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重复、自我简化称不上伟大
这一张的水准在我这里和《惊叹号》不分伯仲,生涯低谷级别,远低于上一张《周杰伦的床边故事》。
上一张虽然也在几类自身经典风格中来回,但对比《床边故事》的黑童话色彩、《说走就走》用班卓琴乡村风味构建出的青春洋溢、《土耳其冰淇淋》积极把古典拉丁爵士和当代电子元素交融的斑斓绚丽、《Now You See Me》里中国风和EDM的融合,这张的同类曲风在制作水准上有着明显的差距。
尤其我们现在对音乐的审美已然被新音乐养刁了,得益于技术的进步、编曲混音思路的更新、音色的丰富,现在主流流行乐在低频和鼓点部分的律动感已经是另一番天地(尤其在Billie Eilish的低频轰炸之后)。但《最伟大的作品》里不少作品的编曲混音却让人感到是用logic敲出一些系统自带廉价midi后稍加修饰就成品了,尤其是鼓点部分——比如《最伟大的作品》这首歌,如果换一套鼓点音色,或许会更接近《夜的第七章》的水准(当然《夜的第七章》的器乐编排部分也要考究得多)。听完它们再回头听周杰伦05年的作品你都能感受到声音层次感和饱满度上与以往的差距。如果你听完这一张,再随手打开一张今年发行的主流女歌手唱片,更是能明显感受到他们在声音的层次、饱满度、动态等指标上简直就是两个时代的产物。
这也是我认为专辑最值得诟病的地方——且撇开词曲不谈,它的制作水准和时下有着明显的距离,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会觉得有廉价感。我不知道是否他的团队在制作这一张的时候有意想营造某种“复古”的氛围,给大家“回到青春”的回忆感,但对我来讲一时难以接受。
说到这里又让人格外怀念钟兴民,许多他操刀的编曲简直就可以称为艺术品,常常能创造许多令人惊喜回味的瞬间,这些东西在这张专辑里却是欠奉的。
词曲方面,流行歌手在我这里除了提供简单的“流畅入耳”之外,更要开拓与听众共鸣的空间。这张专辑里讨论的题材且不论与从前《梯田》《以父之名》《双刀》《爸,我回来了》等的社会观察面向相去甚远,就连情歌都少有能够让人印象深刻的金句。一般而言我不抗拒歌手分享自己的幸福生活,艺术作品从不在于分享多么惊世骇俗的内容,更多是在于能在平凡的生活里用更为敏感的内心觉察到有想象空间的观察角度,但我在专辑里没有听到这种惊喜。
我记得自己以前喜欢说时下的说唱歌手总是喜欢自吹自擂,远不如从前的周杰伦格局宽广,没有想到我对现在的周杰伦也会有这样的感受。
旋律方面,周杰伦自然是个会写旋律的人,但此次的表现也有些自我简化。创作不怕和弦套路,只要能够在和弦套路里创造动听却不流俗的瞬间,但这张整体的表现也不是那么理想,基本都是从前的弱化版。既然如此,继续听从前的不好么?
至于嗓子退化的方面我倒是不那么苛求,他也从不以精准入微的录音室表现见长,他坚持着几乎不修饰音准节奏的录音习惯,自然会很直观地呈现他的嗓音状态。
最后整张专辑里的所有歌曲几乎都能在过往作品中找到原型,显得这张的音乐整体都像是对自己的减配版致敬和模仿。导致这张专辑呈现出如此形态的结果我推测可能有几个层面——一是团队的相对封闭很难容纳进新的制作思路,二是周杰伦对自己的身份定位总要照顾一些从“青春”走来的乐迷,三是可能受大环境影响计划有一定程度被打乱,几种因素造成这些歌曲在一定的时间跨度里呈现出了一种新意欠奉的样貌。比起一张郑重宣告回归乐坛当音乐之王的专辑,这张更像是拼贴旧招数唤起歌迷曾经记忆的作品,轻轻松松怀旧,轻轻松松周游记,享受幸福人生,看世界风光,何需那么多使命感。更何况,这张中的歌曲依然不乏流行的可能,可以预见之后的某几首会在短视频平台上广为传唱,赢得数据上的胜利。
然而销售额似乎总是不与品质挂钩,这张的数字销售显然好于《周杰伦的床边故事》,甚至有几倍之差,是这几年他的受众变多了?还是这张的宣传更好了?出于何种原因我也不得其解。显然这张专辑不足以和从前的他相比,更不足以秒杀华语乐坛。
比起在平台上言必称“爷青回”、炫耀数字、出警差评的庞大信众,会在此计较音乐得失的已经是极少数。既然已经是少数,留下一隅讨论的空间并不至于冒犯部分人强行把这张的音乐成绩与自身强行绑定的所谓“青春”,更无需被强行统一意见。在这里,我们的乐坛没有死,更不会动辄被秒杀,哪怕意见不一也永远能够容纳各式的讨论与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