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透了的青涩

人生的车轮是那么义无反顾,所有的瞬间都只停留在那个唯一仅有的当下,偶尔回头,那些当下的影像,声音,温度,气味似乎就在眼前,那么近在咫尺但却是阴阳两隔。
每一段时光隧道都无法逆行,像是燕姿的音乐,抑或是我们的人生。如今的燕姿,依旧能够唱出直抵人心底的感动,却永远回不去当初那种只有在雨后太阳出来之前的片刻才会释放的青涩味道。
《我要到幸福》--如此这般的初生牛犊,无畏到让人感动。彼时清晨上学路上,她坚定果敢的声音能够莫名的给我带来动力,“我还不清楚……”是啊,当时的我们,知道得太少,畏惧得太多。机械化的生活让人畏首畏尾,很多现实该被冲破,却总是迈不开步,只能在音乐中找一个出口,释放所有青春的心悸。
《相信》--那时未曾明白什么是爱,即便现在也许还是糊涂着。“一点点你的微笑,已经让我觉得温暖,我还不懂坚持,正好让我,学会去爱……” 躲在角落的爱,那么安静纯粹,兀自的滋长,由于常年不见光的缘故,泛着青青的冷冷的光泽,那是暗恋,爱情最美的形式。整首歌的高潮部分,都悬浮在一个对很多歌手来说都很难受的高音区,但却是燕姿声音十分游刃有余的区域,原本灵动利落的声音稍加高音区不胜寒的冷清,使整首歌听起来很像是淡淡薄雾笼罩的清晨,忧伤但饱含希望。
《害怕》--16岁时,以为这只是一首悲伤的离别后遗曲,20岁时,却有不同感受,原来很多感受只能等待,等待时间去讲解,不能加减乘除提前延后。“还是害怕夜深人静时总想起你,还是害怕不经意的听见你的消息……” 一种只可意会的苦涩,一种无法言说的回忆,随着燕姿舒服的铺展开叙述,那种悲伤开始蔓延到每个细胞,不是张学友《心如刀割》那般撕心裂肺,却像慢性毒药让人夜不能寐,寝食难安。那种悲伤是内敛的,怕生的,人多的时候会悄悄躲在壳里的;那种悲伤是谨慎的,小心翼翼的,生怕一个没留神就决堤崩溃的;那种悲伤是压抑的,沉淀的,害怕被发现被斩断的,自顾自的绵延着的,剪不断理还乱的。
最喜欢的三首歌,貌似都或多或少的包含着无奈与悲凉,可能我真是个悲观主义者吧,喜欢听着悲伤假装微笑。其实这是一张很难得首首经典的专辑,每一首都讲着一段故事,一段人生,听的时候能够触手可及的读到燕姿哼唱时的心境,虽然不愿意承认,但无可否认她当时的状态,应该是出道8年中最好的。没有天后级别歌手的炫高音炫技巧,没有90年代流行的甜美小女生的矫揉造作,没有夸张虚伪的情感表达,一切都那么恰到好处,一切只为了抒发此时此刻,那青涩的永不回头的此时此刻。
每一段时光隧道都无法逆行,像是燕姿的音乐,抑或是我们的人生。如今的燕姿,依旧能够唱出直抵人心底的感动,却永远回不去当初那种只有在雨后太阳出来之前的片刻才会释放的青涩味道。
《我要到幸福》--如此这般的初生牛犊,无畏到让人感动。彼时清晨上学路上,她坚定果敢的声音能够莫名的给我带来动力,“我还不清楚……”是啊,当时的我们,知道得太少,畏惧得太多。机械化的生活让人畏首畏尾,很多现实该被冲破,却总是迈不开步,只能在音乐中找一个出口,释放所有青春的心悸。
《相信》--那时未曾明白什么是爱,即便现在也许还是糊涂着。“一点点你的微笑,已经让我觉得温暖,我还不懂坚持,正好让我,学会去爱……” 躲在角落的爱,那么安静纯粹,兀自的滋长,由于常年不见光的缘故,泛着青青的冷冷的光泽,那是暗恋,爱情最美的形式。整首歌的高潮部分,都悬浮在一个对很多歌手来说都很难受的高音区,但却是燕姿声音十分游刃有余的区域,原本灵动利落的声音稍加高音区不胜寒的冷清,使整首歌听起来很像是淡淡薄雾笼罩的清晨,忧伤但饱含希望。
《害怕》--16岁时,以为这只是一首悲伤的离别后遗曲,20岁时,却有不同感受,原来很多感受只能等待,等待时间去讲解,不能加减乘除提前延后。“还是害怕夜深人静时总想起你,还是害怕不经意的听见你的消息……” 一种只可意会的苦涩,一种无法言说的回忆,随着燕姿舒服的铺展开叙述,那种悲伤开始蔓延到每个细胞,不是张学友《心如刀割》那般撕心裂肺,却像慢性毒药让人夜不能寐,寝食难安。那种悲伤是内敛的,怕生的,人多的时候会悄悄躲在壳里的;那种悲伤是谨慎的,小心翼翼的,生怕一个没留神就决堤崩溃的;那种悲伤是压抑的,沉淀的,害怕被发现被斩断的,自顾自的绵延着的,剪不断理还乱的。
最喜欢的三首歌,貌似都或多或少的包含着无奈与悲凉,可能我真是个悲观主义者吧,喜欢听着悲伤假装微笑。其实这是一张很难得首首经典的专辑,每一首都讲着一段故事,一段人生,听的时候能够触手可及的读到燕姿哼唱时的心境,虽然不愿意承认,但无可否认她当时的状态,应该是出道8年中最好的。没有天后级别歌手的炫高音炫技巧,没有90年代流行的甜美小女生的矫揉造作,没有夸张虚伪的情感表达,一切都那么恰到好处,一切只为了抒发此时此刻,那青涩的永不回头的此时此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