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流动来概括这张专辑再精准不过
初听之后的第一感受是专辑文案里提到的早期木质气息的回归,但是在这种眷恋里又加入了六年的沉淀。
11年前她需要“谁能带我离开那生活的艰难”,但是11年后《随风所欲》里已经夺回了主动权,“我在这里,我在四处可去。心在这里,心在随时投递”。这种延续到了《小失误》里就体现在“何不为小小的失误大肆地庆祝,为失败我们开香槟欢呼,失忆地共舞,绝不一个人躲在房间哭”,从第一首到第二首极富感染力又逐渐上扬的情绪对被动的观众们来说是一次充分的调动,在经过暖身的开篇之后期待已经载满继续往下探索时,故事却打破第四面墙流动到了我们这里,也就是全专感染力最强的同名歌曲《被动的观众》。
在思考我们需要做什么的时候,Penny的答案是我们什么都不用做,我们即是病态人际关系中的观众,因为接踵而来的是《闹剧》和《背信者》两首延续这个话题的对负面情绪的挖掘,《闹剧》我理解成了19年佛跳墙《BJ肆》里《可有可无》的前篇,窥见的是在关系无可挽回之后走到陌路之前作为主演和观众双重身份的恋人在两种角色之间的游走最终转移的过程,如果对于一段关系我们自己已经“可有可无”,在变成陌生人以前我们再客串一次这场荒诞闹剧,怀着避免冲突的心思忽略了招来戏剧冲突的台词,揣着舒适第一的自私忍住了导致关系失衡的冲动,终于让这出戏变得乏味不堪最终留下破败的片场,反扑的只有陈旧诡谲的阴风。
而《背信者》我想看作上一张挖掘自我黑暗面的《我的快乐大于我的悲哀》的姊妹篇,在看到一个这样的标题时谁也想不到唱的其实是“人本善我本期待”的内心之恶,《背信者》在这样的黑暗中更进一步,“我坏故我在”里可以隐约瞥见一种双关,负荷内心之恶挣扎的同时,这些恶已经破坏式增殖攻击每个角落开始唆使“坏人”进行自我伤害。
好在这样残酷的挖掘没有继续深入,这些仅仅被当作深夜感性作祟下游荡的一些鬼影,"我能够做的,就只有从头检讨一遍,把那些已知的未知的杂念都丢到更深的海里面"——《三四点了还没睡》一开头就给经历噩梦的观众一些安抚,毕竟被按头进行了一番自我挖掘之后总归需要自我开解,这也是朝着熬夜冠军冲击路上的必修课,这首追随06年《iPenny》的开场曲《挂在半梦半醒之间》,是可爱的深夜都会人的独处时间,但是视角已经从观察世界变成了观察自己,体谅自己,解放自己,大概这也是熬夜冠军们长大的方式。在正着反着红着白着一番自我剖析结束之后,放过自己的都会人终于愿意抛下这些琐碎的想法感谢天感谢地最后感谢自己,对自己说一声:《多亏你啊》。
但是人并不总是和自己相处的,如果观众看到的是一出永远只有一个角色的内心大观想必一定会中途离场,这就需要主角的关系从一个点变成一张网,但是这张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看法多少有点消极,《怕冷》、《密室逃脱》、《后果自负》三首我在短评看到了一个精准的概括,那就是“相爱后动物感伤”,也算是Penny作品中的保留戏份,《怕冷》中的“多希望你也在现场,拆穿我别来都无恙”让我想到了佛跳墙《我对自己开了一枪》中的“再多的配合又怎样,若你不在现场”,又是一次跨越了十多年的呼应。
作为收尾的两首,《我向往》是我最爱的木质调,听的时候总是能够想到13年的《纯属意外》同名单曲,“窝在你的屋檐下的那个女孩,只对你慷慨,只对你依赖,只让你填满我的空白”,“我向往的日子里有日出,我向往的凌乱有你照顾,醒来不再配合忙碌,计较着每一步走的路会有多满足”。我想无论经过多久不管时光追不追赶我都会需要这种温暖。而《有何不可》我回想到了2002年展望未来的《我祈祷》,“我祈祷每一天的每一秒都不会害怕会失去自己,未来有迹可循”,《有何不可》则在20年后提供了解答:“不就是抵不过的纷纷扰扰跨不过的坎坷,留不住的分分合合拦不住的不舍,有何不可?等丧尽风雨之后一路都透彻”。
Penny在专辑发行前提到过这一张的主题是流动,听过之后其实会感受到这是一个相当精准的概括,唱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流动,歌曲本身是Penny职业生涯灵气与沉淀的流动,专辑本身成功做到的则是Penny的想法在作品与观众之间的流动,我已经不想说这一张有多好有多满意,如果我只剩下一句话可以总结这张专辑,我想那应该是“不愧是你,戴佩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