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门口的那条河
1956年夏天,一部讲述抗美援朝战争的电影《上甘岭》还未在全国公映,影片中的插曲《我的祖国》就提前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传遍了全国。在歌曲录制之前,电影《上甘岭》早已经杀青,但由于影片中的插曲迟迟没有敲定,整个剧组停机待命,一天超过2000元的耗资在当时是个天文数字。导演沙蒙找到词作家乔羽,让他为主体曲作词,沙蒙要求他以最快的速度创作,同时还要让这首歌能经久不衰。
乔羽:我说沙蒙同志啊,你对这个歌有什么要求?他说你要非让我说不可的话,那我只能说这么一句话,我的电影将来没人看了,你的歌照样有人唱!我就要这样的歌。
乔羽领到任务后焦急万分,每日冥思苦想却毫无头绪。直到他想起在江西看到长江时的壮阔场景,才写出歌词的第一句。导演曾经想把歌词里的一条大河替换成“万里长江”。乔羽说:这样写,可能让那些不在长江边上的人从心里上产生距离,失去亲切感。
乔羽:不管你是哪的人,你门口总有一条河!特别是你对这条河的印象都是你儿时的记忆,而这一条河哩,给他的喜怒哀乐、他的各种东西都有密切的关系。大概每个人一辈子都忘不了他家乡门口的那条河。
后来交给刘炽谱曲的时候,刘炽同样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在门上贴上“刘炽死了”的字条。
可见,一首经典作品必将承载着创作者的信念和热忱。 最初歌曲被定名为《一条大河》,直到最后一刻才被改为《我的祖国》。歌曲创作完成后乔羽强烈推荐由郭兰英来演唱。他说:要做一首无论过多久,大家都爱唱的歌,只有郭兰英唱才行。
乔羽后来回忆说:战争是很残酷的,可我们却写了一首很不残酷的歌。我们希望给人们以希望,只要祖国在,这条大河就会奔流不息。
“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这句乔羽的歌词后来被不少谍战剧、抗战剧引作台词,适宜而作,适宜而用,无须点明,其意指所代就一目了然。 这也是乔羽创作风格的鲜明代表,他是诗意的力量派,是主旋律的创新者。不少主旋律歌曲都过于直白,要么沉重生硬,要么铿锵有余而柔婉不足,乔羽则善于用婉转轻盈的比喻去承载严肃的主题。
一个伟大的创作者,本身一定是个丰富的人。他未必要有波澜壮阔的人生经历,但他的心必定广阔,他的生命,必然在磨砺中冶炼出超长的韧度与厚度。
一首能流传世代的伟大作品,多是“综合性”的——它不仅是一首歌,也是一首诗,不仅是一部电影的主题曲,也串联起无数平民百姓心头的情怀和信仰。它往往展示着一个时代的风貌,留存着一段动人的历史。
在新长征路上奋进的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仍然在这一条大河流淌的旋律中回忆着与祖国母亲的温情、感受着同为中华儿女的自豪,以至于每一次哼唱都会热泪盈眶…… 那一年,乔羽28岁。
(部分内容来源于《歌声里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