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听过的肖邦夜曲版本浅析
夜曲无疑是肖邦作品之中最为著名的一套,也是自己最喜欢的钢琴音乐之一,在这里对我所听过的各个版本做一点简单的评析。听过的版本有Pires,Arrau,Francois,Rubinstein和傅聪这五种,下面以我听到的顺序作排列。
Pires是我听过的第一个夜曲版本,也正是她让我很长时间听不惯鲁宾斯坦的演奏,Pires的演奏是典型的女性化处理手法,舒缓,柔和,如果说夜曲这个名字的意义是夜晚演奏的静心音乐,那么Pires的演奏当之无愧于这个说法。至于有人称Pires的演奏煽情而缺乏内涵,我想,不能够把带有女性特质本身的肖邦音乐就认为是甜腻而无聊的,Pires只是作为一个女性演奏家表现出了夜曲之中的女性特质而已。
正是因为以上的原因,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能理解为什么鲁宾斯坦的肖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被认为是夜曲的权威正统版本,他是波兰人,但显然肖邦夜曲的传世并非是因为夜曲之中有波兰的民族性,夜曲的传世我认为不如说是契合了人类内心对美的追求。至于舒曼当年评价肖邦的音乐是“花丛中的大炮”,我想也只是舒曼的个人观点吧。直到很久以后,听过弗朗索瓦和阿劳的夜曲之后,恍然发现,夜曲确实可以是女性化的,但未必只能是女性化的。于是回头来听鲁宾斯坦,方才发现他手下的肖邦其实是男性化的存在。简练明晰的触键之中流露出来的是一种自信和掌控一切的存在感,完全不是Pires版的柔情风格,却也不是刚硬如贝多芬一般的雄大,他的演奏,也许是肖邦作品的男性化表现吧。
听傅聪完全是因为当时的一本《傅聪,望七了!》,想到大家说了这么多年傅聪演奏的中国禅意,自己却没听过颇为可惜,于是便找来了他的夜曲听了一段时间。听后感觉确实与之前两种演奏不同,但究竟是不是这个不同就是所谓“中国文化的浸染”,个人却持一定的保留意见。
弗朗索瓦的演奏是最短时间内让我入迷的一版,皮尔斯和鲁宾斯坦的两极自然不提,也不似傅聪的古意,他的演奏如果用直观的表现来形容的话,我想雾气应当是最适合的,迷茫和游离天外的一种悠闲味道。肖邦本人是波兰人,但艺术生涯却几乎都在法国,个人觉得弗朗索瓦的夜曲就带着十足的法国风味,也许暗合肖邦当年的演奏生涯?不知当年肖邦自己的演奏方式是否是弗朗索瓦和皮尔斯的结合体。
最后是阿劳,我最后听到的版本,也是我觉得最偏离肖邦本色的演奏,甚至有了近于巴赫与晚期贝多芬的神色,然而奇妙的是,就这么一版凝滞带着一丝沉重的肖邦,它居然还很好听。阿劳的凝重和弗朗索瓦的随性,恰巧又是另一种两极分化,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两人Op55之一的开头部分,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阿劳用一种谨慎的态度作每一下触击,左手低音部分尤为明显,而弗朗索瓦则率性而为,上来就是一整串流畅的旋律流出。阿劳的肖邦谈法,也许说他是在用自己的风格在改造肖邦,并非肖邦的本意,却也造出了另一种风格的音乐,没听过他的肖邦协奏曲,不知是否也会是这种感觉。
在Classical.net的版本比较区看到过这么一段评论:“ 音乐大致有两种听法,一般来说,也就是对一般大众而言,欣赏音乐是非常个人,非常主观的事,没有一定的标准,怎么感觉无所谓高低对错,任何权威的评价都代替不了欣赏者个人的审美体验。还有一种听法,就是试图去理解一个真正的作曲家,这样的话,对演奏者的演绎的评价就没那么随意。”
我想,这段话也就很适合对所有我听过的五个版本做一个总的评价。我想,皮尔斯和弗朗索瓦应该是最贴近肖邦本色的演绎,鲁宾斯坦显得太过“标准”了些,傅聪的中国特色相对说来有那么一丝为不同而不同的感觉,阿劳完全偏离了肖邦的本色,却带给我们一个完全不同的肖邦。
最后,我最偏爱的是阿劳和皮尔斯的版本。
Pires是我听过的第一个夜曲版本,也正是她让我很长时间听不惯鲁宾斯坦的演奏,Pires的演奏是典型的女性化处理手法,舒缓,柔和,如果说夜曲这个名字的意义是夜晚演奏的静心音乐,那么Pires的演奏当之无愧于这个说法。至于有人称Pires的演奏煽情而缺乏内涵,我想,不能够把带有女性特质本身的肖邦音乐就认为是甜腻而无聊的,Pires只是作为一个女性演奏家表现出了夜曲之中的女性特质而已。
正是因为以上的原因,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能理解为什么鲁宾斯坦的肖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被认为是夜曲的权威正统版本,他是波兰人,但显然肖邦夜曲的传世并非是因为夜曲之中有波兰的民族性,夜曲的传世我认为不如说是契合了人类内心对美的追求。至于舒曼当年评价肖邦的音乐是“花丛中的大炮”,我想也只是舒曼的个人观点吧。直到很久以后,听过弗朗索瓦和阿劳的夜曲之后,恍然发现,夜曲确实可以是女性化的,但未必只能是女性化的。于是回头来听鲁宾斯坦,方才发现他手下的肖邦其实是男性化的存在。简练明晰的触键之中流露出来的是一种自信和掌控一切的存在感,完全不是Pires版的柔情风格,却也不是刚硬如贝多芬一般的雄大,他的演奏,也许是肖邦作品的男性化表现吧。
听傅聪完全是因为当时的一本《傅聪,望七了!》,想到大家说了这么多年傅聪演奏的中国禅意,自己却没听过颇为可惜,于是便找来了他的夜曲听了一段时间。听后感觉确实与之前两种演奏不同,但究竟是不是这个不同就是所谓“中国文化的浸染”,个人却持一定的保留意见。
弗朗索瓦的演奏是最短时间内让我入迷的一版,皮尔斯和鲁宾斯坦的两极自然不提,也不似傅聪的古意,他的演奏如果用直观的表现来形容的话,我想雾气应当是最适合的,迷茫和游离天外的一种悠闲味道。肖邦本人是波兰人,但艺术生涯却几乎都在法国,个人觉得弗朗索瓦的夜曲就带着十足的法国风味,也许暗合肖邦当年的演奏生涯?不知当年肖邦自己的演奏方式是否是弗朗索瓦和皮尔斯的结合体。
最后是阿劳,我最后听到的版本,也是我觉得最偏离肖邦本色的演奏,甚至有了近于巴赫与晚期贝多芬的神色,然而奇妙的是,就这么一版凝滞带着一丝沉重的肖邦,它居然还很好听。阿劳的凝重和弗朗索瓦的随性,恰巧又是另一种两极分化,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两人Op55之一的开头部分,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阿劳用一种谨慎的态度作每一下触击,左手低音部分尤为明显,而弗朗索瓦则率性而为,上来就是一整串流畅的旋律流出。阿劳的肖邦谈法,也许说他是在用自己的风格在改造肖邦,并非肖邦的本意,却也造出了另一种风格的音乐,没听过他的肖邦协奏曲,不知是否也会是这种感觉。
在Classical.net的版本比较区看到过这么一段评论:“ 音乐大致有两种听法,一般来说,也就是对一般大众而言,欣赏音乐是非常个人,非常主观的事,没有一定的标准,怎么感觉无所谓高低对错,任何权威的评价都代替不了欣赏者个人的审美体验。还有一种听法,就是试图去理解一个真正的作曲家,这样的话,对演奏者的演绎的评价就没那么随意。”
我想,这段话也就很适合对所有我听过的五个版本做一个总的评价。我想,皮尔斯和弗朗索瓦应该是最贴近肖邦本色的演绎,鲁宾斯坦显得太过“标准”了些,傅聪的中国特色相对说来有那么一丝为不同而不同的感觉,阿劳完全偏离了肖邦的本色,却带给我们一个完全不同的肖邦。
最后,我最偏爱的是阿劳和皮尔斯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