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d They Do Go On!”——The Hampdens

Text_Ladybird@非音乐
真庆幸踏上旅途之前选择了《The Last Party》,来自澳洲的三人组合The Hampdens的首张专辑。
经常戏言,音乐中“前进的鼓点”是能够给予人力量的。The Hampdens不是小清新,他们的音乐恰巧就是给予人动力的一种——即使简介上总说他们的音乐主题是“空虚,孤独和毁灭感”之类,但在女主唱真实的声音中并不会接收到过多忧郁。
乐队名The Hampdens取自Donna Tartt的小说《The Secret History》里面的Hampden学院(这部小说的故事聚焦在学院的一群学生卷入异教狂热崇拜的事件上),乐队成员有三,分别是女主唱Susannah和男乐手Gav和Jules,2002年当Gav和Jules驾车至墨尔本遇见刚满17岁的Susannah,随后将她引进自己的乐队。
The Hampdens于2005年8月建立,《The Last Party》是他们的首张专辑,其中讲述美与期待的“Generation Y”将会是他们的首发EP。专辑在墨尔本和纽约制作完成,制作人兼混音师Victor Van Vugt同时也是Beth Orton和Nick Cave的制作班底。而在专辑发行之前,他们就曾和John Mayer,Miss Higgins和Evermore等音乐人同台演出过。
与《The Last Party》风格相辅相成的是专辑封面和内页,黑暗中赤裸上半身的拥抱封面俘获了许多豆瓣人的心,它们准确地传达了The Hampdens的音乐要表达夜的温热与柔情,才能迅疾地引人入耳。专辑及EP摄影师Justin Smith亦参与了《the Hype》、《Croupier》的小提琴部分。另,整个乐队是穿着朋友Toni Maticevski设计的好看衣服在MV(《Generation Y》在泰国拍摄)、专辑和宣传照片中出场的。
除了Blur、New Order、Portishead、Radiohead之外,Joan as Policewoman、Feist、Sigur Ros、Broken Social Scene等独立音乐人的影响渗透决定了The Hampdens的Debut专辑《The Last Party》注定要风格多元。
其中《The Hype》和《Forget To Begin》最受好评,女主唱Susannah的中低音相当迷人,夹杂的沙哑和真假音转换特色鲜明,和这徐缓的鼓点懒懒地契合。《Forget To Begin》一开场 “You're always on my mind/You're the voice inside my head/I travel through this life/I try to stay ahead”当即能领略到Susannah富有层次感的声线魅力。和专辑同名的《The Last Party》也蛮耐听,认真咀嚼他们的歌词后,自觉曲子的弦乐与和音很容易就被出彩的歌词击败了。
三人作为乐队The Hampdens成员的专辑首场共同表演在7月的悉尼和墨尔本等澳洲城市陆续登场,可喜的是,在此之前官方网站上放出的《Miami》下载短期内就冲到了ARIA排行榜的第23名,着实鼓舞人心——The Hampdens在专辑《The Last Party》出现之前默默无名(我也只能透过官网找到他们些许资料逐字翻译,自己认知后才能信誓旦旦地写下这半感性的介绍字句)。Anyway,这场迅猛的走红,也足以见证黑马的来势汹汹。
而如前文所说,他们的音乐是能够一直给人前进的感觉的,属于还算温柔的侵入,值得一听。其他推荐:《Asleep On tht Lawn》、《Far Away》、《The District Sleeps Alone The Night》。
注:标题“God they do go on”援引自Spin Magazine对The Hampdens的评价。
真庆幸踏上旅途之前选择了《The Last Party》,来自澳洲的三人组合The Hampdens的首张专辑。
经常戏言,音乐中“前进的鼓点”是能够给予人力量的。The Hampdens不是小清新,他们的音乐恰巧就是给予人动力的一种——即使简介上总说他们的音乐主题是“空虚,孤独和毁灭感”之类,但在女主唱真实的声音中并不会接收到过多忧郁。
乐队名The Hampdens取自Donna Tartt的小说《The Secret History》里面的Hampden学院(这部小说的故事聚焦在学院的一群学生卷入异教狂热崇拜的事件上),乐队成员有三,分别是女主唱Susannah和男乐手Gav和Jules,2002年当Gav和Jules驾车至墨尔本遇见刚满17岁的Susannah,随后将她引进自己的乐队。
The Hampdens于2005年8月建立,《The Last Party》是他们的首张专辑,其中讲述美与期待的“Generation Y”将会是他们的首发EP。专辑在墨尔本和纽约制作完成,制作人兼混音师Victor Van Vugt同时也是Beth Orton和Nick Cave的制作班底。而在专辑发行之前,他们就曾和John Mayer,Miss Higgins和Evermore等音乐人同台演出过。
与《The Last Party》风格相辅相成的是专辑封面和内页,黑暗中赤裸上半身的拥抱封面俘获了许多豆瓣人的心,它们准确地传达了The Hampdens的音乐要表达夜的温热与柔情,才能迅疾地引人入耳。专辑及EP摄影师Justin Smith亦参与了《the Hype》、《Croupier》的小提琴部分。另,整个乐队是穿着朋友Toni Maticevski设计的好看衣服在MV(《Generation Y》在泰国拍摄)、专辑和宣传照片中出场的。
除了Blur、New Order、Portishead、Radiohead之外,Joan as Policewoman、Feist、Sigur Ros、Broken Social Scene等独立音乐人的影响渗透决定了The Hampdens的Debut专辑《The Last Party》注定要风格多元。
其中《The Hype》和《Forget To Begin》最受好评,女主唱Susannah的中低音相当迷人,夹杂的沙哑和真假音转换特色鲜明,和这徐缓的鼓点懒懒地契合。《Forget To Begin》一开场 “You're always on my mind/You're the voice inside my head/I travel through this life/I try to stay ahead”当即能领略到Susannah富有层次感的声线魅力。和专辑同名的《The Last Party》也蛮耐听,认真咀嚼他们的歌词后,自觉曲子的弦乐与和音很容易就被出彩的歌词击败了。
三人作为乐队The Hampdens成员的专辑首场共同表演在7月的悉尼和墨尔本等澳洲城市陆续登场,可喜的是,在此之前官方网站上放出的《Miami》下载短期内就冲到了ARIA排行榜的第23名,着实鼓舞人心——The Hampdens在专辑《The Last Party》出现之前默默无名(我也只能透过官网找到他们些许资料逐字翻译,自己认知后才能信誓旦旦地写下这半感性的介绍字句)。Anyway,这场迅猛的走红,也足以见证黑马的来势汹汹。
而如前文所说,他们的音乐是能够一直给人前进的感觉的,属于还算温柔的侵入,值得一听。其他推荐:《Asleep On tht Lawn》、《Far Away》、《The District Sleeps Alone The Night》。
注:标题“God they do go on”援引自Spin Magazine对The Hampdens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