是谁?为什么又是“星期二”呢?原来在十九世纪,法国诗人马拉美会在每周的星期二会把家中客厅当成创作者聚会的沙龙。青峰借此来概括这张专辑的所传达的核心概念:创作与沙龙。
创作的概念在专辑中遍布于每一首歌,每一首歌都是在探讨创作的某个面向。这些面向是多维的,甚至有些跳脱的,但是组合在一起盘织的这张创作之网却有着无限延伸的可能性,如同创作的元宇宙。此外,对于创作这个概念,其实也在歌曲名称的格式“(……XXX)”中体现。这是致敬德彪西乐谱的体例。德彪西希望大家不要被歌名先入为主地定义了歌曲本身,歌名只是一个参考。听众完全可以听完歌曲后有自己内心对于这首歌的一个歌名——也即与听众完成一场歌名的共同创作。
沙龙的概念在专辑中也有着两层含义,一层是青峰在专辑的每一首歌中都邀请了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与他共同完成,也即是歌曲名称后的(feat.)的艺术家;另一层则是每一首歌的歌名,青峰给出的都是一个角色名称,就好像青峰和一群艺术家来到这个沙龙里创作刻画了一群角色,这些角色也在一场沙龙里聚会。而这些角色搞不好也会在他们的沙龙中又幻化出另一些奇思妙想的角色再开办一场沙龙……
那除了专辑概念的核心创作与沙龙,专辑内还有两位核心的艺术家。前面也提到了,马拉美和德彪西。这两位艺术家本身也有联结。音乐家德彪西同样生于十九世纪。他在当时就经常参与马拉美在每周二举办的创作者沙龙,并且深受影响。其中代表作《牧神午后前奏曲》就是受到马拉美的诗歌《牧神的午后》启发后作出。青峰将这两位艺术家之间的联结巧妙地借用到他这次的专辑概念中,同时将这首《牧神的午后前奏曲》中的开头作为intro开启了专辑的序幕曲《(……小小牧羊人)》
《(……小小牧羊人)》——创作的面向之【意识】
随着一段《牧神午后前奏曲》的笛声,我们进入到了青峰的创作意识中。
初听这首歌给我的感觉是跳脱的、奇幻的、童话的、暖色的,如同在观看一本翻页动画,由一幅幅画面拼凑联结。先抛却青峰本身偏意识流的作词,这首歌的曲,在段落和段落之间,主歌和副歌之间都是有些跳脱的,尤其是到了“化作……化作……化作……”的时候甚至是毫无预期的一段旋律,却有天马行空的幻彩。
再来看歌词……emmm好像并不能完全看懂。歌词中引用了许多的典故和神话人物意向。待我查了几处典故之后,我忽然豁然开朗了。因为我发现了歌词中所有表达在青峰以往的作品里都有迹可循,而正是这些“迹”在我面前铺就了一条青峰的意识大道。歌词中缤纷的意向如同这条大道上的引路标。
歌词中引用了张果老倒骑驴(“矮驴巡逻天和地,我倒着骑,我倒着骑”)和庄子的无用的大树(“那颗,那颗,无用的大树”)的典故,其实都在讲万事万物都存在正反两面,正反如影随形,不要只看到事物的其中一面,囿于经验之谈。当你正面骑驴,却背对着后面的人,所以张果老为了表达对背后的人的礼貌就倒骑驴。庄子的弟子认为河边的大树没人砍,做成船就沉,做成棺材就会腐朽,要它何用?但是庄子说正因为它这么无用,才会让它如此繁茂生生不息,此乃无用之用。包括歌词里的一些对比的意向,草叶和天地,人类和虫豸,都是在讲相对的概念,大与小都是人所赋予的,麻雀虽小也五脏俱全,芥子中也可以藏有须弥山。
苏打绿的同名专辑中的《降落练习存在孪生基因》,青峰用非常晦涩词句抽象地表达了相似的观念。而今借以典故来表达,实则反而将此观念更加具象化。表达的方式不同而已,其实都映射了创作者的意识。在青峰的意识里,美丑与共,善恶并存,福祸相依,生死相伴。这种哲学辩证的思维一直贯穿在青峰的创作中、生活中。我相信熟悉他的听众会发现在许多场合,他都不会把话说死,保留余地。他可以跳跃出一些固有思维偏见,开辟我们本没有想象到的话语空间。有人说青峰“娘”,他说:“娘”有什么不好吗?拥有女性化的特质难道不好吗?难道是“女性”不好吗?你说我“娘”但我敢说你比我懦弱。
于青峰而言,这些意识曾经散布在他所阅读的每一本书,听过每一首歌里,而他如同一个搜集者,从这些书籍音乐中撷取为自己的意识形态。无论意识化作什么形态,都离不开我们从小到大经历的生活和接受的教育中所汲取到的营养。这些营养是我们主动有意识地去接受、去强化、去汲取的。这些意识指导我们为人处世,指导我们去创作生活。
青峰开篇想要讲创作的意识,其实对于他而言,创作就是他的生活(每天大部分时间伏案桌前读书写歌);而对于更多普罗听众而言,其实生活就是创作。当我们以这样的角度去欣赏整张专辑,我们就会发现,这张专辑其实要探讨的不过是我们每个人生活的面面观,只不过这次它在青峰的作品里以创作这个词作为代替出现。
《(……海妖沙龙)》——生活的面向之【潜意识】
走出意识的奇幻画卷,我们潜入到了青峰的潜意识之中。
这首歌采用了三味线这种非常日式的弦乐器,让整首歌有种行船在神奈川海浪里,远处就是雪顶富士山的画面感。主歌部分用rap的节奏唱出了一种放浪形骸,无拘无束态度。副歌切换鼓点后,立马就有了摇船乘风破浪的感觉。尽管周遭电闪雷鸣雷雨交加,行船者却毫无畏惧高歌猛进,颇有“世人笑我太疯颠,我笑他人看不穿”的气势。
这首歌讲的是潜意识,实际上正对应着上首歌中所讲的意识。潜意识很多时候并非是我们主动去接受、强化、汲取的。它们大部分情况不受我们主观控制。正如这首歌中提到许多“他说”、“你应该”,这些旁人的言论和意志总是无法控制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妄图对我们的生活指手画脚、评头论足。那些人的声音好像很近——他们确实谈论的是我,又好像很远——而他们谈论的也不过是他们所看到的冰山一角的我,如同海妖歌吟一般若即若离。拥有再坚强的意志,都难保不受这些声音的影响。正如青峰是一个多么有思想主见的人,也是听到了这些海妖言论,才创作了这篇《(……海妖沙龙)》。
歌曲里青峰不断用“我才不在乎”、“我自有安排”的主观意志对抗着这些言论,试图在潜意识的脑海里垂钓自己真正的意识。到了歌曲的第三段落,青峰做梦、写歌、创作,通过这些出口,摆脱潜意识的束缚,让自己思想意识真正遍布脑海。尽管这个过程阵痛不断(自我怀疑、自我解构、自我创建),但终能化痛苦为力量,破茧成蝶。
我时常会在梦中梦到一些我似曾相识,却好久没回忆过的面孔,他们也许是某天我曾经在街角注视过的一个路人,也许是高中坐在角落里存在感很低的一个同学。他们潜在我的记忆深处,每当梦卷起潜意识漩涡才会露面。潜意识对人的影响正在于“潜”移默化。我有时候会因为自己曾被人说情商不高而说话畏首畏尾,但我很明白自己表达之前总是做很多的心理斗争。要知道那些说出口的话语已经是被我脑海千淘万选后的结果,只是我个人所能感触的他人的情感雷区实在有限,难保不说出一些没有意识到的糟糕话语。但是这些却都不应该成为我表达的桎梏。
对于不够坚定的人,倘被海妖的歌声蛊惑,迷失了自我,潜意识就会转化为意识。因为有时候那个海妖,恰恰是我们最最信任的人……
《(……催眠大师)》——生活的面向之【欺骗】
在意识和潜意识的灰色地带,破了洞,有人悄悄地往里注水!
在这首歌里,青峰有意用两种唱腔扮演两种角色。一个角色是善良单纯的男孩,其中有关男孩片段的旋律色彩是明媚的,情感是孤独的;另一角色是试图催眠控制男孩的无赖汉,其片段旋律色彩的是阴暗的,情感是戏谑的。最后在无赖汉近乎疯狂的咒语输出之后,男孩的自我意识终于觉醒,撕心裂肺地控诉着无赖汉的所作所为。
歌曲的主旨加上歌词中那声尖厉的“伯乐已殁”,使听众很快便能联想到林暐哲和苏打绿之间的关系。那么这首歌是否真的只是青峰又一次通过他所熟悉的创作来对林暐哲进行控诉呢?我想这点其实不可置否,毕竟林暐哲确实对苏打绿有伯乐之恩,在这种恩情之下经历背叛与决裂的青峰,需要承受的痛苦远比旁人所想象得要多得多。但我认为歌曲所能传达的并不只是单纯这一层的意义,甚至我认为这一层意义仅仅如同将这首歌包裹的窗户纸一样,一捅即破。歌曲实则要表达的是生活中的欺骗。欺骗渗透在我们生活的角角落落,或堂而皇之,或稍作掩饰,或悄无声息。欺骗的形态更是千变万化。
欺骗形态一:一种披着“我为你好”外衣的个人主观意志的强加,也即是现在常说的PUA——情感操控术。生活中总有人假以“我为你好”的名义对你生活指手画脚。这种名义常常让我们怀疑是否自己不这么做就辜负了对方。有时候这样的话语出自最信任的人,他们不光假借“我为你好”,更是假借与你的亲密关系,不断催眠你,让你成为他们眼中所期望的模样。也许他们的话语中是含着真诚爱意的,但是试图不断改变他人来达成让自己的生活更加舒适的人实际也欺骗了他们自己。如同歌曲的MV中,青峰所扮演的催眠者也是被催眠着去催眠他人。
欺骗形态二:一种披着“这就是社会”外衣的集体主义意志的强加。这个世界上最容易被规训的就是孩子了。刚出生时,他们就是一张白纸,对这世界一无所知。但是总有不怀好意的大人试图利用孩子达成自己的目的,自小教育他们“这就是社会,所有人都这样”。懵懂天真的孩子信以为真,他们对这世界的观感自小就被蒙上了一副有色眼镜。直到他们长大成人,观念再难被颠覆,他们又成为了曾经驯服他们的那些大人的模样去驯服下一代。青峰在这首歌里加入了圣马可合唱团的童声合唱,我想也有着这一层用意。
欺骗形态三:一种无法挣脱的文化传统、体制成规。这种欺骗往往根深蒂固,仅凭个人意志无法摆脱。从先辈传承下来的习俗传统,并不总是合理的,它们虽是古人的智慧,却也是古人的意志,只不过因时间的磨砺,好像变得无法撼动坚不可摧。比如一些地方粗俗的闹婚现场,繁杂的丧葬仪式。当你以为你在众人面前哭天抢地表达对亲人思念的时候,那个你所思念的亲人早已听不见你的声音,而这声音为何不在他有生之年倾心表达呢。还有一些体制成规的欺骗已经是不便多说。这些欺骗收束了我们的认知,禁锢了我们的自由。但是在我们小小的内心里,依然可以去承载万千世界,包容宇宙万物。宇宙可以“在我嘴里”,也可以“装进罐头”呀。
希望这些欺骗不会让你迷失自我。你要相信,总有一些人愿意真心为你好,愿意理解你,陪你舔舐伤口,将“累”化作“田糸”。
《(……恋人絮语)》——生活的面向之【恋爱】
请不要沉浸在欺骗的噩梦中,快快醒来吧,我的爱人。
作为专辑第一首释出的曲目,有着非常非常温暖的旋律,如同被一双亲切的手臂轻轻环绕拥抱。在我看来,这首歌比较巧思之处在于对《小王子》文本独白的颠倒放置。歌曲开头的片段其实是小王子要去各个星球远行时他心爱的玫瑰花与他告别时所说的话;而曲末的独白(“哦!我刚睡醒,我还乱糟糟的呢!”)是小王子与玫瑰花初识(玫瑰花刚刚绽放)时玫瑰花说的话。期间小王子悉心照料着这朵玫瑰花,对花儿的予取予求有应必答。期间也因为花的傲娇言语,小王子较真的内心产生了疑虑。临别时,玫瑰花说出了真心话,“其实嘛,我爱你。这阵子我真蠢,请你原谅我,但愿你能幸福。”
收录在苏打绿《无与伦比的美丽》专辑中的《白日出没的月球》的曲末独白,青峰同样化用了《小王子》中的经典文本“是我浪费在你身上的是时间,使你变得如此珍贵”。小王子对玫瑰花的付出,让这朵玫瑰成为对小王子而言独一无二的存在。
歌曲中青峰用玫瑰花的视角传达了对小王子的感谢。常常在各种场合,他都不忘感谢那些愿意倾听他作品的听众,愿意接受他非常个人想法的合作伙伴。这些人也许都是青峰的小王子。青峰将《小王子》中的文本倒置,也许是寄托了这过程中因他的不成熟、冷漠、虚荣而让那些小王子受到的伤痛都能抚平、都能消失、最好都没有发生过的美好愿望。因为他自始至终深爱着小王子。
可能很多人都像这朵带刺的玫瑰花一样,或性格中带着一些傲娇与自负(也可能是自卑), 或害怕与人接触社恐到死宅,或生性直率口无遮拦容易伤害到人。这些本性都不坏,却总让人敬而远之。亲爱的,我们不是不值得被爱,我们只是还没有等来我们的小王子。
愿小王子到来之时,能够带你找回真正的你,告诉你:你就是你自己,你不是任何其他人,做你自己就好,我爱着这样的你。
《(……千与千寻)》——生活的面向之【寻找】
在这世间浮浮沉沉的我,是否还能找回初心与童心,不再走丢。
这首歌的声线几乎是青峰最好听的声线,清朗纯净,通透自由。仿佛让我回到了《无与伦比的美丽》中,成为那只天上的风筝,随风飘荡。
大概在我初中时期就看过宫崎骏大师的动画电影《千与千寻》。当时单纯从一个孩子的视角,被动画中千寻的勇敢无畏单纯善良所感动。片中千寻骑着白龙飞上青空,脑海里回忆翻涌,终于喊出白龙的真实姓名“琥珀川”时,我心门的防线如同白龙身上的鳞片一样被瓦解,泪如雨下。当时,我替白龙高兴千寻终于记起了他,但不曾思考姓名究竟意味着什么。
前阵子因为这首歌,我又回顾了《千与千寻》,没想到第一个让我眼眶湿润的点是千寻被白龙带到郊外的农场看望已经变成猪的父母后,坐在路边哭泣的片段。那个片段中白龙提到,汤婆婆就是靠夺取人的姓名来控制和奴役他们为她办事。而千寻被夺取后的姓名就是小“千”,千与千寻,原来这个故事就是在找“寻”。那一刻我明白了这部动画面是一部写给大人的动画。
正如前面所说,每一个孩子来到这世上如同一张白纸。在这张白纸上原本可以被绘上明媚的色彩,缤纷的图画,但是有太多的画笔企图在上面涂抹改造,让这张白纸上面的图案面目全非。天真的孩子可以因为一颗糖果就选择相信对方,但总有人拿着糖果诱骗孩子,于是孩子不再相信拿着糖果的人,甚至对拿着糖果真心想要逗他开心的人也不予理睬。后来有人告诉孩子,拿着金钱给你的人才是真正为你好,让你过上好日子的人。于是孩子眼中只有金钱,再也看不到其他事物,并妄图同样用金钱去换取其他孩子的欢心。多少人在这世上游离彷徨如无脸男,可他们曾经也都是一个个简简单单的孩童啊。
我常在想,当我们遭受生活的挫折与打击时,是否还能回忆起自己之前的模样,无论是小时候的,还是在那场挫败之前的。我们的改变是否只是那场挫折的PTSD。我们曾经所秉持的、热爱的、相信的,真就那么不堪一击吗?“或许我们就是得要不断跳下悬崖,直到长成翅膀”。如果成长的必经之路是经受痛苦,请你相信痛苦是为了长出翅膀飞向更远更高的青空。
当你痛定思痛,寻回了自己来时的初心。可你的初心在别人看来却是可笑和愚笨的,就像一个老顽童在实验室反复做着没人会认为成功的实验。“竭尽了神通,得来一圈牛。”
《(……老顽固博士)》——生活的面向之【实验】
得来一圈牛,那又如何,“我自有安排!”
这是一首画面感极强的歌曲,在片段试听时就一下子勾起了我的兴趣。青峰邀请考古学博士用石器敲打出的独特的音色和节奏听起来好像小时候看过的动画片中的音效。我脑海立马浮现出:一个头发花白的老顽童博士在幽暗的实验室中内心默念着实验步骤,全神贯注、按部就班地操作着实验品。老花的眼镜里倒映着神通的光芒,嘴角掩饰不住地露出期许成功的喜悦神色。“推敲古吟咀嚼,梦的降临会,有限追求无限,该怎么破解”如同一段古老而神秘的咒语,启动了实验装置。接下来只要再几步就可以成功了!老顽童越发兴奋地摆动装置。当一切就绪,把琥珀放进坩埚后,装置突然爆炸!老顽童被炸得面焦发秃,老花眼镜碎了一地。他看着眼前这一圈牛,却好似大功告成了一样乐呵呵地笑了起来。究竟是不是成功也许只有他自己知道吧。
我想起了我特别爱玩宝可梦游戏,从小玩到大的那种。从《宝可梦金银》入坑,到现在的《宝可梦剑盾》,一代不落地玩。现在宝可梦游戏可以在Switch上联机对战,我更是研究起了各种对战套路,冷门战术。这些在也许在不了解的人看来完全就是浪费时间,可是一遍一遍钻研对战的窍门和组队的思路,最终发明一套独一无二的战术队伍在我看来是非常具有成就感的事。我相信每个人都有一件愿意沉溺进去,竭尽自己所有去好好完成的事,无论这件事是否是一件普遍意义上有意义的事——我会这么说,是因为我在选择将我爱玩游戏这件事表达出来的时候,也自我怀疑过是否用这个例子无法引起共鸣。而这恰恰又回到了前面说到的潜意识。当我被身边的海妖言论蛊惑时,将他们的意志变为自己的意识,我便开始动摇,开始迷失。而我在扪心自问找寻的过程里,明确告诉自己,自己就是热爱宝可梦游戏,也确实能从中获得快乐。那么沉溺其中,并且花时间钻研又有什么不可启齿的呢?“玩游戏就是浪费时间”是多么普遍意义上的正确。可是这样“正确”的言论堆叠后就形成一种无法言说的欺骗形态,他们告诉你这个世界就是这样,本该这样,若非这样则是忤逆。于是创造性被扼杀,多元性被磨灭。我并非提倡沉溺游戏,而是提出了一种可能性而已。在这种不违背任何人伦常识的可能性之下,会有更多的人能够找寻到属于自己的快乐和目标,又何尝不可呢?而今,电竞成为一门职业,我想这本身也是这些可能性不断被发掘的体现。但那之前,总需要有人去实验,做出一些当时旁人无法理解的努力。
老顽固博士的故事讲完了。上半张专辑的六首歌所展现的生活的六个面向似乎已经自成一个环。它们展示了生活(创作)受意识和潜意识主导,期间遭遇欺骗试图改写意识,可总有人愿意如同恋爱般掏出真心来对待我们,帮我们寻找自己,鼓励我们大胆地进行任何出于本心热爱的实验。
而下半张专辑的六首歌,我认为它们像是一场生活(创作)的旅程:始于回忆,陷入沉醉,祈求灵感,选择包容,互相驯服,潜心等待。
《(……当幽灵失灵)》——生活的面向之【回忆】
“夜晚亲手拆散所有面纱”,让回忆如洪水猛兽般向我袭来。
这首歌无论在编曲还是歌词的编排上都相当有趣,令人耳目一新。编曲上青峰邀请Yoed Nir演奏的大提琴恰似幽灵般如泣如诉,瞬间让人沉浸在悲伤的氛围中。歌词上,副歌部分分成了两轨,一轨中青峰低声吟唱鬼魅空灵,另一轨中他魔怔了似的不断念咒,如同被幽灵附了身。两轨交织在一起,仿佛此时幽灵已然盘旋在头顶挥之不去,像在举行神秘的仪式。
这首歌的听感比较类似于《太空人》专辑中的《失忆镇》, 尤其是副歌部分低声吟唱的空灵感与《失忆镇》中不断重复的“我在哪里”相像。一个是“沉溺回忆”一个是“失忆痛苦”,都是在人极端脆弱的情况下精神涣散身不由己的状态。
夜晚,当周遭喧嚣落幕,只剩下自己,时间和黑暗融为一体将我吞噬,回忆如同洪水猛兽袭来。我躺在床上回想起今天自己的愚蠢行为、失态言语,你的轻蔑目光、失望神情。我甚至搬出了更早些的回忆来推理你今天内心活动,为证明我的蠢笨冒失添砖加瓦。我像是回忆的斯得哥尔摩情人,越明知危险,越沉溺其中不可自拔。
回忆,是情绪的起点,是灵感的源泉,是存在的证明。我们甘愿追逐回忆逃避现实,就好像追逐一列虚无缥缈幽灵,不知所踪也不知所终。但是好像它们冥冥之中牵引着我去寻找我此刻的所有答案。
于是我选择成为漫步者,如游魂般找躯壳,拿香气拿回忆充饥止渴。
《(……醉鬼阿Q)》——生活的面向之【沉醉】
我选择成为谁,我愿意成为谁,这一切与你无关,只与我的选择有关。
和燕姿的这次合作可以说是惊喜又合理。惊喜在于,相信许多打粉同样也会喜欢孙燕姿的歌,青峰也不止一次翻唱过燕姿的歌曲,这一次的合作曲直接请到偶像一起合唱,实实在在让我“双厨狂喜”。合理在于,这首歌的仿佛是为燕姿度身定做一样,副歌部分独特的真假音转换设计我实在找不出第二个人能够将此演绎得更加动听,相较之下青峰在此处的演唱我都觉得都稍逊了一些。
回到这首歌的意涵,我觉得与《(……老顽固博士)》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青峰在这首歌中选取了许多为人做派为当时世人不解,与世俗观念背道而驰的人物意向,如长出驴耳朵的国王弥达斯、精神胜利法的阿Q、归园田居的陶渊明、自诩铜豌豆的关汉卿等等。青峰在这些角色的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他们的存在就好像在这互联网时代,你跟朋友说你从不上网,对网络流行语一无所知,然后换来朋友的一脸嘲讽,异类、边缘、特立独行。但是对他们而言,世俗的标准和规则才不是他们要考虑的,那些不过是身外之物。真正重要的是自己,自己想要什么,想成为什么,“哪怕众人皆醒我独醉”。“醉”又如何,何不“颠饮”人间。
同样是不被理解的创作者,也许青峰已是很幸运那一个了,遇到了这么多爱他的知音。可这世上有的是不被理解的人,多的是连知音都难觅,可遇不可求。青峰想鼓励这些人,做一个沉醉者没什么不好的,为自己热爱的事业、兴趣去沉溺、钻研、付出,只要是自己真心想要的,无怨无悔。
有时候空有一股蛮劲似乎有些盲目,我们常常需要在生活里祈求灵感,如同一个虔诚修道士一样。
《(……棕发少女)》——生活的面向之【灵感】
灵感如神秘的少女若隐若现,哪怕惊鸿一瞥不现影踪,我仍愿意为她守候。
我愿意称这首歌为整张专辑里最为耐听的歌曲。初听试听片段时并不起眼,但是当整首释出后,我发现整首歌旋律轻盈舒缓举重若轻,编曲中小号和贝斯的配合相得益彰,小野丽莎的合唱慵懒舒适画龙点睛,整首歌宛如少女身形丝滑匀称赏心悦目。
青峰在歌曲中将灵感比作少女,我愿意称之为神仙比喻。不愧是被灵感追着跑的男人,可能灵感常住他的脑海里吧,竟可以形容得如此贴切。尤其是歌词中“惊鸿留下影踪,幽人曾来过”,短短几句意境全开,如梦似幻。灵感可以是夜晚一个梦,旁人一句轻描淡写的话语,艳阳天的一道闪电……灵感从不会刻意出现,她们就像朦胧的少女一样不轻易靠近撩人心弦,但是你一旦瞥见就如全身过了电流,如有神助。当你回过神来,少女早已消失不见。《圣经》当中有一个词叫“神启”,指上帝向人揭示属于神圣领域的、人所未知的事。灵感就是上帝赐予每个人的“神启”。
歌词中写道“请别把借我的五色笔带走”讲的是梁人江淹梦见有人在梦里传授给他一支五色笔,随后文采大发。多年后,他在梦中又梦见一个叫郭璞的人向他索还之前借给他的五色笔,尔后江淹再也作不出绝美诗句,人们谓之“江郎才尽”。人们常用“江郎才尽”对一些曾经创作力旺盛,而今却鲜有输出的创作者表达惋惜。在如今的世代,甚至这已经不是一种惋惜,而是一种“你看,他本来就不行”、“也就那样吧”的嘲讽,这层嘲讽中暗含的是对创作者过去种种创作的否定与不尊重。好像他们曾经给人带来的感动只因无法持续而变得不曾存在。
青峰说他觉得自己创作歌曲就像是上帝借用了他的手来写。他在写《回音收集员》时表达了人的此刻是从无数个过去收集的回音累积而成,我们永远不知道这些回音如何交织成我们的血脉。因而他很难说任何一首创作是由他完全“发明”出来的。也许灵感和创作原就是相伴相生,可遇不可求的。当我们刻意去创作的时候,反而少了些灵气,那时候为创作而创作的念头本身已经成为了一种滞碍。它让创作不再纯粹和真诚。
灵感让我们文思泉涌,自我满意地交出作品,却得不到众人赏识。此刻应该做出退让和妥协,还是选择包容和等待,做一个快乐的“他者”呢?
《(……侏儒之舞)》——生活的面向之【包容】
这个世界好像总是喜欢“以多胜少”、“以量取胜”。当我们是那些少数的时候又该如何自处?谁又不曾在某种意义上成为过“少数”呢?
前有《男孩庄周》,后有《侏儒之舞》,青峰算是把文人蹦迪是如何蹦的刻画得淋漓尽致。这首歌歌词中几乎每三个字都是一个典故,典故的密集程度令人叹为观止拍手叫绝。那么这首歌究竟是在探讨什么?青峰难道不怕听众一脸懵吗?
这首歌讲的是在远古时期有一种叫渡渡鸟的物种。人类的到来使得渡渡鸟越来越稀有。歌曲前半段大量典故的关键词是“造人”,所有故事都在描绘各种造人的故事,或者说是人类来到地球上过程。人类的到来让渡渡鸟成为“保育类”(珍稀动物)。渡渡鸟像是被排挤的少数,最终惨遭灭绝。不过青峰在这首歌中表达了他对这个故事的另外一种设想,也许渡渡鸟的灭绝就像薛定谔的猫一样(“盒子里是绵羊还是猫”),是一种薛定谔的灭绝。渡渡鸟其实栖息在了人类找不到的一片快乐岛上,像一个“他者”一样与人类共存。
歌曲第二段所引用典故的关键词是“超脱”,青峰在人类的这些典故中搜罗出一些他所期望“渡渡鸟”在快乐岛上形象,无忧无虑泰然自处,不被人世烦忧叨扰。在常人所见少数应是期盼被多数“包容”的那一方。青峰则另有看法,他认为当你作为少数,寻得了心中的“快乐岛”,你同样可以去包容大多数。此刻你是一个快乐的“他者”,而那些如复制品一样盲目随大溜、求认同、求理解的多数应该嫉妒你这一份自处的心态。这片快乐岛对青峰而言也许是就是创作。对任何一个沦为边缘少数的人而言,都可以尝试去探索你心中的快乐岛,甚至可以在这片快乐岛上寻找与你共同的人,一起起舞狂欢。因为喜欢青峰这么多年,我也逐渐发现自己的心胸慢慢变得更加包容和开阔,在面对一些不同的声音时不着急去驳斥和争辩,而是选择去倾听和理解,但不妨碍自己保持不同的意见。当我们面对一件事,可以听到两个截然不同声音,并且从中找到一种平衡的表达,那也许就是我们逐渐成熟的表现了吧。
青峰在这首歌里如此不管不顾疯狂引经据典这件事本身其实就是他创作的快乐岛。他想把他所读所想全部倾巢而出地表达出来,不受任何拘束,就像渡渡鸟在人类所望不见的岛屿上独舞,一个人也可以是一场盛大的嘉年华。
在这片快乐岛上,你和你的小王子相遇,互相驯服,成为彼此在这世上的独一无二……
《(……小王子)》——生活的面向之【驯服】
生命中真正重要的,眼睛看不透啊。
这是整张专辑中最为平易近人的一首歌。暗藏在这首歌之下的情绪饱满得好像快要溢出。这首歌请到了大桥三重唱为他编曲和和音,大桥的和声托着青峰的歌声缓缓诉说,就好像飞行员默默听着小王子讲述这一趟奇妙旅程。
和《(……恋人絮语)》相呼应,同样是《小王子》的故事,这首歌似乎很难去辨别出究竟是在通过书中谁的视角讲述。因为我们可以在书中的多对人物身上找寻到这样互相驯服的关系。也许是小王子与飞行员,也许是小王子与玫瑰花,也许是小王子与狐狸,不过都有小王子的存在。因为小王子的单纯和善良,他与他这一路上的遇见的人物都结下了善缘。
驯服的过程就像是你养的猫咪哪怕远远听到你电话那头的声音传来,都会喵喵叫唤起来;而你也为了照顾他去公众号上查阅养猫大忌,在每个日头里观察者它的种种喜好以便日后可以买到它喜爱的食物。
驯服的过程就像你和你的朋友不约而同地在微信框里发出“在吗?”的信息,然后彼此对着屏幕相视一笑“不愧是我们!”
驯服的过程就像恋人之间总有一些彼此私下交谈时才能够明白的奇特“暗语”,有时在和周围的人聊天时不小心脱口而出,引人迷惑,但是晃过神来才发现对方又不是TA,怎么能够明白这些呢?
我们发现我们已然互相驯服,在对方生命里留戳盖印涂抹不去。
生命中真正重要的,是我们嗅着彼此身上的独特气味便可循迹而来,是我们无论贫穷富有都可以一如当初,是我们愿意全然拥抱灿烂或腐朽的对方,是我们彼此相伴过的时光和岁月啊。
珍惜这个被你驯服,同时也驯服着你的TA。让TA的存在伴你入睡,做一个好梦吧。
《(……睡美人)》——生活的面向之【等待】
晚安。就让这句简单圆满的话,为这趟生活(创作)之旅画上圆满句号。
将这首歌作为专辑结束曲真的在合适不过了。细数青峰和苏打绿以往专辑的结束曲目,无不具有安抚人心的力量。在德彪西《月光》钢琴曲的缓缓铺陈下,青峰用温柔的口吻唱出“睡吧睡吧……”。在九月三十号零点释出专辑全部曲目后,听到这里大概也已经是夜里凌晨一点了,专辑带来的震撼和复杂情绪仿佛在此刻都得到了释然。我原本内心焦急地想要安利朋友都快来听听这震撼心灵的作品,可想到大家都已在各自的梦乡里安然入睡了。青峰告诉大家不用着急让自己的热情被听见,你想去的地方都等着你呀。时间都会证明一切的。这首歌中所写道的“才华派不上场”“百年后不再受难了”,讲得正是著名音乐家巴赫的《马太受难曲》的故事。在巴赫创作这首作品时并不被人知晓和听见,甚至在他死后100年后是音乐家门德尔松在偶然间发现了《马太受难曲》的谱子,尔后才让它被世人知晓。可这些对于创作者巴赫而言都已然不重要了。或许就像青峰所说,当他的歌被写就的那一瞬间就已经死了。往后是在每一个听众听到它们的时候,它们才又一一复活被灌注新的不一样的生命。
“晚安”这个被大家已经用作寒暄语、对话结束语的词,在青峰的这首歌里,意义得到了升华。它仿佛是在轻抚快马加鞭急功近利的世人,告诉他们,慢一些啊,慢一些啊,等待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快快去睡吧,让美梦陪伴着你,祝福着你吧。
SHAN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