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农业金属时代的短歌轮回 - 来自中国江苏省徐州市午马金牛座的“小峰峰”(陈峰)创作的“流行碾核”-《学猫叫》. 这首歌曲前三十秒还算“佳音”的,如果是前三秒,都以为这会是首“金曲”。这首歌曲,仅是中国“通俗流行音乐”遗留下的,整体病灶的,恶性爆发。(初评于2021年11月29日).

本篇参考相似音乐:
我可以写句实话,作为一位对音乐艺术仅为一知半见的俗人,这首终究沦为众矢之的的《学猫叫》,有时候听,不知哪里突然感觉特别像“周杰伦”第四张专辑 《叶惠美》的第三首主打歌 - 《晴天》。当然,我知道没有一点“相像”之处,但这两首歌曲在节奏开篇出都带有密集“甜份”的清亮人声,真有种“天真无邪”带着一丝“童歌”倾向的听感,只不过《晴天》最终的走向是一种感物伤怀的留恋,对于情窦初开时,未曾雨过天晴的纯爱;而《学猫叫》则是完全沉浸于男欢女爱的嬉笑缠绵,在打情骂俏的互表情意间,欢度日月。周杰伦的《晴天》若是万里无云的晴空下一抹挥之不去的黯淡,那么《学猫叫》还真就是完全在清风微拂的艳阳下,耳不离腮的一对热恋青年。也只有如此想象式的对比,我才能方觉,“原来这首歌还真的有一点优势存在”。那就是甜,纯粹不加掩饰的甜。但这种味道的歌曲,很多流行乐已经有了,比如周杰伦的《麦芽糖》《园游会》《浪漫手机》等。但为何我不拿这几首貌似更为相近的作品进行对比呢?
因为我个人总觉得《晴天》和《学猫叫》的确不知哪里,有种“儿歌”的感觉。但本质上,这两首歌曲,涉及“童年”的段落,不多,甚至压根没有。只是唱法,有此体现。
嗯,我也不想为了批判而批判什么,任何红极一时,亦或毁誉参半的时代,都会过去的,这都已经快要2023,还拿2018年的《学猫叫》唏嘘“华语乐坛无可救药”,这也真的过时了。不过去年(2021)十一月底初时评论这首歌曲时,我正在补看一档综艺选秀类节目 - 《明日创作计划》,于是就此,也说了一下,什么内容,以下正文就有,此处不再重述。而有关此档栏目的相关评论,我也在近日,基本补充完毕。
那么此篇,就先写到这里了。事实上这首我定义为“短歌”类型的网红音乐,偶尔在骄阳似火的夏日吃上口西瓜听,还挺提神。但这首歌,耐久性真的远逊,听多了真心会吐。因为“小潘潘”的人声,有一丝“尖利”,隐约存在。还挺“揦”耳。
2021年11月29日
在开始评论这张名为《学猫叫》的流行单曲前,笔者先写个题外话。
最近我不是在补看一档新生代音乐人选秀节目 - 《明日创作计划》吗?在这档栏目中,首期粗选的方式就是以一首歌曲“Highlight”(高光时刻,那些专业的艺术家们都这么称呼。我倒是认为,直译为“突出段落”,更加契合。)作为一位“音乐参考生”能否先让那些好为人师,自己音乐都没琢磨透的“导师们”有所兴趣的先期考核,根据一位歌者30秒以内作品的“佳韵”落点去抉择原创歌者的“生死”,并在华而不实的画外音强调:“没错,现在听歌是靠刷的,因为原本留给听歌的时间早就被影视、游戏、综艺作品所挤占,人们想要单纯的安安静静欣赏音乐,不存在的。所以‘Highlight’(突出段落)不够抓人,是很难脱颖而出的。” 这文案写的,难道要怪电影、电竞、还有你们是什么,不也同样是“综艺作品”只是以“音乐未来”为旗号的“选秀”节目吗?那要这么评判,是其他艺术形式,与闲暇爱好“挤占”甚至“剥夺”了赏乐的“时间”,那《明日创作计划》的海选时间都那么长,导师评语、所谓“学长”的建议,还有与那些台下听众有必要的“互动”,是不是同样分流了爱乐人“听歌的时间”?那还办什么“万里挑一”的“海选”啊?直接让那些年轻人尽快发专辑它不香吗?省的看你们那些自以为是的节目“侵扰”我赏乐的空闲啊?仔细想想,确实如此。未羊狮子座的“邓紫棋”还自认“见解独到”:“现在这个世界已经变成这样‘刷刷刷’,你只有三秒的时间,你三秒勾不住人家就把你划走。” 不得不承认,有一定道理,但事实真是如此吗?我想肯定不是,至少绝对不会成为真正赏乐人,爱乐人的一种“习惯”。再者说,“三秒钟”连前奏都没有铺开呢!一些音乐三秒钟根本都没有声音!(碾核除外)请问这个国度的听歌人,就真着急那么“三秒”了吗?这也太心急火燎了吧?我看个一丝不挂的“启蒙”教育片,起码还得看清楚女主角身材是否婀娜多姿,面相有没有达到“倾城一笑百媚生”的引魄勾魂吧?三秒是绝对看不出来的!怎么听音乐就连“三秒”都等不及了?是赶着转世投胎吗?再者说,一般而言,“刷刷刷”的情况,基本不是在“听歌赏乐”,那就只是在看视频罢了,与“音乐”其实关系不大。反正我,是不会如此粗浅的“刷歌”的,我即使刷,也必然是我热爱的音乐,也肯定不会在“抖音”上刷。我不知众生过客是何习性,反正我,是不会在“抖音”之类的短视频平台“刷歌”的。写句不太好看的,“正经人谁上‘抖音’听歌啊?你会吗?自然不会!下贱!” 我的措辞是不是又有些激进了?但这也是实情,这就好像真正的影迷,不会因为一些影视解说的分析,就真的不选择自己去影院,或买张音像制品,亲自观看感受一番。再忙,也不会。总有“闲暇”的空余。挤,也会挤出时间的。
因此当代人赏乐的特性已经连“静下心来听首歌曲”的耐心都没有了吗?这样的论点,未免过于武断,太以偏概全。不过另一方面,不得不承认的是,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确实也经历过以“凤凰传奇”为首的“通俗流行”唱法盛极则衰的算是“演变”。而且是由带有地方民族特色的主题、旋律、唱腔慢慢向“去民族化”的个人情感思绪收缩,直至下滑到近乎“萎缩”。打个比方,只是。如果以“凤凰传奇”为“中国民间通俗流行”的核心代表的话,那么这个“代表”最为“高光时刻”差不多也是从出现“慕容晓晓”的那年(2009)左右,开始渐渐失色。
而“慕容晓晓”这位以《爱情买卖》名噪一时的流行女音,在当年那张同名专辑出版时,其实还有些诸如《黄梅戏》将出色的“通俗唱法”与极为标准的“传统戏曲”巧妙融为一体的“民俗化”尝试,不仅如此,还有像《你的圈套》这种完全是“中式英伦摇滚流行”味道的情伤怨曲,更是将“慕容晓晓”那恣意洒脱又略带些许伤感的腔调发挥到极致。其实各位稍微耐着性子去完整听下《爱情买卖》这张专辑,除了同名主打的男声“Rap”段落让人感到忍无可忍,其它曲韵,是有遗珠之作的。但也正是从《爱情买卖》开始,那种将情感世界彻底“剖析”化的词作,与基础音域过“高”或音色过“低”的“通俗流行”曲目,开始在一段时间内,不断涌现。所以《爱情买卖》带给中国流行乐坛的负面影响便在于此 —— 此曲火遍大江南北后,更多完全的音乐投机主义者,开始争相模仿,这类歌曲主旨直白露骨,嗓音偏“锐”,铺陈曲调以泛“电子”为主,再配以一定“Rap”伴唱的所谓“时髦”情歌。
这便间接,甚至直接导致,像《学猫叫》这种说是“农业金属”却不具备“土腥”气势,写是“非主流”又完全缺少那抹“不舍”疏离气质的完全洗涤至只剩下所谓“洗脑”部分的短歌,像积少成多的音乐病菌一般,扩散为取之糟粕的,前世遗响。就像是通俗音乐领域本就乌七八糟的一阵乱响过后,最终给与更为倾向于“名利”的后来者,只留下急功近利的恶性肿瘤一样。而它所呈现出剧痛的反应,就在最终赏乐者,痛不欲生也好,愁眉不展也罢的,耳膜里,脸庞上。
《学猫叫》的难听之处在于——这首歌曲即完全失去哪怕“凤凰传奇”民族声乐的豪情万丈,也没有遗存下属于“非主流音乐”,比如“本兮”,那种浑然天成的“低缓”神伤。只剩下满面娇嗔的“卖萌撒娇”,甚至就连此类流行情歌中那点属于“依依不舍”的情思基调,都基本被那一声声矫揉造作的“学猫叫”给冲刷的荡然无存了。它没有最初“农业金属”的态度,也失去了后来“非主流音乐”的一丝温度。听感确实一开始很“可爱”,但时间一长,就有种莫名怒上眉梢的冲动,无论是单一重复的曲调,还是过于刻意的“童稚”化发音,都让这首曲子本质上的整体意境,很是空乏,完全糖衣炮弹的虚无之感。而属于男声的伴唱部分,也与女性主唱的整体“甜蜜”基调相互分离,没有属于这类音乐应该更具“治愈”功效的弥合感,没到副歌部分时,节奏已经乱了,歌唱技法,也基本上就是个“热闹”。所以说,如果中国的“通俗流行音乐”真有个所谓“时期”定义的话,那么这首《学猫叫》,便是将曾经至少“长歌一曲”的“农金”与声嘶力竭的“非主流”两大民俗曲调,连根拔起,只剩下虚有其表“诱人”短歌的,“皮肉”代表。即 - 原创精神的彻底泯灭,取而代之的是完全红极一时的仅属于“网络”流量亦是短暂无序的开启审丑风向。
这个过程,我个人感觉到的,就是一直下坠,基本没有“上升”,甚至就连那些“略胜一筹”的也不过是毁誉参半而已的曾有“民族”器乐的品相,本质上都仅是一种国人少见多怪的当时认为是种“音乐盛况”。只是未曾料想,那确实就是“巅峰”,而如今,却只剩下“娇狂”与“颓靡”两种情感群像的代表们,非此即彼的一道沦丧。前者以流行与说唱为多数,后者则是倾向于民谣音乐,亦是走向“个人主义”的越发忧伤,开始有些往曾经的“非主流”领域倒向。不得不说,历史是个轮回,音乐亦无法免俗。这些音乐都有些谁,请各位看客,听众自行脑补,对号入座。我这篇,不想惹恼太多。
只是从这首《学猫叫》开始,一种即无“民俗”底蕴,又无“民间”风味的纯粹“短歌”,在近段时间内,大行其道。不得不说,还是挺欢庆,挺热闹。放在一些文艺晚会、连锁超市、大型汇演的舞台确实应景,但是当作“音乐”来听,会令人心乱如麻。但它,又没有属于真正“神曲”,那具有一定虽然过于浅显易懂,但足够“引人深思”的情感议题。甚至我从这首歌曲里,没有听出来当代年轻人情感的深意,只觉得,是种无理取闹。“这不也是一种意义?少女的傲娇?” 啊......建议有此想法的人,去听听起码“萧亚轩”早期作品吧,中期的也有这种主题,比这首歌好听多了。看到有人拿《学猫叫》与《光辉岁月》进行类比,这,降维打击了,两种境界。
只不过我个人必须要说一点,我并不讨厌“小潘潘”这个女人本身,只是她的音乐,不能称之为“音乐”,她对音乐的认知,是极度偏离的。只是像这样的年轻歌者,也是受社会一些“前辈”的整体影响的,我认为有这方面客观因素。但一个音乐人她所选择的某种更为能“一炮而红”的类型风格,我想也有更多,是一个人她主观能动性的浮躁选择。这也是事实,不能全怨大环境的前世因果。只是连“邓紫棋”都能有那样的“观点”,我又能对当今的音乐市场,有什么期待呢?所以废话这么多,还是管管连个乐器都不会的自己吧。只是既然写了,就写了。只希望这样听似“甜蜜”,实则涣散的音乐,少些出现。多些真正,起码有点“哀伤”加入的作品吧。做作,也做作出个真情实意来。算我拜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