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演员拿到不适合的诙谐剧本
四首奏鸣曲中,前两首的演奏大约3星,后两首4星,平均3.5。
昨天是古尔德诞辰90周年,重听他展现顶级反讽趣味的贝多芬奏鸣曲,第16号,不是那恶搞的“热情”,晚间又把波利尼和肯普夫的录音翻出来。波利尼弹贝奏Op. 10的三首,其中的第6号奏鸣曲,同样是贝多芬流露幽默感的作品。比照之下,波利尼内在的疲惫已经一览无遗。
03年的录音,距离他技巧的大滑坡还有时间。这疲惫更多在于,钢琴家的冷静风格在90年代发展到过犹不及后,他尝试突破,有时成功了,有时却让人听得累或寡味。譬如贝多芬《第6号奏鸣曲》Op. 10 No. 2中,钢琴家尝试将音乐的呼吸表现得生动一些,动机之间的对答,也给予会话般的关照。结果,却有些力不从心。
先前的冷面美学发展过了,此时松不下来,想要在小格局中弹出生动,分句和小气口的“设计”也用了些心思,但没有那样的内心力量去支撑,或者说,去“活化”这些设计,效果如同一个演员拿到不适合自己的诙谐剧本。对话不至成为尬聊,但也不吸引人。因为幽默感,和英雄气质一样,除了结构的设计,还需要一种内在共鸣去支撑它。
同样在先前的Op. 10 No. 1中,波利尼有时将他想要呈现的率性弹得一惊一乍。虽不至沦入Rubato拉线皮筋的恶癖,但也是摆脱过度理智之后的迷茫状态。此外为了符合该作“小奏鸣曲”的格局,某些句子还刻意弹得束手束脚......彼时,波利尼的和弦整齐度,比巅峰期已然下降不少,那种以和弦轰响来“点睛”的手法,也随之单薄了些。
不过两首作品所流露的疲惫,可能也源于它们的曲情,都是波利尼并不擅长把握的,用力不少,却事倍功半。转入Op. 10中的最后一首,大开大合的“第七号”,钢琴家先前的困扰就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