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便写写
挺不错的,甚至有radiohead的味道了呢(狗头 回望前作,很多很多听众想到了In Rainbows,因为In Rainbows是少有的敢撒开手玩节奏的独立摇滚。很多和Radiohead同类的乐队多在氛围、音色、演奏方面出力,却忽略了精妙的节奏和律动感对整体曲目质感的加持。 这张专辑,Tom主导的鼓就很有意思,不仅玩节拍游戏,还积极地参与到音效设计中,和Greenwood多变的吉他音色融合得很好。 虽说什么都会玩,但Thom Yorke近期的个人风格仍旧是很明显的:冰冷、简化、孤寂,的宇宙空间。这个side project不同的地方在于,虚幻外壳,真实内核:多轨色泽鲜明的吉他混在一起,辅以铺开而非点状的电子音效,呈现出80s后朋-90s另类-00s实验的混合听感。因此在我看来它更像是前作的“明亮翻新版”,虽然没那么跌宕且不可预测,但是呈现出的整体性更强。 Track06 Speech Bubbles 就是一首看似A Moon Shaped Pool实则没那么ambient的存在。重reverb+弦乐,但bassline支撑起了整首曲目,所以后面鼓组和钢琴出现时不再那么突兀。它从头到尾音量是逐渐增大的,越来越强的"危险"气息自然形成了包裹层。 Track07 Thin Thing 立刻形成了它的反面:几乎没有管弦乐铺陈,滴滴嘟嘟又略显毛躁的synth+guitar领跑全程。结构的区分?一段电子音效,一次变调,足矣。混音很精妙,把人声放得很远很高,让听众直面器乐组复杂的弹奏所产生的侵略感。不得不说,处于中心位置的鼓和吉他,它们音色调得太精妙了。简简单单两条线构成了极强的张力,可以同时是冷淡且性感的。后期的Thom Yorke+Jonny Greenwood无数次证明了这样“四两拔千斤”的巧妙力道,只有他们能掌控。 同样毛躁的吉他再辅以更生猛的混音、更高调的镲,就组成了充满后车库风味的Track03 You Will Never Work In Television Again。如果想要更后朋一点,就是Track05 The Smoke 完全的贝斯主导。夹在中间的Track04 Pana-vision又是键盘做架构,奇数拍一溜按了下去,不像15 Steps那样充满动态,而是一层层消逝的遗忘感。 最后提一下收尾的两首Track12-13。前者大胆地把Krautrock风味的节奏组引入到另类摇滚的电气化进程中,与不断放大、远离的人声奔向相反的地方;后者就是完完全全的2000s初期回魂:断滑音、分解和弦、尾音的回声,无不令人唏嘘。 桶木腰还在抽象地,借助一些现代社会、人工智能的具体描述,来表达一种抽象的焦虑感或疏离感。而我想,无论他预言的危机是否应验,他带来的情绪体验是永远不会欺骗听众的:就是深陷于其中的焦虑,与作壁上观的疏离。能把两种相反的艺术体验嵌入到各式各样的流派框架下,这着实不容易。 总的来说,我认为这是一张与Hail To The Thief水平相近的作品,上限更低,但下限保住了,同时听感也更加温暖明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