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浚龙的综合音乐形式
周末休息的时候Apple Music的每日推荐给我推了许久未听的《忘记和记》。
这才想起来麦浚龙(Juno Mak)的The Album系列应该出完了,遂去搜索完整文案来看,不禁摇头感叹:这是一种新的音乐形式啊,既非音频、也非MV、又非剧本。
每一首歌都像电影中的一幕情节,例如《勇悍·17》的歌词是故事的开场,男女主人公进场,对二人17岁“英年早婚早孕”的戏剧性场景进行特写。
然而MV只有一个长镜头,拍的是二人在街角的士多(粤语“小卖店”的意思,音译自STORE)打游戏、拥抱、定情,没了。光看MV的话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道这俩人是谁、在干嘛、发生了什么。
配合着歌词或许能明白画面中的男人是董折、女人是蒲铭心,以及上述的简单情节。听众和看客却无法理解二人为何会有此发展,别急,读了文案故事就知道MV和歌词在说什么了。
文案却不是小说,甚至也不是剧本。几乎没有场景描写、外貌描写,仅有极克制的表情和动作。超过5万字的文案几乎都是角色之间的对话、互动和心理。场景塑造、外貌刻画都交给了MV,看了就知道角色长什么样、故事发生的场所;叙事转换交给了歌词,听完就知道整个故事的起承转合。
这是一种很妙的体验,比起听歌,更像是在沉浸式的看电影;比起看电影,又像是在阅读有宣传片的有声书;比起看有声书,音乐的词曲编排又是整个项目的精髓所在。
想不到别的概念,我只能称之为“综合音乐形式”。整个The Album系列有三张专辑,30首歌,5万多字文案。歌曲时长加总起来恰好和一部电影一样,120分钟。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一边读文案一边看MV,文案可以看这篇整理:
如何評價麥浚龍概念專the album系列故事內容(董折與浦銘心)?- addendum5的回答 - 知乎
© 本文版权归作者 往生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