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了5年,更像自己的专辑。我的偏见。
有偏见。五年前听《白色羽毛》时是如此,去年买了《芮恩同名专辑》时,也是如此。
2003年出专辑前,两首新加坡剧的电视主题曲《快乐方式》及《考验》,让我期待她的个人大碟。很不巧的,第一主打《白色羽毛》,是我的偶像写的曲。周氏歌曲,很好,只是,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的。听着那首歌,明明是我喜欢的那把声音,但脑海里的画面,浮现的却是“周杰伦”三个字。[失望]是我当时用于形容听后感的词汇。其他的,也就没听下去了。
尽管我不像其他杰迷(当时我是看见有多少的杰迷们,简直把芮恩当成了情敌),但我也从此没对她的音乐抱着太大的希望。
3年前听着由她及另一位男生所演唱的新加坡国庆主题曲,偏见,所以我认定芮恩只是因为男演唱者不晓中文,所以得此机会。(毕竟过往国庆主题曲演唱者,陈洁仪、孙燕姿、Tanya、许美静等,最少都是备受认可的歌手)
2年前,惊喜获知她演唱了自己所填词的歌曲,唯独那曲只能说,我不懂得欣赏。所以偏见,我也从没去认真看待过那幅词。
偶然在一次电视寻星比赛时,得知女冠军所演唱的《讨厌》,原来,是她,“是谁”?是芮恩原唱的。喜欢那首歌,好听,很多人也听过,但似乎和我一样,从不知演唱者是谁的,远远地多过于知音人。
去年,在两部电视剧里,看见她在戏剧里的成长,那越来越自然,越来越有自信的诠释,动容,但是,偏见依旧。我还是不肯买下她的专辑。
后来买了,只因“想买东西,又没什么东西想买,东西不贵,买来搁着也无谓”。我的偏见,我的无谓,原来,太不公平了。
惊奇。
惊奇,因为原来专辑,真的,还不赖。
惊奇,原来,里头的歌曲,并没随着时间与社会品味的改变,而变得过时。
没理由。心中那无名的正义感突然烧起了一句问号。为什么?为什么专辑红不起来?
因为得罪了一票自称杰伦女友的潜质买家?
因为专辑的独立思想理念,更适于后来而不是当下?
因为宣传得不够?
因为当时华人音乐好像只属周杰伦、王力宏,孙燕姿、蔡依琳,SHE、五月天?
可能只是大家种种的成见,重重的偏见,不一定是针对芮恩;就是一种理不清,说不透的心理,喜欢的音乐,也不敢,也不肯,更不愿,去承认、去认可,去表达,去支持。
《芮恩同名专辑》,当时在台湾听说好像卖了4万余张。4万,在当时确实不起眼;但如果是现在呢?5年前的4万张和现在的4万张没有差别。它代表的,不是唱片公司赚了多少的盈余,而是相同的,专辑有着4万名知音人。
或许芮恩年底前终于要发行的第二大碟是只限于新加坡发售,又或是再次挑战外域,我们都不清楚。第二张后,能否有第三,可能她也不知晓。
但从一位上通告不怎么听懂国语,一位称自己不晓得在唱些什么的歌手,到如今,竟然能为自己专辑包办填词的重任,做一位她唱因为她声系她心的歌手,动容、期待,但只望,偏见不再。
有说“期望越高,失望越大”。只求我能以静静的心,安安分分地给于5年前因偏见所否定的一次公平试听。又不知多少人,和我一样,屈服于那一次的偏见。
歌声唱心声。年底,我等着听,这位我们称之为[芮恩]的歌手。等待。
2003年出专辑前,两首新加坡剧的电视主题曲《快乐方式》及《考验》,让我期待她的个人大碟。很不巧的,第一主打《白色羽毛》,是我的偶像写的曲。周氏歌曲,很好,只是,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的。听着那首歌,明明是我喜欢的那把声音,但脑海里的画面,浮现的却是“周杰伦”三个字。[失望]是我当时用于形容听后感的词汇。其他的,也就没听下去了。
尽管我不像其他杰迷(当时我是看见有多少的杰迷们,简直把芮恩当成了情敌),但我也从此没对她的音乐抱着太大的希望。
3年前听着由她及另一位男生所演唱的新加坡国庆主题曲,偏见,所以我认定芮恩只是因为男演唱者不晓中文,所以得此机会。(毕竟过往国庆主题曲演唱者,陈洁仪、孙燕姿、Tanya、许美静等,最少都是备受认可的歌手)
2年前,惊喜获知她演唱了自己所填词的歌曲,唯独那曲只能说,我不懂得欣赏。所以偏见,我也从没去认真看待过那幅词。
偶然在一次电视寻星比赛时,得知女冠军所演唱的《讨厌》,原来,是她,“是谁”?是芮恩原唱的。喜欢那首歌,好听,很多人也听过,但似乎和我一样,从不知演唱者是谁的,远远地多过于知音人。
去年,在两部电视剧里,看见她在戏剧里的成长,那越来越自然,越来越有自信的诠释,动容,但是,偏见依旧。我还是不肯买下她的专辑。
后来买了,只因“想买东西,又没什么东西想买,东西不贵,买来搁着也无谓”。我的偏见,我的无谓,原来,太不公平了。
惊奇。
惊奇,因为原来专辑,真的,还不赖。
惊奇,原来,里头的歌曲,并没随着时间与社会品味的改变,而变得过时。
没理由。心中那无名的正义感突然烧起了一句问号。为什么?为什么专辑红不起来?
因为得罪了一票自称杰伦女友的潜质买家?
因为专辑的独立思想理念,更适于后来而不是当下?
因为宣传得不够?
因为当时华人音乐好像只属周杰伦、王力宏,孙燕姿、蔡依琳,SHE、五月天?
可能只是大家种种的成见,重重的偏见,不一定是针对芮恩;就是一种理不清,说不透的心理,喜欢的音乐,也不敢,也不肯,更不愿,去承认、去认可,去表达,去支持。
《芮恩同名专辑》,当时在台湾听说好像卖了4万余张。4万,在当时确实不起眼;但如果是现在呢?5年前的4万张和现在的4万张没有差别。它代表的,不是唱片公司赚了多少的盈余,而是相同的,专辑有着4万名知音人。
或许芮恩年底前终于要发行的第二大碟是只限于新加坡发售,又或是再次挑战外域,我们都不清楚。第二张后,能否有第三,可能她也不知晓。
但从一位上通告不怎么听懂国语,一位称自己不晓得在唱些什么的歌手,到如今,竟然能为自己专辑包办填词的重任,做一位她唱因为她声系她心的歌手,动容、期待,但只望,偏见不再。
有说“期望越高,失望越大”。只求我能以静静的心,安安分分地给于5年前因偏见所否定的一次公平试听。又不知多少人,和我一样,屈服于那一次的偏见。
歌声唱心声。年底,我等着听,这位我们称之为[芮恩]的歌手。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