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的悸动
事实上,John Williams 并未为《拯救大兵瑞恩》谱写任何一段战争场面的配乐,这并非一部动作片,不需要英姿焕发或雄伟壮阔的乐章来刻画主角的背景;这也不是恐布片,不需要惊恐愕然的音乐来描述战场的触目惊心。电影的音效剪辑与录音的水准极高,营造出十分逼真的临场感,可以想见 John Williams 并不想破坏战争戏中所精心打造的纪实感受,所以选择配乐的片段,是雷恩老兵重返诺曼第时恍如隔世的悸动,是 Omaha 海滩上无言浮沉的青年躯体,是故乡母亲接到不祥消息时的悲伤,是发现雷恩下落时的一线生机,是失去同袍兄弟时的愤慨悲恸,是固守桥头,背水一战的孤军,是生死与共的战友之间,苦中作乐的时刻与知心相惜的对话。John Williams 并没有忙着帮导演描述战场上的惊心惨烈,他低调而内敛得引导着观众体会影像以外的情感层次。
Hymn To The Fallen 不是一首传统战争电影中歌颂英雄好汉的军乐作品,而是一篇温柔感慨,却又不失军乐气质的祷文,它庄严而坚毅,柔和抚慰因战争而消逝的生命,以及每一个为此付出代价的家庭。Hymn To The Fallen 不曾出现丝毫激烈的悲壮或哀恸,却透露着一股安慰与尊严的力量,缅怀与感念的胸襟,Williams 成功地超脱了过去的战争电影音乐中歌颂荣耀或批判人性的窠臼手法,也超脱了战争中敌我的界限,而以一篇深刻且真诚的祷文,温柔地陈述惋惜和感慨,透露着对逝者的叹息和对生者的抚慰。整首作品的胸怀恢宏优美,正如导演 Steven Spielberg 所言,这首曲子不只属于这部电影,也不只属于 ”诺曼第登陆”,而是属于历史上的每一场战役,以及每一个为此付出代价的生命。我不知道有多少观众会在电影结束后听完这首曲子播完,但在我看来,整部电影要到 Hymn To The Fallen 结束才算完整。
Revisiting Normandy 描写雷恩重返诺曼第,是一段情绪铺陈非常优美且具有层次感的作品,由 Omaha 海滩上的浮尸转折到故乡母亲的悲伤,徐缓流动的音乐中不时呈现情绪的变化。导演在将故事带回美国本土时,刻意将画质与光线调整得比战场上明亮许多,Williams 的音色也呼应了这种变化。
Finding Private Ryan 一开场描写空军看到自己阵亡弟兄的名牌被他人毫不尊重的玩弄,小号呈现一种阴暗低落的语调,但音乐在发现雷恩下落时,一步步透露出的曙光,在情绪变动上展现了相当细致的经营能力。
Approach The Enemy 也是一段很美的作品,轻柔的弦乐飘浮在轻击的鼓声和节奏中,和导演的画面形成一种很诗意的美感。Defense Preparation 描写战争的筹备,手法十分内敛自持,明显地,Williams 刻意克制了音乐的戏剧性,来搭配整部电影的气质。
Wade's Death 将同袍的牺牲做了沈痛的处理,但依然十分自制;High School Theacher 中,主角表明自己曾是高中教师时,音乐出现充满乡愁的转折,轻微而细腻的情绪刻画,优美动人。
虽然这张原声配乐对电影画面的刻画最淡泊,然而情感表逹却是相当细致而深厚的作品,在在可以感受到相当精致的情绪起伏,是一部写情之作,刻意的自制中仍能带领观众的情绪和感受。在技巧上,Williams 采用的是好莱坞传统配乐手法,音乐书写紧扣所有情绪起伏波动的细节,但语气轻缓而自制,在情绪转换上有种渐层美感,缓慢而不留痕迹的流动,沈敛细腻的表现,造就了一场独创而且经典的演出,Williams 对音乐语言的谨慎处理与火候令人赞叹。
这部经典电影中,除了原创的原声配乐,令人印象深刻的是 Edith Piaf 的 Tu Es Partout (到处都是你)。
剧中,在梅德列河桥头堡,米勒上尉和其他士兵们忙着布署阵地,由于敌众我寡,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忧伤气氛,就在此时,废墟的街上,留声机里传出 Edith Piaf 的 Tu Es Partout 的凄美歌声,士兵们谈着 Piaf,谈着令人欲火焚身的歌词,以及家乡的女友、风流韵事,因为那首歌,人们忆起美好的记忆,一切伤痛不安暂时获得抚平,带来激战前的宁静片刻。这一幕非常贴切反映了 Edith Piaf 在战争时代人们心中的份量,对于那些离乡背井去作战,面对生死离别的人来说,Piaf 的歌声抚慰了士兵们的乡愁,也带来了生存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