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轶可被粉丝骂惨了,这操作我不理解
她变了,她没变
曾轶可发专辑啦!
继去年《Burning》后,这次迎来了《2022》。
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专辑,而是一张精选集。
收录15首过往作品,且每首都有很高的大众认知度。
《狮子座》《最天使》《夜车》《有可能的夜晚》《私奔》……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些作品不仅重制编曲,曾轶可的演唱心境也变化了。
完整听完15首作品,我倒是很喜欢。
可令人意外的是,网络骂声一片。
“还我一双没听过这张的耳朵吧。”
“改的都没有原版好,失去了曾轶可的特色。”
“听完了,竟然没有一首喜欢,这制作团队也够牛逼了。”
还有人要求团队8天内下架重制专辑,并且禁止出售CD和黑胶唱片。
专辑自然有不好的地方,但看到大范围的批评言论倒是我没想到的。
看完评论,发现大家最不满意的点在于:
这张专辑一点也不曾轶可。
有人觉得她失去了独特的棱角和自卑的美感,这张专辑变的温和,更大众化了。
专辑变得温和、大众化倒是不否认。
因为这就是一张重制专辑,而且多数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
单从选曲角度看,很难不大众。
你可以说她新专辑中缺少《艳遇》《水的记忆》《同类》这种另类风格,但别忘了,这些都不是她起初的模样。
多数人与曾轶可产生连接的,正是这些批评者口中的《狮子座》、《最天使》这类大众化作品。 但这些作品放在《快女》时,她又是独树一帜的。
别人都在翻唱经典,只有她拿出一首又一首极具个人色彩的原创。
那一刻,她真正达到了人歌合一。
绵羊音和轻声细语的演唱,都让她与当时主流审美形成对抗。
用历史的眼光看,又怎么能轻易定义这些作品是大众化呢?
与其说她向市场屈服,倒不如说这是对过往的回顾。
关于为何选择这15首组作品,曾轶可也给出了答案。
“世界已完全改变了,有种东西是永恒不变的。”
在我看来,永恒不变的正是音乐。
她对音乐的真诚没有变,她爱音乐这件事没有变。
这些作品正是曾轶可之所以为“曾轶可”的关键所在。
你可以说它们大众化,但她的最初模样就藏身于此,不是吗?
听惯了她特立独行的另类风格,当她回到过往就不习惯了?
至于很多人说新版本不如原作,编曲太过单一,演唱也少了以前那种弱小却有力量的感觉。
说实话,编曲质量其实比过往有大幅度提升。
不管是乐器音色、人声与器乐匹配度还是整体的声场效果,听感上让人更舒服。
就拿《有可能的夜晚》来说,新版更具沉浸式的听感效果。
它的主奏乐器从吉他变成钢琴,同时去掉了鼓点。
在没有鼓声框架的束缚下,钢琴的声音如夜间泉水,让焦躁的情绪得到温润般的抚摸。
这一版就像曾轶可独自一人在房间弹唱,一切都如此轻巧。
看似孤独的背后,更多是安静、浪漫且克制的。
我个人非常喜欢这一版,它更贴合夜晚时刻。
或许有人觉得新版没了棱角,曾轶可变温和了。
怎么说呢,音乐人也是会成长的。
2013年,她才23岁。
2022年,她32岁了。
如果用过往的眼光衡量现在的曾轶可,对不起,我们一定会失望的。
我们变了,她也变了。
她看世界的角度多元了,她对事物理解也深刻了。
切换到作品,也是一样的。
拿《夜车》举例,新老版的情绪变化很大。
如果说老版有120码车速,那新版只有60码车速。
车速变慢倒不是说她少了野性、洒脱、勇敢的一面,而是她多了成熟、稳重与深刻。
这是一种心态上的成长,过往的青涩都会随着时间变淡、甚至完全消失。
这样的变化反射到音乐作品中,不存在好坏之分。
如果你觉得现在的曾轶可变世俗了,那完全可以沉浸于老版。
新版在我看来,是了解曾轶可的全新方式。
特别是把两个版对比聆听,我们会清晰感知到不同时间段同一首作品的交汇与分叉。
从整体看,专辑中的作品风格是非常统一的。
当然,你也可以把这种统一说成是单调。
这是个人理解上的偏差,所以也不存在对与错。
不过从曾轶可对《2022》的概述来看,她的核心点就是世界在变,而音乐不变。
她想用这些大众熟悉的作品,去重新连接听众和过往的自己。
尽管早期作品与现在风格相差甚远,但却是她在《快乐女声》舞台上获高光时刻的最佳利器。
既然她选择重制,也是希望记录当下眼光看待过往的态度有何不同。
这是回顾,也是复盘。
我们可以不理解她的心态变化,但要尊重她当下的音乐表达。
因为你心目中的那个曾轶可,只是你自己赋予给她的。
至于她到底何种模样,我们又怎能轻易理解。
认识一个人不能用过往定义,要随着她的动态往后探寻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