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双栖时代的Tanya

最近收拾房间,翻出了初中时买的卡带和封存已久的录音机,竟然发现了当时很喜欢的戴佩妮、蔡健雅和陶喆的旧作(当然还有一些当时很哈,而现在觉得无比垃圾的东西,就不提了),之后就不自主地将那盘名曰《双栖动物》的磁带放入杂音很大的录音机里。
说实话,早已听惯了《Goodbye&Hello》,在听到当初还在商业与非主流之间双栖的蔡健雅的作品,这感觉还真是差了很多。如今看来,当初自己最爱哼唱的《假想敌》竟越听越做作,完全是黄韵仁商业流水线上《无底洞》的简单延续;《双栖动物》仍然会带给我感动,但这种感动不及对于《达尔文》的一半。当然,Tanya的声音演绎没的挑,否则也不会在当年的金曲奖上打败静茹和Penny征服苛刻的评审首夺最佳女演唱人奖,不过别人打造的Tanya的感觉始终是怪怪的,倒是Tanya自己的创作,如《下一次爱情来的时候》、《坐立不安》更像今日在自我的路线上摇曳生姿的自主Tanya,但也仅仅是像,双栖的身份注定了整张专辑的定位。也许今天Tanya到底是偏主流商业多一些还是偏非主流多一些还没有定论,不过我倒更愿意称今日的蔡健雅为Tanya(其实2003年的英文专辑《Jupiter》就具备了自我的意味,但始终摸不透为何内地没有引进,害我在听过《达尔文》之后才发现到这种魅力)……不过还是要感谢当时的商业化,正是它才让当时的庸人似我了解到还有一个会唱歌的新加坡歌手——除了孙燕姿……
对,还是那个词——摇曳生姿。之前我愿意用它形容王菲、莫文蔚和戴佩妮,现在又要算上Tanya。也许之后还会再听《双栖动物》……之后迅速再转到《晨间新闻》、《达尔文》、《空白格》……
说实话,早已听惯了《Goodbye&Hello》,在听到当初还在商业与非主流之间双栖的蔡健雅的作品,这感觉还真是差了很多。如今看来,当初自己最爱哼唱的《假想敌》竟越听越做作,完全是黄韵仁商业流水线上《无底洞》的简单延续;《双栖动物》仍然会带给我感动,但这种感动不及对于《达尔文》的一半。当然,Tanya的声音演绎没的挑,否则也不会在当年的金曲奖上打败静茹和Penny征服苛刻的评审首夺最佳女演唱人奖,不过别人打造的Tanya的感觉始终是怪怪的,倒是Tanya自己的创作,如《下一次爱情来的时候》、《坐立不安》更像今日在自我的路线上摇曳生姿的自主Tanya,但也仅仅是像,双栖的身份注定了整张专辑的定位。也许今天Tanya到底是偏主流商业多一些还是偏非主流多一些还没有定论,不过我倒更愿意称今日的蔡健雅为Tanya(其实2003年的英文专辑《Jupiter》就具备了自我的意味,但始终摸不透为何内地没有引进,害我在听过《达尔文》之后才发现到这种魅力)……不过还是要感谢当时的商业化,正是它才让当时的庸人似我了解到还有一个会唱歌的新加坡歌手——除了孙燕姿……
对,还是那个词——摇曳生姿。之前我愿意用它形容王菲、莫文蔚和戴佩妮,现在又要算上Tanya。也许之后还会再听《双栖动物》……之后迅速再转到《晨间新闻》、《达尔文》、《空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