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作品中剖析作者的思想内核
这是一个精神贫瘠的时代,三星是对这个时代创作氛围的包容。
导演
说是商业和艺术平衡后的作品,但并没有融合得很好,艺术效果发挥不出来,镜头语言单调啰嗦、详略不当,故弄玄虚。 到底是做流行音乐还是文艺微电影,谁服务于谁,没抓住主次取舍,剧情和歌曲安排更没有重点,导演水平没有让两个方面起到相得益彰的效果。唯一有特色有看点的是女主角的演技,但受限于文化水平人物一直流于表面。
宣传 似乎受了一些现在商业宣传陋习的影响,不服务于作品内容,往往是噱头很大,呈现出来的效果撑不起如此宏大的概念。这种空泛的概念又很容易大而无当,让观众抓不着头脑。
编剧
只能说隔行如隔山,故事是一个未经打磨的大纲。这里想重点探讨一下创作者想要通过故事表达的思想内核。
专辑主题是爱的启示录,听完后终于明白,邓紫棋理解的大爱就是一种信徒式的爱,很容易盲目狂热,充满了自我攻略,精神崇拜,并把追逐某样空中理想的自己看得无比特别,外面看似热闹狂欢,内里却孤独空虚。邓紫棋对自己喜欢的事物有这种情结,自然也希望粉丝对自己有这种情结。宗教式的爱其实反应的是某种精神困境,一种渴望与他人产生精神联结,而实际上却只停留在对抽象人的幻想中,对抽象人的爱让他们看不见具体的人,亦或更容易对现实中具体的人吹毛求疵。歌曲无处不在体现这一点。
这个故事中对爱情或是爱的刻画,无关于作品中人物的真情实感,换言之,作者个人现实的喜好和价值观已经染指了作品的自然发展,可以看得出是作者为自己造的一个童话幻想。
但又够不上真正的童话,因为童话往往以小见大蕴含很深刻的内涵。而这个故事却是一种大炮轰蚊子的感觉。
男女主有很多可挖掘的地方,可通篇看来都是工具人。
因为影片里压根儿没有体现出秋和现实的男主有多么深的感情基础,他俩最后在一起不大站得住脚。
首先是男主的问题。
很难想象是什么让他突然转变最后选择秋的,如果因为歌莉娅退出,他才退而求其次看到秋,这个故事就是很套路俗气的,这样一来他的视角就是把秋作为歌莉娅的替代品。
歌莉娅虽然是虚拟人,但如果她有了思想感情是不是也可以拥有现实中选择爱的权利呢?这个伦理问题正是关注元宇宙概念的观众感兴趣的,我们可以反对也可以赞同,而男主首先是赞同的。
因为前期男主花费了巨大心力做研究,尝试让虚拟成为现实,行为反映他潜意识深处的想法,一定是想要在现实世界中拥有完美恋人歌莉娅。显然,秋和男主存在明显的分歧。而分歧如何从有到无疑是整个故事最大的看点之一,也是最容易引起观众兴趣的戏剧高潮,剧情和歌词都草草带过,就可以看出邓紫棋的编剧是稚嫩的。
我不认为一个用这么大心力追求完美伴侣的人,会被那句“如果完美只存在于虚拟世界,你会爱真实的我吗”说服,这不太符合男主视角的行为逻辑。
难道男主在玩这个虚拟游戏的时候不知道对方也是一个活人在玩吗?男主既然费尽心思把歌莉娅从虚拟带到现实,而不是线下直接找秋这就很说明问题了吧,他其实最想和歌莉雅建立关系才对。如果最后他心里想着完美女友,身体上却选择了秋,这算不算被现实打败了呢。这样一来剧中女主的童话结局似乎就是基于男主对现实的某种妥协产生的。看似大团圆结局实则暗藏雷点。如果后续他把对完美歌莉娅的滤镜投射转移到还未成长的秋身上,关系难免会继续生出裂痕。
mv中对男主的情感转变零刻画,导致男主的人性色彩被抹杀,工具人属性飙升。
这个故事可以类比吕子乔面对幻想女友小泽又沐风和美嘉的情节。
小泽又沐风是吕子乔为填补美嘉不在日子的空虚出现的,最后消失也是因为美嘉再一次回归。但这个故事和吕子乔的故事有本质的区别。因为MV男主一直没怎么和秋产生现实的感情基础。
而真正有缘分的人相互吸引是不需要人让的。
一定是因为秋在上一段感情中成长,在现实中与第二个男主发生交集,转变才有基础,可偏偏是歌莉娅与男主先有了现实感情基础,又把男主推出去,歌莉娅说服了男主,歌莉娅替秋传达,既不是男主自己发现秋的闪光点,坚定选择秋,也不是秋变得成熟,勇敢示爱水到渠成,因此很难不把秋变成替身文学。歌莉娅的行为到底算是自私还是不成熟的无私呢?
我不认为最后秋应该这么心平气和接受了男主 ,而不对他的爱抱有一丝质疑。
基于人物塑造不到位,那句“如果完美只存在于虚拟世界,你还会爱真实的我吗”就显得滑稽幼稚了,因为秋自己爱的也不是真实的男主。整个故事主题已经有些站不住脚了。
歌莉娅的出现让这个故事多了伦理秩序的解读空间。如果歌莉娅最后和男主在一起,旁观者看来,变成了秋比歌莉雅惨,秋是歌莉娅的创造者,人类比AI拥有优先选择权,先来后到秋应该和男主在一起。
站在编剧角度可以将歌莉娅设定成秩序感很强的AI,
这样一来如果影片设定歌莉娅必须让步于伦理秩序,那其实最不懂爱的也是歌莉娅,拔苗助长两个缘分还未自然到来的人在一起,后续俩人相处起来出了问题无法解决该怎么办呢?AI难道要提供后续服务吗?这个世界观下AI是用来维护人类关系的工具吗?
秋占领了道德秩序优势,但还欠缺守住爱的能力,歌莉娅拥有了能力却没有秩序优势。两者出现冲突作者寄希望于AI为人类提供秩序引导和关系调节。而不是人类本身对自我发展的人格完善。这个想法可以,但是恕我直言这样不懂人类的AI并不能真正指导人类关系。
此间的歌莉娅只是一个道德升华的符号。拥有神性、机器工具属性,欠缺人性,ai并不懂人类感情,歌莉娅具备了爱的能力,却不懂如何运用帮助人类。
因为人人像歌莉娅一样做一个服务于宗教道德秩序的理性人,这其实是去人性化的。中世纪的黑暗我想不必多说。
并且这个秩序又该如何定义呢,认识的先来后到来看确实是秋有优先选择权,但论双箭头明显是歌莉娅和男主。除非真的有世界观的强制规定人类优先于AI。
另一种创作方向是,这个世界的AI与人类一样可以平等自由选择对象。追求爱不受限于秩序。
那么,那句责任把爱活埋,让人忘了怎相爱,这是说歌莉雅还是秋还是男主呢?既然AI有了爱的权利,怎么男主就应该只对秋负责了呢?
责任活埋的是男主对秋的爱,男主对歌莉娅的爱,还是歌莉娅对男主的爱呢?如果歌莉娅觉得自己懂爱,站在男主视角,是不是说男主真正的爱是歌莉娅,等于在说歌莉娅成全了男主和秋,而男主对秋是责任和同情大于爱,而不是爱自然生发出的责任和共情?
这种割裂责任与爱的观点不敢苟同。
歌莉娅想治愈秋可以自己上,不能道德绑架男主。因为道德只能要求自己,用来要求别人那会逐渐演变成一种隐形霸凌。
秋如果必须要男主才能治愈那她本质上是个不能被治愈的人。
看下来男女主爱的都只是虚拟世界的对方,歌莉雅虽是感情的配角,却成了观众心中完美的主角。因为她的爱与自我道德要求是高度统一的,或者说她拥有爱的能力和底气以及施展所谓道德空间的余力。
歌莉娅这个形象可能是邓紫棋对理想中自己的投射,
邓紫棋把自己解离成了秋和歌莉娅两种形态,一个是真实生活中有缺点的人类,一个是面对片面的公众必须努力释放神性的自己。
第一次恋情里,秋受到对他们恋情的恶意,作为公众人物的恋人,她失掉了自己的话语权,选择了隐忍不发,但恶意带来的创伤会因她不责众,隐身而消失吗,她明面上替恋人守住了体面,可内心早已被恶意侵袭,焦虑的环境给她的内心种下了猜忌没有安全感的种子,这个种子只会悄悄长大,表现为无休止的争吵,每一次争吵的本质是自我意志被环境的瓦解,就算理智知道争吵是不可取的,还是控制不住将负面情绪转移到了自己和爱的人身上,恶意引发了连锁反应最终引爆了那场车祸,车祸又形成新一轮的网暴,一切都失控了。
歌词里邓把网暴归咎于嫉妒二字,而神告诉她的答案却是恒久忍耐,生气想要宣泄这是人类受到伤害的本能反应,是人性的一种自我防御机制,忍耐真的能让恶意消失吗,答案因人而异,时间能淡化一切,但那又何尝不是一种习惯与麻木,精神上的伤痕如果不能直面它,学会客观看待就不会消失,隐忍的做法如果不是心之所向,不是自我逻辑自洽的结果,而是所谓上帝意志的强制要求,就有人格产生分裂和失控的风险。在歌曲里适当宣泄负面情绪是可以的,但宣泄完没有达成内心情感的自然成长,而是用上帝的戒律偃旗息鼓。这相当于我在给你讲感情的时候,你给我强行上价值讲道理一样,道理人人会讲,可用什么样语气、语言讲才是艺术的价值所在,受到伤害的人需要的是将心比心的理解,是疏通,不是道理。向一个更高的存在寻求认同以此获得价值感,而不是自然在伤痛中走出来去理解现实,在人与人的人差异中客观看待并完善自我,这其实是一种逃避。逃避确实短期有用但长期不能真正使得内心平和平衡。
问题不在于嫉妒,而在于自始至终秋在社会面前失掉了表达自我的话语。因为无论怎么解释人们都会恶意揣度她。而她偏偏上了恶意的当,行为上不受控得坐实了那些莫须有的揣度。这就是逃避压抑自我没有得到疏通带来的悲剧。
可以以闺蜜的视角写一首歌来关安慰秋。帮助秋重新拾起信心看到爱。
对于秋的成长也可以用一首歌在歌词里表达秋面对那段感情的真实反思与想法呢。让公众看到秋的悔恨看到两个人曾经如何相爱,写歌就是一种话语权的拾起。即能让听众看到秋的自我成长也能让更多人了解秋,了解这对曾经相爱的人。秋也能一举两得通过音乐完成自我疗愈。
MV应该展现网暴对秋的伤害、秋从一蹶不振到为了那份夭折恋情,而重新振作到开始创作,这才真正贴合了爱的启示录主题,启示人们:爱让人自我成长。
真正的矛盾,自始至终不是公众与秋的矛盾,也不是秋与恋人的矛盾,本质是不同视角身份下人类自我的矛盾,自我发展需要与外界要求的定位不一致。秋也好,作为明星的男友也好,网暴的人也好。各自在对彼此的恶言暴论中窥见了自我个体面对各种群体力量的薄弱,表现为不分场合、不合时宜的攻击性。
这种自我发展矛盾每个人都有,只要我们参与社会活动,与他人产生交集就会有。如果想要保持原汁原味的自我,除非不与人产生交集,换言之,与人产生交集就会有各种人来试探我们的内核。我们要做的是不断在这种试探中保护并完善发展我们的内核,完成各种矛盾的统一。客观看待自己和他人,如此我们的人格就会趋于平和。完成创伤后的自我疗愈。
人类就是这样的矛盾统一体,完成了一个统一性,就向普世意义中理想的神迈进了一步。但我们绝不能用理想中神的标准来要求生理心理反应不一样的人类肉身,人类的血肉之身会始终制约着我们不受时空限制的完美理想,这个事实是最不容忽视的,肉身与精神的矛盾只能期待外力来缩小,但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科技发展也是为人的发展服务而不是人为科技服务。换言之,人类必须充分认识自身生理心理成长发展的需要,才能真正学会爱自己也爱每一个人类本身。
成全自己和成全他人其实不必割裂。所以故事的结局我宁愿解读成歌莉娅最后不是牺牲自己的感情成全他人,她是认识到了自己值得更好的人生。
总的来说故事以mv形式讲出来的成品局限性太大,故事情节很通俗简单,但转折很生硬乏味,人物形象比较粗糙,弄得好像很有悬念,世界观设定有很多可供挖掘的地方,可偏偏歌里只注重于捕捉那些虚无缥缈的心绪。这里仅是个人对这个故事和设定的思考完善与解读。邓紫棋本人可能压根儿想不到这些。因为她自己都说前面几首是单纯地在表达负面情绪宣泄。
只有负面情绪的作品不会太受欢迎,所以她把正面情绪一股脑放在了后半段专辑,但是这样的安排就使得专辑每首歌都相互捆绑,失去了各自的完成度和独立性。这些歌曲就容易沦为碎片化的情绪渲泄工具。
一些歌的具体探讨 《受难曲》《hell》展现出一个阶段对语言暴力现象感到焦虑以至彻底爆发了一次情绪。 邓紫棋在直播时反复强调不要言语暴力不要网络上散发负面情绪,受难曲展示了一个言语暴力引发的人与人关系的悲剧。而hell放在前面有点莫名其妙。
我很期待有真正的受害者出现,但没想到是一个狗血故事,这样写真的很难让人跟里面的人物共情。你把这故事放到百度头条里,绝对会像MV里一样对秋大骂活该,好作,不会对秋产生同情,因为秋先是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间接的加害者,然后才是事件发酵的受害者。hell车祸做因,受难曲做果,用这种狗血故事呼吁不要网暴?就算媒体不乱写,完整把前因后果、秋的悔恨呈现给公众不也是找骂吗?这个情节应该重点突出网暴引发的一系列恶果而不是秋不成熟的恋情,重点完全抓错了。
这两首歌剧情强行剪在一起显得不太聪明。
首关注这一方面现象是好的,但歌曲里只有质问、宣泄和控诉,没有对现象的进一步反思。人物刻画也很刻板。
从现实考虑,你可以看到这样匪夷所思的情境,人人都在争当受害者,受害者这一身份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当做了工具,所以谁是真正的受害者很难做定论的,这个角度就可以编出很有新意的故事,要知道永远有自己认为比你更惨的受害者。 有时依据一些话我们会想入非非认为自己受到了语言暴力,然后网络又无限放大了焦虑,由此引发连锁负面情绪,在现实生活中将负面言论当真就给予了它生存土壤,并一步步走入了圈套。
歌词里缺乏洞察这种现象后直击人心的语句,这一点受难曲MV里演绎还行,但个人主观色彩太浓重,回信歌词里也根本没有正面思考这个问题本身。 将心比心会发现很多时候我们的负面情绪并不是针对某个人,而是针对某一种现象,说到底就是感到自己在某一种现象中的无能为力,我们潜意识里都知道,发出这些负面情绪的人其实也有不为人知的悲伤和糟心事。这些东西都是在回信中可以挖掘的题材。
hell写了这么多语句还没有灰狼里一句“把一颗心剖开有太多的原来”,来的深刻,让人共情。
这首的主题仿佛只是为了表达冲动是魔鬼。 我对受难曲的期待是用温度化解这种戾气,这种具体的温度才是应该书写的爱,也符合主题传达的大爱,不能只有主题没有内容渠阐释。圣经里不是有要爱你的敌人这句话吗?
曲风多变但内涵单调,形式大于内容 很多歌就像在记流水账,情感落脚点虚浮单一,又有些私人化,那首不想回家、只有我和你的地方,如果作为概念曲有些自娱自乐,无病呻吟,没有放在概念专辑里的必要。如果只是平常的单行曲倒不必多说。 《不想回家》建议改为乐不思蜀,配合画面理解让人不知所云,歌词在表达逃离,故事上一集主人公才痛失爱人,这一集就躲在虚拟世界里逃避自我。节奏有点跳跃。
作者的视角,主题可以是现实太寂寞苦闷,人需要精神寄托,从中也可以引入元宇宙概念的意义。从这个桥段也可以看出虚拟时代若真的来临,有很大一部分人恐怕更难逃出这种精神空虚。因为虚拟世界其实就是人们现实空虚的产物,虚拟世界越繁荣,现实精神越凋敝,那么关爱秋这一类精神空虚的人才应该是这首歌更值得表达的人文关怀,也能够和爱的启示录契合,而看歌词和唱腔却是在拥抱这种精神空虚。只关注现象不去深挖背后实质这就是当代快餐式的音乐。无法陶冶情操,升华内心,只能短暂逃离麻痹痛苦追求虚无缥缈的快感。还是没看到所谓的爱在哪里。
观众一看题材还是恋爱,进而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主人公间的感情也不是很深嘛?这个歌莉雅是不是有些忘乎所以了?用网瘾治愈情伤,难道不是雪上加霜?元宇宙这种东西看起来还是那么虚无缥缈啊。” 《只有我和你的地方》这种臆想中的浪漫我get不到,
那句“让他们捉,还有什么捉不到你捉不到我的迷藏”……剧情有表现出来吗?歌词还以为发生了类似于有人追杀小两口的情节,但并不是啊。这种歌词有点莫名其妙,直播里说整首歌的氛围是很悲伤的,但我感觉在说秋逃进虚拟世界就乐不思蜀了,着实令人费解这首歌里的情感,也许是想表达一种恋爱时恋人之间心有灵犀心照不宣的氛围情调吧。
但我看完只觉得我们现代人恋爱太虚幻无常和随心所欲……无聊又做作。
恋爱时只有自己和对方不是什么特别的事,很容易实现,恋爱时不光想着自己和对方,还想着全世界,希望世界闪闪发光,不惧公众,大方诉说爱,这才是特别的事。
对爱情的描写粗糙肤浅又流水线,看不到复杂的人真的就是小女孩式对爱情和爱的童话幻想,语言表达已经没有了睡公主里小女孩的天然和灵气,也没有回忆的沙漏的浪漫细腻,显得死心眼儿又故作深沉。
太喜欢捕捉这种不依托于真实交流的情感和所谓的私密空间,换个角度看就像是一种精神内耗,把这种没人打扰与外界隔绝的私密氛围当作恋爱的激情。可潜意识又有想与世人分享这种恋爱情结和寻求认同的矛盾。
但这种瞬间的氛围式激情其实就是一件再寻常不过的东西,它真的没有那么特别,人人恋爱初期都会有的感觉,如果食髓知味就容易让人上瘾,人们总是喜欢不断寻找回味第一次悸动的心情,企图再次获得,可第一次就是第一次,任凭你怎么再次拾取也是过去式,带这样的心情怎么能纯粹地体验到与之前不同的激情呢?
这种爱仍是抽象的,不是爱眼前这个人本身。
写爱不能只局限于写自己,也不能局限于写想象的对方。而是写一种关系,关系要两个人产生精神或现实交流才算关系。
追求感觉反而会忽视真正拥有的东西和可以拥有的东西,沉溺过去,看不见未来。比如秋就迷失了自我,逃避了友谊。 我希望只有我和你的地方写的是因为追求这些虚无感觉而失去的东西或是还没触碰到的未来这样更符合想要营造的深沉的基调,新的心跳就有这方面的内容,从悲伤现实中寻见希望,是大家喜闻乐见且永不过时的东西。 以上这些歌都限制了爱的启示录这个主题内涵的延伸,很容易让人解读成小情小爱,且小情小爱也写得很粗糙,缺少细腻,会让人产生这些误解,本身就说明词的水平很欠缺,干扰我们对这个故事作者真正想传达的只存在于文案还有直播中的普世价值的接收。 《你不是第一个离开的人》意象笑面人的简单挪用太诡异了。表达爱的告白语句也写得很稚气,反复标榜爱和自我付出听起来用力过猛到一种道德绑架的意味,很伤痛文学,“也不是我最后一道伤痕”这句话就很有内味儿。
候补男主的演技也有点影响对剧情理解,不看后续还以为男主失忆了,歌莉雅被抛弃,变成了狗血故事,歌词还是撑不起这首歌想表达的离别之情,因为歌里缺乏情感互动。两个ai的恋爱写得没有人味儿。写离别怎么能只写自己呢,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一句就抵得上千言万语。细品就知道其中的区别了,我认真在想这种词要写给谁啊,对面这个人是没有心吗,还是这种表达方式太拧巴自我感动,不能让对方get到呢。 离心力mv完全可以探讨爱是追求自我、本我、他我这些哲学内涵,可歌曲还是执着于表达爱得坚定纯粹、爱得义无反顾这样大而无当的价值观输出。我认为邓紫棋沉淀一下是有这个水平的,有时真的分不清是高估还是低估她了。 后半章真的是上帝说的话吗?你确定离心力,让世界暂停一分钟等是上帝说的回信?这首歌其实氛围我还挺有感觉的,就是内容太无聊了。 夜的尽头低配新的心跳,低配是指人文内涵,当然唱功硬指标是进化了不少,但我这里所有讨论都是创作不是唱功,比如这句词哪里像上帝说的话了:无言以对也想蹉跎,我的年岁想为你挥霍,上帝会说这种话?上帝的年岁可以蹉跎挥霍,我的年岁不允许啊,上帝要是以为这样能鼓励我我才是真的无言以对。
还有很多类似的词模棱两可又故弄玄虚的口水话,不知道要表达什么情感。很难不让人感觉邓紫棋的上帝其实就是她臆想出来的理想爱人罢了,用一个上帝视角喊一些满满假大空的东西,很自我安慰。煽动性很大,感染力不强。 基本都是这种类似曲不达情,词不达意,不痛不痒,自我安慰,缺乏深层内涵的歌。而且每一首歌都在各使各的劲儿,在各自的小主题里彷徨,很多歌和mv完全就是流水账,与专辑主题硬靠,显得牵强附会。
总评
这是一张有炒“宗教”概念嫌疑的流行ost合集。
整张专显出虚张声势、力打不到实处,灵气逐渐褪去的疲态。唱功有长进。
各项工作(宣传、作词、作曲、编曲、导演、编剧、)看似如火如荼地进行,实际各行其道,协调性差,没有共同目标,无法形成合力,容易事倍功半。
作为一个歌手唱功硬实力够商业,但创作层面其实不够真正的商业,很多东西并不成熟,因为自己并没想清楚,还在摸着石头过河。对宗教与艺术的理解也浅尝辄止,先声明我不认为宗教和艺术是对立的,我想说的是这张专辑里宗教和艺术表达的效果是背道而驰的,对宗教概念也不管合不合适,过于寻章摘句和生搬硬套了。
全篇似乎想围绕爱这一主题展开mv的故事讲解,但哪一篇都没有特别出彩,文案感受到想讲一种大爱,实际就是生拉硬拽,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眉毛胡子一把抓。
听下来我时常会产生这样的疑问,需要这样一遍遍说服自我的爱难道不会显得心虚又乏味吗?宗教里需要这种心理暗示来显示自己对信仰的虔诚,艺术里效果却会大打折扣,过犹不及。
这是文化底蕴层面的东西,底蕴不够就会眼高手低,表达方式不太高明,小孩子学着大人的样子故作深沉地表达爱,观感上就容易幼稚做作,为新词强说愁。
真正优秀的艺术告诉我们,应该因人而异,用适宜的教化方式,具体情景具体分析去要求心智不同阶段的人。艺术在要求社会给予人性尊重和给予个体冲破人性桎梏所需要的空间与包容,这才是艺术真正的价值所在。
圣经里说:“要爱你爱的人,爱你不爱的人,爱你的敌人。”这和墨子的“爱人若爱其身”差不多,但价值观是要放在具体的适宜的情景下体现出来的,不然就会非常空洞。
以前的歌曲有邓紫棋自己的个人经历打底,也有对社会现象的反思,可这一次的mv故事创作想象力不够,宣泄情绪大于思考问题本身。
托斯托耶夫斯基说:“要爱具体的人,不要爱抽象的人,要爱生活,不要爱生活的意义。”人与生活才是艺术关注的焦点。
而这些歌里看不到具体的人和生活的痕迹。网络暴力?AI恋?是生活本身吗?那只是生活的一类现象。描述生活的现象太碎片化,高于生活的部分又飘在空中找不到落脚点。恕我直言,如果把碎片化现象当成了生活的全部,现实的视野也会变得狭隘了,脱实向虚,对生活的片面情绪化理解,这可能是这个时代下人的通病。大家都关心自己颅内一亩三分地的高潮,对真实的人和关系在慢慢疏离。
由于内核撑不起来,MV里的人、故事和音乐中几句化用圣经的语句,都只是符号,服务于圣经的符号。这样的音乐只能证明圣经的价值,它没有多少自己的内在价值,如此炒宗教概念就显得拾人牙慧了。圣经有圣经的故事打底,墨子有自己的经历打底,他们的价值观是属于一个时代生活底蕴的凝练。而这个时代的故事似乎已经停滞了,只剩下了寻章摘句东拼西凑的口号。从这一点看,怪不得邓紫棋,因为很多音乐人都是如此,但也显示出邓紫棋的创作正在走向平庸。
如果要刻意用宗教表达艺术,歌曲本身就已经开始了一种自我阉割,带有“党同伐异(标签化)”和“无视人性”的属性。评论有基督徒和非基督徒喜好之争这就有点尴尬了。这也是我说有炒宗教概念的商业专辑之嫌疑的原因。正确的做法是用艺术的方法表达宗教信仰。因为真正的艺术是反标签化的,是挖掘人是什么,人性有什么多样可能性的学科,可以说越是把抽象的概念变得具象易于圈子外的人接受就越是做到了赋予艺术。
从专辑成品来看宗教意味占了大头,完全无视人这种生物的复杂性多样性沦为了一种教化、自我戒律,寻求圈子认同感的工具。可以说宗教信仰带给她的也束缚了她个性的解放。导致依托于其的歌曲感受不了太深刻的宗教圈子外的群体关怀。在这个时代,宗教不必那么抱残守缺,刻板教条,完全可以有新的关于人性解放的内涵和包容性。
最后,我不认为歌曲不能表达宗教信仰,而是宗教信仰要协同艺术方法,更好的发挥艺术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让宗教焕发新的生机内涵,从而让人愿意与信教者们产生共鸣。歌曲里内容表达应该高于宗教宣扬的才是上策。因为你毕竟做的是面向大众的自己的歌而不是专门为宗教做的颂歌吧。 最后不是我们有些听众对邓紫棋标准高,而是她的宣传主动要向概念专靠拢,自己又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实力去冲击固有标准,重新构建听众审美,注入新的血液。 好在她一直有态度就是要逼自己创作,敢试错我佩服她的勇气,希望接下来可以松弛一些,她所处的圈子显然让她变得浮躁了,直播也说自己接下来依然会降低曝光度,继续学习-创作-生活,她可能也意识到自己急需一次真正的沉淀。 敢于正视这一点,证明还有进步的机会,冲着这一点我依然对她抱有一份期待。我的解读措辞也很主观,有一些高期待导致不合期待的意味,但我最终的落脚点是在交流不是在宣泄。创作发表意见最终目的也应该是交流才对。 邓紫棋你说她民主吗,是的很民主,她喜欢听取粉丝意见,可这些意见真的符合她自身情况吗,真正的民主是能吸纳不和谐声音的民主,把它变成建设性方法,而不是一些不痛不痒不合时宜的粉丝建议。突破舒适区是不容易,但愿还能找回灵气吧。
化繁为简需要积累很深底蕴,不可能一蹴而就,现在看来不是极简是简陋,该有的没有。明明歌声音堆砌起来很多样,但就是没有表达出自洽的内核。做到这一点确实难,她还要进步。 多听一些经典的作品,真正能促进我们进步的是对手,取长补短,对手没有的可以尝试补足,还要懂得吸收融合他人的精华,唱腔上是有多元化尝试的,但没有融合到内涵方面的东西,只是融合到了形式,反而削弱了原本的自我。如何在融合的同时不丢掉自我,答案是赋予一些微观新奇的视角,不要总是我我我,表达自我不是只有标榜自己这一条路。比如,偶尔写写你眼中的其他人更可以侧面表达自我。
如果总是站在一个很宏观的层面以一种高压态势却只俯瞰自我灵魂的某个角落,往往只关注到事物静态的轮廓,无法看清更多细节,更谈不上理清事物之间的变化发展与关联了。
理想主义者是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这可能是她想表达的内涵之一,但能力有限给人的感觉就是远离了生活还要歌颂拥抱生活。写出来的歌像是不分场合,不切中肯綮,不具体场景深入刻画的纲领或是口号。
全篇最有内涵最符合概念的只有爱里没有惧怕这一句词,其它探讨爱的都没有这一句话直击人心,是责任把爱活埋,让人忘了怎相爱?这句可以看出有反思痕迹,但这句话不能当成反思的结果,显得不太成熟,因为现实中真正的爱与责任是高度统一的,但凡把两者对立起来的爱都是脆弱的,同样探讨责任与爱,我更喜欢“负担从来就不属于承担这样的歌词”更有爱的分量。
照这个构思,反思的结果应该是爱里没有惧怕才对。
你的爱过于抽象,留给我可怕的想象”这句话完全写的就是我眼中现在的她。当然生活中的她和歌曲中的不能混为一谈,也许她只是文化素养有限,现实中可能还是有不少东西可圈的,但创作者创作的东西多少能透露出创作者某些时候的精神状态,公众认识你的途径也始终是作品。
作为词曲作者应该替听众去回答思考描绘各种各样的爱,而不是把听众对爱的疑问、迷茫用一半的篇幅精心包装一番,抛出来吊足胃口,结果只是不痛不痒呼吁要坚定自己的爱就完了。
这世间的隔阂不是一句“我为你好”,“我爱你才这样做”就能化解的。归根结底我们要试图换位思考,真正的将心比心,感同身受,用的是,我们虽然是不同经历的个体,但我愿意去了解你的真实想法,你的经历背后隐藏的人格,你的精神诉求,这样的爱才是可以传递的。
恕我对这张专关于爱的概念get不到,很抽象也有些过时。千禧年以前可能会很认同,我不是说只有邓紫棋,太多歌手也差不多,创新劲头有,但底蕴确实匮乏。这个东西有了才能称之为经典,经典在任何时代任何年龄段都有它的价值。
听的时候感受不到自己对她的艺术追求抱有的期待,如果她对自己的要求只是商业歌手也无可厚非,她只是顺应了时代要求而已。
这张专属于是既想兼顾商业又想艺术一把,但互相掣肘,不够成熟。
当然还是对她抱有这种莫名其妙的幻想,想看她沉淀下来充满表达欲是什么样子。
只是她离艺术越来越远,这其实是社会的悲哀。社会很浮躁也是令人无奈的现实。
只能说邓紫棋该好好地去体验生活了,去看看时代巨变下的人生百态,跳出舆论引导和信息茧房,去思考这个世界具体发生了什么,不要困在那些圈子里观察抽象后的世界。她的歌个人色彩一直很浓,这在早期可以帮她树立风格和辨识度,但后期可能成为她的舒适区,局限她的视野,玩音乐是不断地自我破坏和重新联系。可她对自己的社会固有形象太守旧了,不太敢破坏已经建立起来的人格,似乎成为了一种执念,有点担心她走火入魔。
音乐平台和直播里出现了自我感觉良好的态度,但愿她只是明面上不想输掉身为创作歌手的体面而表现出虚张声势吧,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啊。
什么时候邓紫棋的歌曲里能少一些态度、情绪及价值观生硬输出,看问题的视角再多元化一些,多一些内涵、情感和底蕴我想属于邓紫棋的时代才真正站稳了脚跟。
前段时间AI画作拔得头筹,多么有意思的事啊,还创什么新,把伟大的文学艺术创作来一次大乱炖擦出的火花那不比真的体验一次钻木取火来得机智高级,噼里啪啦?别人做过的何必再做一遍,我把别人的经验分享出来不就是自己的了吗?这叫灵活变通。但是属于你自己的体验和情感呢,没有怎么能诞生独特的语言和流行性呢,真正的创造可不是挪用硬套,而是消化别人的变成自己的。
加油,我们的目标是全员AI化!我们什么都不用真正做过体会过失去过获得过,但就是什么都知道什么都有,想象中属于过就属于过,仿佛喊得越大声拥有的越多,可现实中真正的爱与美好竟慢慢变成了神话,只是听说,何谈得上感受呢?
我的心中不必有真正人和生活的沟通互动,但我就是要告诉你们爱就完了,爱得天崩地裂,爱得死去活来,至于天为什么崩地为什么裂,洪水滔天,与我有何干?我也不必心中有艺术,看,我的作品里有这么多艺术家呢。
这么一想我豁然开朗,这段时间的棋棋和杰伦都是神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