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高起点的新人首专
回看当年,不得不承认福茂唱片当年对周蕙的包装,以及对这张专辑的企划是多么的成功。敢于让歌手不露脸,先声夺人;敢于给新人的第一张专辑取名为《精选》,还做到了名副其实的“精选”。就冲着这两个“敢于”,就值得掌声。
福茂唱片很惜才,欣赏周蕙的好声音,希望有更多人听到这个好声音,却也遗憾与周蕙的颜值并非在传统的审美观中,所以才有不露真身的方案。有人形容这是下策,我反而觉得这是高招,不露脸,故作神秘,甚至令听众造成孤陋寡闻的心理,误以为周蕙是老歌手——精选都出了,竟然都没听说过这个歌手,从而引发了一波关注值。
而因为周蕙的声音的确动听,所以焦点都放在了音乐上,在拿下了市场之后,再反向去宣传歌手,市场已经停留在了周蕙有动听的声音,扎实的唱功这些印象上,形成为了为好声音买单的消费观念,至少消费了三张的《精选》。
这是经典案例,可以成为教科书式的案例,可惜可一不可再。
周蕙先声夺人的歌曲是《约定》,我不是很喜欢这个版本的作品,因为王菲的《约定》已经珠玉在前。国语市场有空缺——毕竟王菲的《约定》早期的时候影响力更广泛地作用在了粤语市场,而周蕙来填补,一击即中,连歌名都不改,甚至敢于打王菲的旗号,最终一鸣惊人,大部分人都买单。
我被这张专辑吸引的是强大幕后班底,当年看到潘协庆的名字,双眼就放亮,他在这张专辑中奉献了三首作品,风格各不同,都很动听,旋律上乘,虽然不是主打,但当成主打来用一点都不违和。
此外,还有季忠平的名字,一首《预言》成为了这张专辑的经典之一。还有黄国伦,两首小品作自然、恬淡,适合周蕙的嗓音。陈建宁、陈政卿珠联璧合,必出精品,《风铃》亦是经典。
《不想让你知道》是《约定》后的强打之作,这是一首被做大的情歌,厉害的地方在于既能突显出周蕙声音的空灵、动听的音色,也能展现出她声音的灵性与张力,不过那时候的周蕙的声音有点吃紧,唱得也有点拘谨,这是后来听真正的精选时,对比之下最鲜明的感受,当然无阻这首歌爆红。
其他的作品每一首歌都值得推荐,福茂唱片的专攻性都很强,几乎所有的作品都以最简单的编曲去打底,就是要以不同的方式凸显周蕙声音的空灵、美妙,所以成功不是庆幸。更重要的是这些歌曲风格虽然都偏向抒情慢板,民谣、小品,但是听起来都不乏味。
听起来最特别的是《我喜欢》,但这首歌模仿王菲唱腔的痕迹有点重,尤其是Intro“啦啦啦”的部分。《了了》是也调味性的作品,翻唱的是胡蓓蔚的作品,但是我喜欢不起来,只是稍显造作。
耐听的还是潘协庆写的《空白》、《思念的翅膀》,黄国伦的两首抒情小品《Forevr》、《讨厌自己》还真不是来凑数,当然也并非顶级作品。
在那个年代,在一张专辑中塞满了那么多的精品,这是非常不合常理的打造模式,尤其对于新人而言,一不小心,就会有浪费资源的尴尬。好在的是,企划是强大的,宣传是给力的,周蕙成功了,大卖几十万张,成本回来了,第二张精选,第三张精选陆续有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