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怎么调整,都是黄金比例

有时,看到黄金年代的名家针对同一曲目不断重录,你或许也会怀疑是否太重复?费舍尔—迪斯考就是典型,舒伯特《冬之旅》录了那么多次,还有现场录音,《天鹅之歌》没那么多,但也至少有三次商业录音。然而,几乎每次听费舍尔—迪斯考的重录版本,我都感到他绝对是最能够证明重录之合理性、必然性的巨匠之一。
先前的演绎已经这么伟大,迪斯考却还能不断发掘、带出新的东西。这两日听他与布伦德尔合作的《天鹅之歌》,可谓温柔的震撼。第一首出来,歌者还是那位歌者,相对于我最熟悉的EMI录音室版,声音还是那么温暖,质感的丰厚有所减弱,但完全没有单薄的问题;连音线的轮廓变得苹缓,局部也较以往少了些针对曲词的突出。
然而,在大线条的经营(更多“唱”的思维)与线条流动中的微妙语韵(有些“说”的意味),二者的结合之中,迪斯考的炉火纯青,真是太惊人了。
有时并非在“分句”,那种小小的缓急,在句读的边缘,不像是分出小句子的“设计”,而更像是人在说话时,不自觉地强调。旋律的优美、人声对那种优美性的突出,都稍稍退后了,取而代之的,是说、唱融合的高光。但是,迪斯考永远是一位最最合乎中道的演绎者,他也不会刻意去突出“说”的味道。仅是在炉火纯青之中,二者的比例被调整。
可相对于EMI的商业录音,你又会感到,这两次演绎明明都是黄金比例啊?为何怎么调整都那么完美啊?
只能说,不这样的话,他就不是费舍尔—迪斯考,就像富特文格勒如果陷入重复,或比例失调,就不是富特文格勒一样。而且,迪斯考的嗓音天赋也是太好了。1982年的后期录音,还是一点不损失丰润的底色。有时为了突出暗淡的曲情,而稍稍强化一点舌根音,那个着色的品味,直接把目前一堆舌根音的妖怪碾成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