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亏这些可爱的“戴佩妮”们啊!
#时不时的歌
#被动的观众
#Thepassiveaudience
我想起第一次知道 #戴佩妮 的名字,似乎是在杂志上看到的关于《流星花园》片尾曲的介绍,然后知道一首叫做《#你要的爱》的歌,但那个时候年纪太小,就感觉过眼烟云了,之后在点播台肆虐的年代,年幼的我抱着收音机写作业的年代,隐约从收音机的沙沙声中飘过《#怎样》、《#街角的祝福》的旋律,再后来,我对她再有的印象是通过电视上看到了《辛德瑞拉》的MV,从歌到MV都惊到我了,高潮部分听的振奋人心,也让我记住了这个女生,我想起我买了那一张精选的卡带,还记得步升音乐的引进版做的很简陋,歌词纸上的图片就留了两张,这个时期的 #Penny 还来过我的家乡省份开过一次歌友会,我还记得电视上主持人说她全部的歌曲都是自己创作,她很认真的解释道第一张专辑有一首找了别人写词,其余的歌曲全是自己词曲创作的,后来我查了一下那一首歌叫“#第十五个耳洞”。
回忆起上一张,好像都是6年前了,那个时候一切都还没有疫情,现在回忆起来,那个时期好像特别美好,没有核酸检测,没有健康码,只要你想,就可以随意去到任何地方,这几年的疫情把地球上的人类都逼近到一个自醒的状态,在懒以身存的缝隙中来寻找各自存在和生活的意义。《#被动的观众》的专辑文案中写道“这张作品里的#Penny,经历着人际关系的挫折动荡,选择拿回情感上的主导权,让焦点回到自己,好好地安放内在的灵魂”,其实作为观众的立场,看到前面不免有些焦虑又八卦的心理,首波释出的“#多亏你啊”让这种焦虑的心态变得乐观,开头的几句就勾勒出我们对于疫情的无奈,“多亏天真又浪漫的偶像剧啊”让人瞬间回到《#一个人的行李》,在不能自在旅游的时候,我们好像都更习惯幻想旅游了。
粉红底色的专封给专辑洒上一层浪漫的色彩,将整个专辑拉到轻松缓和的基调,不同于流行歌手的POP曲风,整张专辑还是充满了个人创作者的随性和洒脱,编曲没有太多市场主流中运用频繁的鼓点,用了很多更轻松的乐器,像是《#随风所欲》中编曲里中略带幽伤的类似雷门琴的声音,独自旅行的放任和孤单感似乎就漂然而出了。我特别喜欢《#小失误》,特别是副歌部分,转折和高音都利落干脆,歌词讲述了一个自己为自己开脱的调侃,也是一种对平凡生活琐事的释然。《#被动的观众》是同名曲,开头电吉他的的冰凉感拉满忧伤,这首的歌词讲了一个挺卑微的故事,我不太想去猜测创作者的创作由来,因为感觉过于八卦,“谁会在乎我痛不痛,谁的拥抱我都不敢碰,谁把我忽略成一个被动的观众”,其实很符合普通人的弱者心态,我们都是过于害怕的,害怕被人忽略,害怕在某一个时候自己就成了被全员抛弃的那一位,很多时候无力寻求慰藉,我们或许会求救于树洞、文字、音乐、影剧来释怀,但是世界也是如此可爱啊,有那么多的艺术创作者,为我们谱写文字、演绎歌曲、创剧戏剧,给观众提供了更多的共情渠道,真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啊。《#闹剧》中的钢琴声让人很有大众流行的感觉,这首歌莫名的让我想到《#无赖》,一个是恋爱中的自醒,一个是恋爱后的自嘲,爱情不同时期给恋爱者不同的感觉,都被歌者用音符铭刻来纪念。对于普通观众的印象中,#Penny 是个娇小甜美的女生,但她其实私底下是很酷的人,也有很多很重的情绪表达,与个人的形象呈现反差,#Penny 在自己生日的时候写下了《#背信者》,唱腔虽然都保留了本身较为甜美的特质,但编曲的走向还是颇为沉重,也是对于人生健康的警示。《#三四点了还没睡》是对于现代人夜猫生活的写照,接在《#背信者》之后,我想是在讽刺我们每天都后悔自己没早睡所以没法早起,然后第二天又是继续重复晚睡吗?我感觉到自己已“中枪”。这首歌最喜欢的是02:40处那个编曲变调的处理,超级反差变化的感觉。《#多亏你啊》是标准主打歌的感觉,抢眼又有趣,新清也悦耳,也拉开了B面的新开始,但是感觉现在的小孩似乎都已然没有B面这个概念,在唱片公司百花齐放的年代,赶上了卡带最后的辉煌期,那些好听但是从来不会被唱片公司作为强打的歌,基本都处于卡带B面这个让人略有尴尬的位置,也成为乐迷交流之间最常抱怨遗憾的事。《#怕冷》讲的是爱情的一种状态,完美的影射了现代人中为了拒绝孤独而选择错爱的状态,在个人主义越来越觉醒的时代,但其实如果完全没有错爱,会不会也是一种遗憾呢?《#密室逃脱》用比较重的编曲基调和略带庞克的唱法,收放自如的描述了偏执的自虐状态,我特别喜欢从“谁点了个火,烟总扑向我”开始之后弦乐段落,感觉在KTV唱起来会特别过瘾。《#后果自负》简直是神一样的曲子吧,有种梦回《#防空洞》的感觉,从第一个音到最后一个音,好听的让我都顾不上看歌词,其实歌词讲了一个女性在婚姻中面临的一个问题,我不太想猜测和影射创作者本人的生活状况,仅从听歌者的感受,就让我选择当一次“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中的一个哈姆雷特吧,因为我真的很喜欢这首歌。《#我向往》是个很song-writer的歌,简单的吉他声是 #Penny 早期的专辑让人最熟悉的音色,在技术的日新月异之下带来的是听感的提升,但是那份创作者藏在歌里的初衷却不曾变过。收尾曲用了一首轻快的《#有何不可》,也是Penny对于这张专辑“人际关系”的一份总结,副歌处那些层层叠叠递进的旋律伴随着略带趣味的干练编曲,让整首歌显的相当干脆,也显示一种自己对于周边关系变化的一种释然。
好像我也很少这样用心去听一张专辑的细节了,有时候都觉得这是一种仪式,好像在上课学习一下,认真做笔记反省下今天学到了什么。或许我们普通听众本身很难共情创作歌手们真正为了一张专辑要付出的心血,但这些陪伴了我们长大的歌手,换成长大后的我们的视角,偶尔去反醒下,也可以听出与当初年幼的我们听歌时不同的关注点,我们见证了歌手成熟的同时,也一起见证了自身的成长,他们的人生经历历练成他们的作品,这些作品在某个时刻也陪伴了我们渡过正在经历着的我们的人生,其实这真是很美好的事,也是我这么多年尽管没学过音乐,不会创作,不会写歌,但一直热爱听音乐的原因。
多亏这些可爱的 #戴佩妮 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