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兰妮 新专辑“封锁消极”- There is a lot more to memories and life itself than music the artwork.

评论肯定 - “Blackout”全面封锁负面消息!
负面新闻不断的Britney于2007年10月30号正式发行了暌违四年后的全新录音室专辑《Blackout(全面封锁)》,并宣称要凭这张专辑“全面封锁”所有关于她的负面消息!发行后,仅在短短的三天时间内,这张专辑就以优秀的销售成绩和无数的好评证明了这张专辑的名字并不只是一个突发奇想的命名,而是一场蓄势待发的征服。
失败的婚姻、在MTV颁奖典礼上令人尴尬的复出表演、失去孩子的抚养权、酗酒,服用药物......正当太多的负面新闻让公众普遍认为这位昔日的美国巨星已经一蹶不振的时候,Britney的新专辑《Blackout(全面封锁)》的发行一举打破了人们的预言,在短时间内获得美国唱片业界和主流媒体的一致肯定。声势及影响早已盖过了之前的负面新闻,取而代之成为美国公众关注的焦点。再一次展现了她驾驭演艺事业的能力。
根据《滚石》杂志的执行总编/资深乐评人Joe Levy的说法,“这是一张颇有艺术水准的专辑,布兰妮所要面对的问题之一是,公众在过去更多地把焦点都放在了她的私生活上,而并非她的音乐上。而这张专辑正是改变这一事实的利器。”
布兰妮的制作人之一Nate "Danja" Hills告诉媒体:“很多人都已经厌倦了听到关于她私生活的负面新闻,他们一定会臣服于她这次的音乐作品。这对她来说是一次重生,更是她音乐事业上崭新的一章”
美国白金莱尔娱乐公司总裁预测:“如果这张唱片没有卖到白金销量的话,我将感到非常的吃惊。”他还说,“她根本不需要做过多的宣传,因为她的复出本身就是一个大事件。人们对她过往的那段晦暗不明的时光感到好奇。”美联社评论表示:“Blackout(全面封锁)”是布兰妮至今最好的专辑,听这张专辑不仅仅是能量的释放,还是一次彻底的放松。”
另外,这些美国唱片业内资深人士们并不是惟一一个喜欢这张专辑的群体。光是截止到专辑发行当天的早上八点,美国各大媒体就已经就其发表了超过三百条的评论。这表明这位昔日的超级巨星很有可能重新主宰流行音乐王国。
美联社专稿认为:”Blackout是Britney至今最好的专辑,听这张专辑不仅仅是能量的释放,还是一次彻底的放松。”; “你可以在布兰妮的新专辑中找到很多热辣的音乐,随之舞动,你的烦恼也将烟消云散。” ,《人物》周刊也有同样的观点; “Britney可以放心了,她的新专辑Blackout的表现要比她以前在米老鼠俱乐部的校友Justin Timberlake和Christina Aguilera要好得多。” ,《时代周刊》英国版则拿出Justin和Christina与其比较;《洛杉矶星谷》更是待Britney向美国流行市场上当红的女明星们呛声:“在如今的唱片工业里,你可以随手抓出一大把的Fergie,一大把的Rihanna,还有一大把的Gwen,但是你却只能找到一个布兰妮,这就足够了。”;英国每日星闻网站(DailyStar.co.uk)对她的回归也表示了乐观的态度:“作为一名歌手,她已经百分之百回归到她的事业上了!”;英国卫报的评论无疑将这场对这张专辑的推崇推倒了高潮:“斯皮尔斯的第五张专辑将成为流行音乐史上最具突破性的专辑”,并予以五颗星的高分。
《Blackout》发行前后,媒体和公众天壤之别的反应,很大程度上说明了这张专辑的水准。这样的反差,着实让人吃惊。就好像一夜之间,如专辑标题所示,全面封锁负面消息,凭音乐说话。
销售肯定 – “Blackout”距创纪录只差一步
其实在这张专辑正式发行之前,Jive唱片公司就已经发行了她的首支单曲Gimme More,这支单曲不仅在告示牌排行榜上取得不俗的成绩,而且在主流电台的点播率也一路飙升,更成为了美国各大夜店舞池的新宠。即使是经历了MTV颁奖典礼上拙劣表演的尴尬,也没能挫伤这首歌的势气,英国人仍旧很给面子地让Gimme More成为Britney第六张UK榜冠军单曲,她的上一张英国冠军单曲就是那首惊世骇俗的Toxic。
很快,网络上就 出现了这张新专辑的泄漏版曲目的下载,并迅速流传开来。这张专辑在十月三十一日正式发行后,更是好评如潮,势如破竹,一举登上iTunes专辑下载榜的冠军的宝座。在美国本土,Blackout在第一天在就破天荒地狂卖12万张,这个数字比2006年全美的大碟销售冠军、美国American Idol 05冠军Carrie Underwood在同月22号发行的新专辑发行至Blackout发行当天的销量的还多两倍!对此,Billboard在当时曾预计Blackout将在其发行后一周稳坐第一,创下连续五张专辑全部成为首周冠军大碟的纪录马上就要成为现实。截止至11月6日星期三Billboard的正式公榜之前,Blackout的销量一直都处于全美最高的位置。但是,就在当晚公榜前不久,老将Eagles发行的最新专辑Long Road Out of Eden以差距不大的销量超过了Blackout成为了Billboard Top200榜和Billboad Country榜的双料冠军,Blackout则以当时290,000张的销量位居亚军,虽败犹荣。同时,在Billboard下载榜上,Britney有八首歌同时上榜。它们是括Gimme More(第8位)、Piece of Me(第21位)、Radar(52)、Break the Ice(75)、Ooh Ooh Baby(109)、Toy Soldier(116)、Get Naked(120)、Freakshow(124),甚至连Toxic(167)都还在榜单上徘徊。
此外,英国人仍旧很给面子地让Gimme More成为Britney第六张UK榜冠军单曲。
坚持舞曲(乐评部分)- “Blackout”封锁消极!
从这张专辑的开篇Gimme More的第一句"It's Britney, bitch!",Britney Spears暌违四年后发行的第一张录音室专辑就大声且清楚地宣布了这位流行乐坛超级巨星的全面回归。
许多人都怀疑,在经历了麻烦不断的私生活和在MTV电视台VMAs上不堪入目的表演之后,布兰妮是否还能够成功复出。但是,现在所有的这些疑虑都可以烟消云散了。因为《Blackout》是一张相当成功,而且一如往常,让人惊艳的流行专辑。它不但展示布兰妮全新的一面,也让人们听到了流行音乐本身一直未被发掘的可能性。
"Blackout"中的音乐在极富层次感的电音节拍和强劲的舞曲节奏间转换游弋,使其成为一张完全积极乐观的舞曲专辑。但它并非像人们可能预期的那样是一张循规蹈矩的流行专辑,相反,布兰妮这次凭借新颖且具有实验性的声音元素打破常规,在乐性的发挥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Britney在歌曲”Piece of Me”中进行了最深刻的自我剖析和自白,她承认了她在媒体和公众视野中所处的状态,她唱道” I'm Mrs.' Lifestyles of the Rich and Famous'/I'm Mrs. Oh my God that Britney's shameless,”但其间穿插着"You want a piece of me?",又说明了她对自身经历的无怨无悔,她的声音经过了声音编码器的失真处理(这一声音效果同样贯穿于这张专辑的另一首歌”Radar”),再加上多层次电音节奏重击的分层处理,创造了一种强劲、喧闹氛围,是一种几近于机械发声的效果。这是对Britney坚决态度的表现,更是Britney对反感她的人做出的挑衅。
紧接着”Piece Of Me”敲击人们耳膜的是”Radar”,这是又一首具有实验性的电音歌曲,它使Britney必须在更高的音域里演绎自己的嗓音,这样的效果很嗞耳,若控制不好就会令人心情烦躁,弄巧成拙。但是,好在这首歌的副歌部分无论在旋律、节奏,还是在音效处理上都十分出色,即有独特的舞曲节拍,同时也有琅琅上口的讨喜元素。这将使它萦绕在你的脑海里,直到这首歌结束,都久久不能散去。
之后,Britney在Timbaland的徒弟Nate "Danjahandz" Hills的制作护航下稍微回归到了她转型早期的演绎风格。在俱乐部乐风的”Break the Ice”和”Get Naked(I Got a Plan)”中,Britney重新操起她标志性的气音。而过分性感的歌词将使这两首歌成为像”I’m a Slave 4U”那样的大热门。据传,”Break the Ice”已被选为这张专辑在”Gimme More”之后发行的最新单曲。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Break the Ice”的表现和市场反应相信要比”Gimme More”好得多。因为它具有使众多电台和俱乐部为之折服的刚柔并济的曲调。
“Haven on earth”大概是这张专辑里节奏最弱的一首歌了,随着Britney娓娓道来对挚爱的依赖,歌曲以复古节奏拉开序幕,但最后却在她唱道"I'm in love with you and everything that you are...when you're next to me it's just like heaven on earth"时以悲喜暧昧杂陈的情绪减弱收尾。老实说,在这张以电音舞曲为整体风格的专辑下,我们很难定义这首歌的流派。因为,对于舞曲来说,它的节奏太慢了,而对于情歌来说,它又太快了。但是,作为不破坏专辑整体风格,但又能充分表现情歌式的意境的中间作品来说,这首歌的表现的确可圈可点。
实际上,真正让Britney的死衷歌迷们感到失望的是,传统意义上的慢板情歌在这张专辑里并没有出现。《Blackout》的最后一轨是由曾和Britney合作过”Boys”的Pharelle Williams制作的”Why Should I be Sad”。这是在这张专辑里形式、风格最接近情歌的一首作品。尽管如此,它的蓝调节奏还是将它区别于那些充斥着陈词滥调的慢板情歌,使之成为这张专辑里最令人瞩目的歌曲。同时,它也是这张专辑里最为私密、最为个人化的作品。在这首歌里,Britney的声音表现得更为自然和原本。她唱到关于她和Kevin Faderline失败的婚姻,宣告了振作的决心,以及作了更为坚决的表态”I’m tired of singing sad songs”。与以往的以快歌保留兴奋,或以慢歌延续情感的结束方式不同,这次,Britney的结尾却留给人们一种中间的、更为积极更为理性的思考空间。这无疑增加了这张专辑本身意义的深度和广度。
另外,收录在《Blackout》澳洲限量版里的Gimme Even More是Britney与已故饶舌巨擎2Pac穿越时空合作的混音上品,《Everybody》则是与此曲80年代原唱Annie Lennox两代舞曲烈女的交锋表态。
一个女人要在个人生活里面对如此多让人不可思议的问题,这本身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也许,对于Britney这次的发片复出来说“Blackout全面封锁”是再合适不过的专辑命名。正如Britney的发言人所说,这是一张关于“封锁消极”、拥抱生活的专辑。
成功因素
Britney在摇滚和嘻哈在美国乐坛大行其道的时候选择去做一张彻底的舞曲专辑,这本身就存在着很大的风险,本身就很不容易。尤其是对于一个像Britney这样靠市场生存的流行明星来说更是如此。但是,Britney仍旧坚持了自己的想法,可见她对于舞曲的偏执,而不是为了买专辑而在In The Zone里的简单玩票。这说明了她并非迎合市场,受市场摆布的洋娃娃。不过,这也恰好体现了Britney与生俱来驾驭娱乐事业的知觉,因为,随波逐流,通常只有两种下场:要么,流出个性,浪高声远;要么,流为平庸,沦为暗流。Madonna曾经对媒体坦诚她正是在Britney这样先知先觉的启发下在Britney发行了In The Zone之后发行了同样是舞曲风格的”Confession on the Dancefloor”。所以,就干脆让不同这件事来得更彻底吧!
除了风格方向把握得好之外,这张专辑制作的精明之处还在于,请来了非电音舞曲风格的制作人来一起保驾护航。Pharrel Williams的节奏R&B与舞曲恰到好处的化学反应就诞生了直抒悲伤却又感怀希望的”Why Should I Be Sad”。此外,还结合了The Neptunes、Danja、Bloodshy and Avant(Toxic)、Kara Elizabeth DioGuardi、J. R. Rotem、Sean Garrett等大将齐力操刀制作。如此超级阵容,难怪有网友在网上留言说,Britney这次的成功是占了优秀制作人的便宜。
能够严肃清楚对待工作,是Britney能够在麻烦缠身的复杂状态下至今还能在乐坛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原因之一。有人说Britney是天生的表演者。我觉得有理,因为纵观她所有的现场表演,你会发现她很少将个人的情绪带上舞台(当然,排除她在墨西哥表演使得突然退场及近期在VMA’s的失常表演,但孰能无过?),即便是在之前与前男友Justin Timberlake分手的那段晦暗不明的时光,她仍然带着有着与前男友合作作品的专辑”Britney”继续巡演。同时,你也会发现,她的每一次表演都是精心策划,除了与Madonna的惊世骇俗的同性之吻,她甚至还把蟒蛇和床弟之事都带上了舞台。除了表演,在专辑上Britney也是如此,她从来没有对自己的事业马虎过。在以清纯形象发行了两张热门专辑红遍全球之后,她选择了沉淀2年,以思考未来的方向。而转型正是她的远见,因为没人能接受一个女人到老了还在装可爱,但却没人能否定每一个年龄层的女性都有其独特的性感。这次“Blackout”的发行,正值britney个人生活及精神状态低潮,Britney本人几乎没有参与宣传,甚至连后来"Break the Ice"的MV都用动画代替真人。虽然这样的做法并不利于商业运行,更被媒体痛批“力不从心”。但是,难到调整状态后的厚积薄发不比VMA's上的唐突来得有意义?
不可忽视的方面还有,Britney有着强大而死衷的歌迷群体。有人问我,为什么喜欢的音乐随着时光的挪移而不断地改变轨迹,但唯独对Britney的支持却始终如一。我说,那无所谓音乐作品,而是因为人本身。对音乐的选择是理性的,有深度广度,要好听,同时又要契合你的,你才会接受;而对人的喜爱,则是感性的,是一种常常临于理性思维之上的大脑活动,它们常常构筑了我们对于人生的美好的记忆。对于我来说,Britney的音乐陪我走过了一段单纯而难忘的时光,被映进了我的回忆底片。而之后的混乱就好像是成长的烦恼,逃也逃不掉。从简单纯美到复杂混乱,就好像一起经历这场成长的美好和尴尬,唏嘘之余也有共鸣。这大概就是80末的布迷们的共有之的感受。而现在,虽然乐坛新人辈出,不断地注入新的活力,但整个音乐界看起来却相当地浮躁。音乐人如此,歌迷也如此,所谓死衷也被标上了保质期。老实说,不知道更新一代的听者还能不能接受Britney和她现在的曲风。但对于以前很大一部分的歌迷来说,作品显得似乎并不是那么重要了,因为,有些东西、有些人,一旦喜欢上了,就不会改变。There is a lot more to memories and life itself than music the artwork.
负面新闻不断的Britney于2007年10月30号正式发行了暌违四年后的全新录音室专辑《Blackout(全面封锁)》,并宣称要凭这张专辑“全面封锁”所有关于她的负面消息!发行后,仅在短短的三天时间内,这张专辑就以优秀的销售成绩和无数的好评证明了这张专辑的名字并不只是一个突发奇想的命名,而是一场蓄势待发的征服。
失败的婚姻、在MTV颁奖典礼上令人尴尬的复出表演、失去孩子的抚养权、酗酒,服用药物......正当太多的负面新闻让公众普遍认为这位昔日的美国巨星已经一蹶不振的时候,Britney的新专辑《Blackout(全面封锁)》的发行一举打破了人们的预言,在短时间内获得美国唱片业界和主流媒体的一致肯定。声势及影响早已盖过了之前的负面新闻,取而代之成为美国公众关注的焦点。再一次展现了她驾驭演艺事业的能力。
根据《滚石》杂志的执行总编/资深乐评人Joe Levy的说法,“这是一张颇有艺术水准的专辑,布兰妮所要面对的问题之一是,公众在过去更多地把焦点都放在了她的私生活上,而并非她的音乐上。而这张专辑正是改变这一事实的利器。”
布兰妮的制作人之一Nate "Danja" Hills告诉媒体:“很多人都已经厌倦了听到关于她私生活的负面新闻,他们一定会臣服于她这次的音乐作品。这对她来说是一次重生,更是她音乐事业上崭新的一章”
美国白金莱尔娱乐公司总裁预测:“如果这张唱片没有卖到白金销量的话,我将感到非常的吃惊。”他还说,“她根本不需要做过多的宣传,因为她的复出本身就是一个大事件。人们对她过往的那段晦暗不明的时光感到好奇。”美联社评论表示:“Blackout(全面封锁)”是布兰妮至今最好的专辑,听这张专辑不仅仅是能量的释放,还是一次彻底的放松。”
另外,这些美国唱片业内资深人士们并不是惟一一个喜欢这张专辑的群体。光是截止到专辑发行当天的早上八点,美国各大媒体就已经就其发表了超过三百条的评论。这表明这位昔日的超级巨星很有可能重新主宰流行音乐王国。
美联社专稿认为:”Blackout是Britney至今最好的专辑,听这张专辑不仅仅是能量的释放,还是一次彻底的放松。”; “你可以在布兰妮的新专辑中找到很多热辣的音乐,随之舞动,你的烦恼也将烟消云散。” ,《人物》周刊也有同样的观点; “Britney可以放心了,她的新专辑Blackout的表现要比她以前在米老鼠俱乐部的校友Justin Timberlake和Christina Aguilera要好得多。” ,《时代周刊》英国版则拿出Justin和Christina与其比较;《洛杉矶星谷》更是待Britney向美国流行市场上当红的女明星们呛声:“在如今的唱片工业里,你可以随手抓出一大把的Fergie,一大把的Rihanna,还有一大把的Gwen,但是你却只能找到一个布兰妮,这就足够了。”;英国每日星闻网站(DailyStar.co.uk)对她的回归也表示了乐观的态度:“作为一名歌手,她已经百分之百回归到她的事业上了!”;英国卫报的评论无疑将这场对这张专辑的推崇推倒了高潮:“斯皮尔斯的第五张专辑将成为流行音乐史上最具突破性的专辑”,并予以五颗星的高分。
《Blackout》发行前后,媒体和公众天壤之别的反应,很大程度上说明了这张专辑的水准。这样的反差,着实让人吃惊。就好像一夜之间,如专辑标题所示,全面封锁负面消息,凭音乐说话。
销售肯定 – “Blackout”距创纪录只差一步
其实在这张专辑正式发行之前,Jive唱片公司就已经发行了她的首支单曲Gimme More,这支单曲不仅在告示牌排行榜上取得不俗的成绩,而且在主流电台的点播率也一路飙升,更成为了美国各大夜店舞池的新宠。即使是经历了MTV颁奖典礼上拙劣表演的尴尬,也没能挫伤这首歌的势气,英国人仍旧很给面子地让Gimme More成为Britney第六张UK榜冠军单曲,她的上一张英国冠军单曲就是那首惊世骇俗的Toxic。
很快,网络上就 出现了这张新专辑的泄漏版曲目的下载,并迅速流传开来。这张专辑在十月三十一日正式发行后,更是好评如潮,势如破竹,一举登上iTunes专辑下载榜的冠军的宝座。在美国本土,Blackout在第一天在就破天荒地狂卖12万张,这个数字比2006年全美的大碟销售冠军、美国American Idol 05冠军Carrie Underwood在同月22号发行的新专辑发行至Blackout发行当天的销量的还多两倍!对此,Billboard在当时曾预计Blackout将在其发行后一周稳坐第一,创下连续五张专辑全部成为首周冠军大碟的纪录马上就要成为现实。截止至11月6日星期三Billboard的正式公榜之前,Blackout的销量一直都处于全美最高的位置。但是,就在当晚公榜前不久,老将Eagles发行的最新专辑Long Road Out of Eden以差距不大的销量超过了Blackout成为了Billboard Top200榜和Billboad Country榜的双料冠军,Blackout则以当时290,000张的销量位居亚军,虽败犹荣。同时,在Billboard下载榜上,Britney有八首歌同时上榜。它们是括Gimme More(第8位)、Piece of Me(第21位)、Radar(52)、Break the Ice(75)、Ooh Ooh Baby(109)、Toy Soldier(116)、Get Naked(120)、Freakshow(124),甚至连Toxic(167)都还在榜单上徘徊。
此外,英国人仍旧很给面子地让Gimme More成为Britney第六张UK榜冠军单曲。
坚持舞曲(乐评部分)- “Blackout”封锁消极!
从这张专辑的开篇Gimme More的第一句"It's Britney, bitch!",Britney Spears暌违四年后发行的第一张录音室专辑就大声且清楚地宣布了这位流行乐坛超级巨星的全面回归。
许多人都怀疑,在经历了麻烦不断的私生活和在MTV电视台VMAs上不堪入目的表演之后,布兰妮是否还能够成功复出。但是,现在所有的这些疑虑都可以烟消云散了。因为《Blackout》是一张相当成功,而且一如往常,让人惊艳的流行专辑。它不但展示布兰妮全新的一面,也让人们听到了流行音乐本身一直未被发掘的可能性。
"Blackout"中的音乐在极富层次感的电音节拍和强劲的舞曲节奏间转换游弋,使其成为一张完全积极乐观的舞曲专辑。但它并非像人们可能预期的那样是一张循规蹈矩的流行专辑,相反,布兰妮这次凭借新颖且具有实验性的声音元素打破常规,在乐性的发挥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Britney在歌曲”Piece of Me”中进行了最深刻的自我剖析和自白,她承认了她在媒体和公众视野中所处的状态,她唱道” I'm Mrs.' Lifestyles of the Rich and Famous'/I'm Mrs. Oh my God that Britney's shameless,”但其间穿插着"You want a piece of me?",又说明了她对自身经历的无怨无悔,她的声音经过了声音编码器的失真处理(这一声音效果同样贯穿于这张专辑的另一首歌”Radar”),再加上多层次电音节奏重击的分层处理,创造了一种强劲、喧闹氛围,是一种几近于机械发声的效果。这是对Britney坚决态度的表现,更是Britney对反感她的人做出的挑衅。
紧接着”Piece Of Me”敲击人们耳膜的是”Radar”,这是又一首具有实验性的电音歌曲,它使Britney必须在更高的音域里演绎自己的嗓音,这样的效果很嗞耳,若控制不好就会令人心情烦躁,弄巧成拙。但是,好在这首歌的副歌部分无论在旋律、节奏,还是在音效处理上都十分出色,即有独特的舞曲节拍,同时也有琅琅上口的讨喜元素。这将使它萦绕在你的脑海里,直到这首歌结束,都久久不能散去。
之后,Britney在Timbaland的徒弟Nate "Danjahandz" Hills的制作护航下稍微回归到了她转型早期的演绎风格。在俱乐部乐风的”Break the Ice”和”Get Naked(I Got a Plan)”中,Britney重新操起她标志性的气音。而过分性感的歌词将使这两首歌成为像”I’m a Slave 4U”那样的大热门。据传,”Break the Ice”已被选为这张专辑在”Gimme More”之后发行的最新单曲。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Break the Ice”的表现和市场反应相信要比”Gimme More”好得多。因为它具有使众多电台和俱乐部为之折服的刚柔并济的曲调。
“Haven on earth”大概是这张专辑里节奏最弱的一首歌了,随着Britney娓娓道来对挚爱的依赖,歌曲以复古节奏拉开序幕,但最后却在她唱道"I'm in love with you and everything that you are...when you're next to me it's just like heaven on earth"时以悲喜暧昧杂陈的情绪减弱收尾。老实说,在这张以电音舞曲为整体风格的专辑下,我们很难定义这首歌的流派。因为,对于舞曲来说,它的节奏太慢了,而对于情歌来说,它又太快了。但是,作为不破坏专辑整体风格,但又能充分表现情歌式的意境的中间作品来说,这首歌的表现的确可圈可点。
实际上,真正让Britney的死衷歌迷们感到失望的是,传统意义上的慢板情歌在这张专辑里并没有出现。《Blackout》的最后一轨是由曾和Britney合作过”Boys”的Pharelle Williams制作的”Why Should I be Sad”。这是在这张专辑里形式、风格最接近情歌的一首作品。尽管如此,它的蓝调节奏还是将它区别于那些充斥着陈词滥调的慢板情歌,使之成为这张专辑里最令人瞩目的歌曲。同时,它也是这张专辑里最为私密、最为个人化的作品。在这首歌里,Britney的声音表现得更为自然和原本。她唱到关于她和Kevin Faderline失败的婚姻,宣告了振作的决心,以及作了更为坚决的表态”I’m tired of singing sad songs”。与以往的以快歌保留兴奋,或以慢歌延续情感的结束方式不同,这次,Britney的结尾却留给人们一种中间的、更为积极更为理性的思考空间。这无疑增加了这张专辑本身意义的深度和广度。
另外,收录在《Blackout》澳洲限量版里的Gimme Even More是Britney与已故饶舌巨擎2Pac穿越时空合作的混音上品,《Everybody》则是与此曲80年代原唱Annie Lennox两代舞曲烈女的交锋表态。
一个女人要在个人生活里面对如此多让人不可思议的问题,这本身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也许,对于Britney这次的发片复出来说“Blackout全面封锁”是再合适不过的专辑命名。正如Britney的发言人所说,这是一张关于“封锁消极”、拥抱生活的专辑。
成功因素
Britney在摇滚和嘻哈在美国乐坛大行其道的时候选择去做一张彻底的舞曲专辑,这本身就存在着很大的风险,本身就很不容易。尤其是对于一个像Britney这样靠市场生存的流行明星来说更是如此。但是,Britney仍旧坚持了自己的想法,可见她对于舞曲的偏执,而不是为了买专辑而在In The Zone里的简单玩票。这说明了她并非迎合市场,受市场摆布的洋娃娃。不过,这也恰好体现了Britney与生俱来驾驭娱乐事业的知觉,因为,随波逐流,通常只有两种下场:要么,流出个性,浪高声远;要么,流为平庸,沦为暗流。Madonna曾经对媒体坦诚她正是在Britney这样先知先觉的启发下在Britney发行了In The Zone之后发行了同样是舞曲风格的”Confession on the Dancefloor”。所以,就干脆让不同这件事来得更彻底吧!
除了风格方向把握得好之外,这张专辑制作的精明之处还在于,请来了非电音舞曲风格的制作人来一起保驾护航。Pharrel Williams的节奏R&B与舞曲恰到好处的化学反应就诞生了直抒悲伤却又感怀希望的”Why Should I Be Sad”。此外,还结合了The Neptunes、Danja、Bloodshy and Avant(Toxic)、Kara Elizabeth DioGuardi、J. R. Rotem、Sean Garrett等大将齐力操刀制作。如此超级阵容,难怪有网友在网上留言说,Britney这次的成功是占了优秀制作人的便宜。
能够严肃清楚对待工作,是Britney能够在麻烦缠身的复杂状态下至今还能在乐坛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原因之一。有人说Britney是天生的表演者。我觉得有理,因为纵观她所有的现场表演,你会发现她很少将个人的情绪带上舞台(当然,排除她在墨西哥表演使得突然退场及近期在VMA’s的失常表演,但孰能无过?),即便是在之前与前男友Justin Timberlake分手的那段晦暗不明的时光,她仍然带着有着与前男友合作作品的专辑”Britney”继续巡演。同时,你也会发现,她的每一次表演都是精心策划,除了与Madonna的惊世骇俗的同性之吻,她甚至还把蟒蛇和床弟之事都带上了舞台。除了表演,在专辑上Britney也是如此,她从来没有对自己的事业马虎过。在以清纯形象发行了两张热门专辑红遍全球之后,她选择了沉淀2年,以思考未来的方向。而转型正是她的远见,因为没人能接受一个女人到老了还在装可爱,但却没人能否定每一个年龄层的女性都有其独特的性感。这次“Blackout”的发行,正值britney个人生活及精神状态低潮,Britney本人几乎没有参与宣传,甚至连后来"Break the Ice"的MV都用动画代替真人。虽然这样的做法并不利于商业运行,更被媒体痛批“力不从心”。但是,难到调整状态后的厚积薄发不比VMA's上的唐突来得有意义?
不可忽视的方面还有,Britney有着强大而死衷的歌迷群体。有人问我,为什么喜欢的音乐随着时光的挪移而不断地改变轨迹,但唯独对Britney的支持却始终如一。我说,那无所谓音乐作品,而是因为人本身。对音乐的选择是理性的,有深度广度,要好听,同时又要契合你的,你才会接受;而对人的喜爱,则是感性的,是一种常常临于理性思维之上的大脑活动,它们常常构筑了我们对于人生的美好的记忆。对于我来说,Britney的音乐陪我走过了一段单纯而难忘的时光,被映进了我的回忆底片。而之后的混乱就好像是成长的烦恼,逃也逃不掉。从简单纯美到复杂混乱,就好像一起经历这场成长的美好和尴尬,唏嘘之余也有共鸣。这大概就是80末的布迷们的共有之的感受。而现在,虽然乐坛新人辈出,不断地注入新的活力,但整个音乐界看起来却相当地浮躁。音乐人如此,歌迷也如此,所谓死衷也被标上了保质期。老实说,不知道更新一代的听者还能不能接受Britney和她现在的曲风。但对于以前很大一部分的歌迷来说,作品显得似乎并不是那么重要了,因为,有些东西、有些人,一旦喜欢上了,就不会改变。There is a lot more to memories and life itself than music the art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