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齐豫潘越云“回声”演唱会观后笔记
原文写于2018年10月27日『三毛·齐豫·潘越云“回声”巡回演唱会』南京五台山体育馆站结束后的晚上。
该文原本记录在另一个平台,目前该平台已经停止维护无法查看,转载至豆瓣。
——————————————————
今天在现场听着齐豫与潘越云两位61岁高龄女歌手,唱着三毛的词、李泰祥或李宗盛的曲、也有几首罗大佑的歌,伴着屠颖老师的键盘演奏,我真心地觉得,好歌永远都会是好歌,不论它写于哪个年代的哪个地方。
三毛是个细腻、多情,却又能用词句将她复杂的情绪完整表达出来的人。虽然她在自己的人生里时而勇敢、时而沉稳、时而脆弱,但不变得是她的柔软与真诚。华语乐坛的历史中有着很多饱满丰厚的女性形象:林忆莲的《野花》是用R&B、Disco塑造的成熟都市女性;同是《野花》,田震则是用Country Rock、Blues打磨出的,温柔与野性并存的大陆传统女性;《完美的一天》里唱着Indie风格的孙燕姿又是那么的富有青春气息……但只有《回声》这张专辑里,你能真正地“触摸”到三毛,她的故事、她的爱情、她的伤痛,即使在音乐风格上它并没有什么超前的地方。因为与其说这张专辑是在塑造形象,不如说它就是一本音乐自传。
《轨外》与《谜》是她愁苦的童年,她迷惘地问着:“今生的起步,要等到什么时候?”。《七点钟》《飞》《晓梦蝴蝶》则是三毛懵懂的初恋,不论“是真,是幻,是梦?”,她写到“今生就是那么地开始的”。虽然结局是无果而终,但她依然满怀希望:“爱情不是我永恒的信仰,只等待,等待”。在《沙漠》中,她等来了她的挚爱,也等来了她这一生最大的失去。在《今世》里,她写她的愤怒无助,在《孀》里,她只用寥寥数笔,就写尽了她的孤独:“月季花慢慢爬墙,青苔也比它快了”。
在现场听的时候,李泰祥绵长的民谣旋律,在齐豫空灵的音色和娴熟的气息控制下,蕴含的情绪太过厚重,压住了我的心跳与呼吸。前半场演出的基调是压抑的,即使有着爱情的美好在做着调和。
这时,《远方》这首歌改变了一切。三毛在独白中念到:“这一生现在最渴望的东西,就是自由。很远很远的,一种象空气一样的自由。在那个时候开始,我发觉,我一点一点脱去了束缚我生命的,一切不需要的东西。 ”她开始远行,开始流浪,于是便有了《一条阳光大道》与《橄榄树》。“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上路吧,这雨季不再来”。流浪不是真的流浪,她只是发现了什么样的雨季中都会有一条阳光大道,那就是自己心中的“梦”。这个“梦”可以是虚的精神寄托,也可以是实在的追求与理想,只要你还有“梦”,人生就还有着意义。在这样的时候,齐豫与潘越云又合唱了一首凤飞飞的《追梦人》:“痴情笑我凡俗的人世终难解的关怀”。演唱会倒数第二首是我最喜欢的《梦田》,这也是《回声》专辑的最后一首歌。“梦”用来干什么?三毛的回答是“种桃,种李,种春风”。
三毛在她的这部自传的结尾教会我们要去释怀过去,去追寻心中仍存的梦。但可惜的是在自己人生的结尾,她却选择了截然不同的选项。
于是演唱会的最后一首歌是齐豫自己填词的新歌《不曾告别》,歌的未尾吟唱着:“苦即是乐,悲即是喜,苦即是乐,悲即是喜……”。去解读难免会听起来很鸡汤,但现实的确是这样,不论是人生的快乐或苦痛,我们总是要在某个节点,放下过去,重新开始。
演唱会的细节也处处戳中了我。开场用的是三毛未曾曝光的独白;灯光与场景道具设计都有着很强的代入感;几首重要的歌里,还有一位出色的舞者用舞蹈表达着三毛的丰厚情感……
散场的时候,屏幕上呈现了一首诗,而它成为了演唱会全程令我最共鸣的文字。那些我曾热爱的东西,我曾悄然满溢着的快乐,可能没人理解,就像这随便写的文字可能没人会读完,但它总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候,变成回声,又回到我的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