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青春的词儿,聊聊PK14的歌词
她站在黑的角落里向外窥视散发她的蓝色的光
她的身体就是她的灵魂依靠细小的神经她发现这个世界的美
她伸长脖子去瞧
直到天上的星星都变的灰暗直到她的世界开始下雨
直到人们在清晨走上城市的街道直到她的孤独被太阳吃掉
她发现了世界的美
于是她开始忏悔过去不停地怀疑说出一些奇怪的话
开始显露出精神崩溃的迹象她的下巴掉下去落在脚上
她伸长脖子去瞧
她发现了世界的美
当医生到来时展示她的发现在两次昏迷之间她在偷偷地笑
但是她无法让医生也相信她从眼神里发现这个世界的美
她开始拼命地叫
她发现了世界的美
-------《那天下午她心情不好》
PK14乐队第一张专集中的歌词几乎全部是关于“病孩子”的,从生病的眼中望出去,是惨淡而凄美的景象,是自闭和沉溺于青春期抑郁症的产物,无一不让你联想起杨海松在舞台上的表演,孤僻、冷漠、夸张,歌声如怪鸟哀鸣般离调失控,似乎舞台就要塌陷。当别的年轻人学习着叛逆的时候,他们正坐等烂掉,惟有烂掉,才能脱离现实,才能发现别致的美。
这首歌词展现了一个颓靡异色的场景,就像腐烂败坏的果肉塞进嘴里,还必须咀嚼。脖子上的纤细青筋、掉下的下巴、迟来的医生、拼命地尖叫-------无论是梦境还是真实,无论她还是他,在潜伏的叙事里,都暗示着,一切都是不正常的,处于崩溃和危险之中。这个主题始终贯穿了PK14以后的歌词,也营造了PK14最初的戏剧性:将青春放置到一个充满陌生感的情境中去,挖掘被忽略的痛苦经验。
从第二张唱片开始,病孩子走出了房间。
她丢失了信仰,她感到紧张
鲜花在她的头脑中开放
她丢失了信仰
她说:"嗨!你好吗?今天全国都放假。"
她穿过街道
她丢失了信仰
她丢失了信仰,没人可以帮助她
国家正在发胖
她丢失了信仰
她丢失了信仰,自己可怜自己吧
绝望在她的头脑中开放
她丢失了信仰
她丢失了信仰在街上在车上在床上
在每一个她去过的地方
这些总是使她回忆起过去的时光
她和同伴们坐在沙发上
幻想
---------《她丢失了信仰》
去了北京的PK14,有了更宽阔的视野。歌词也从自我中挣脱出来,紧紧去抓住这个动荡不安的国家里最脆弱的那根神经:没有信仰、没有任何可相信的,通过一个时而敏感孤独时而麻木无助的人物。在抒情的外壳下,令人惊喜地刺出了戏谑与讽刺的光芒。
我欣赏这首词的准确、开阔和大气,就像亲眼看见过的一部印象深刻的短片,再看看那些自己可怜自己的小人儿吧,等待着甜腻腻的“你好吗?”的问候,那些在绝望的生活中靠回忆和幻想过活的懦弱者,那些在这个发胖和膨胀的国家里像老鼠一样无目的乱窜的人,没准就是此刻的你和我,就是每一个青春幻梦中最后的觉醒。
这是这几年来我见到过的最棒的一首歌词。
这是说话的伤口
这是说话的伤口
它穿过血红的天空
唱着一支熟悉的歌
这是我的手
这是我的手
它抓住黑夜并且把它扔掉
在夏天的公路上奔跑
在血液流出的瞬间摆出
胜利的姿态并且大声的喊叫 这些说话的伤口
这些说话的伤口
它穿过巨大的轰鸣
毫不理会我的沉默
它在轰炸开始的时候
跑到外面发现时间已经过的很久
在所有街道的尽头都有
哭泣的影子以及大声的喊叫
---------《说话的伤口》
在这首词里,杨海松找到了一个绝妙的比喻。蠕动着的说话的伤口,无畏无知的勇气和盲目的奔跑,虚弱但必须撑起的胜利姿态,混乱但巨大的喧嚣中被集体伤害的一代青春。我们被自己说出的诺言和豪言壮语伤害,被一次又一次期待帮助的欲求伤害,被野蛮的时代洪流冲散击垮,徒留下哭泣的影子在每一条深夜街道的尽头。同样绝妙的比喻和象征也出现在那首“红色列车”中。
这辆红色的列车它满载着空虚在没有月光的城市的街道上穿行
那些沉默的青年长着无辜的脸不知所措的随着自己的列车而去
在无数个窗口里充满了怀疑当月亮被遮盖发现他们被浪费的自己
有一万根头发在他秘密的房间他的干枯的手正等待着这辆红色的列车
(红色的,红色的)
这是年轻的血 这是年轻的血
这是年轻的血 这是年轻的血
这是青春的血 这是青春的血
这是年轻的血 这是年轻的血
就在这古老的列车带着谋杀和青春在这古老的国家的城市的街道上穿行
穿行,穿行,穿行
-------------《这辆红色的列车》
在一个完全忽略个人价值的疯狂社会里,一切都将是被浪费的,都是机器碾碎的残渣。这也是人人依赖的无趣的游戏:上班、记挂着存折上的数目、为了体面和空虚而参加永无止尽的购物比赛,记挂着将可能会失去的,陪笑着混入一个又一个热闹但虚伪的利益圈子。日复一日的机械生活,把我们异化成毫无个性的痴呆。作为一个思考者,杨海松塑造了一个“拒绝游戏的人”,“他”愤激,甚至不惜选择自毁。要提醒的是,歌曲中“拒绝”这个词是设计成用结结巴巴的方式唱出的,另有一番赋予表演者犹豫、激动、患得患失和病态分裂的趣味。
我就是要把自己浪费掉
他说 就当所有的神经都不存在
与其在社会中一天天的变老
不如趁着年轻彻底地燃烧
我(就就就就是)要我就是要
拒(拒拒拒拒)绝
--------------《拒绝参加游戏的人》
她的身体就是她的灵魂依靠细小的神经她发现这个世界的美
她伸长脖子去瞧
直到天上的星星都变的灰暗直到她的世界开始下雨
直到人们在清晨走上城市的街道直到她的孤独被太阳吃掉
她发现了世界的美
于是她开始忏悔过去不停地怀疑说出一些奇怪的话
开始显露出精神崩溃的迹象她的下巴掉下去落在脚上
她伸长脖子去瞧
她发现了世界的美
当医生到来时展示她的发现在两次昏迷之间她在偷偷地笑
但是她无法让医生也相信她从眼神里发现这个世界的美
她开始拼命地叫
她发现了世界的美
-------《那天下午她心情不好》
PK14乐队第一张专集中的歌词几乎全部是关于“病孩子”的,从生病的眼中望出去,是惨淡而凄美的景象,是自闭和沉溺于青春期抑郁症的产物,无一不让你联想起杨海松在舞台上的表演,孤僻、冷漠、夸张,歌声如怪鸟哀鸣般离调失控,似乎舞台就要塌陷。当别的年轻人学习着叛逆的时候,他们正坐等烂掉,惟有烂掉,才能脱离现实,才能发现别致的美。
这首歌词展现了一个颓靡异色的场景,就像腐烂败坏的果肉塞进嘴里,还必须咀嚼。脖子上的纤细青筋、掉下的下巴、迟来的医生、拼命地尖叫-------无论是梦境还是真实,无论她还是他,在潜伏的叙事里,都暗示着,一切都是不正常的,处于崩溃和危险之中。这个主题始终贯穿了PK14以后的歌词,也营造了PK14最初的戏剧性:将青春放置到一个充满陌生感的情境中去,挖掘被忽略的痛苦经验。
从第二张唱片开始,病孩子走出了房间。
她丢失了信仰,她感到紧张
鲜花在她的头脑中开放
她丢失了信仰
她说:"嗨!你好吗?今天全国都放假。"
她穿过街道
她丢失了信仰
她丢失了信仰,没人可以帮助她
国家正在发胖
她丢失了信仰
她丢失了信仰,自己可怜自己吧
绝望在她的头脑中开放
她丢失了信仰
她丢失了信仰在街上在车上在床上
在每一个她去过的地方
这些总是使她回忆起过去的时光
她和同伴们坐在沙发上
幻想
---------《她丢失了信仰》
去了北京的PK14,有了更宽阔的视野。歌词也从自我中挣脱出来,紧紧去抓住这个动荡不安的国家里最脆弱的那根神经:没有信仰、没有任何可相信的,通过一个时而敏感孤独时而麻木无助的人物。在抒情的外壳下,令人惊喜地刺出了戏谑与讽刺的光芒。
我欣赏这首词的准确、开阔和大气,就像亲眼看见过的一部印象深刻的短片,再看看那些自己可怜自己的小人儿吧,等待着甜腻腻的“你好吗?”的问候,那些在绝望的生活中靠回忆和幻想过活的懦弱者,那些在这个发胖和膨胀的国家里像老鼠一样无目的乱窜的人,没准就是此刻的你和我,就是每一个青春幻梦中最后的觉醒。
这是这几年来我见到过的最棒的一首歌词。
这是说话的伤口
这是说话的伤口
它穿过血红的天空
唱着一支熟悉的歌
这是我的手
这是我的手
它抓住黑夜并且把它扔掉
在夏天的公路上奔跑
在血液流出的瞬间摆出
胜利的姿态并且大声的喊叫 这些说话的伤口
这些说话的伤口
它穿过巨大的轰鸣
毫不理会我的沉默
它在轰炸开始的时候
跑到外面发现时间已经过的很久
在所有街道的尽头都有
哭泣的影子以及大声的喊叫
---------《说话的伤口》
在这首词里,杨海松找到了一个绝妙的比喻。蠕动着的说话的伤口,无畏无知的勇气和盲目的奔跑,虚弱但必须撑起的胜利姿态,混乱但巨大的喧嚣中被集体伤害的一代青春。我们被自己说出的诺言和豪言壮语伤害,被一次又一次期待帮助的欲求伤害,被野蛮的时代洪流冲散击垮,徒留下哭泣的影子在每一条深夜街道的尽头。同样绝妙的比喻和象征也出现在那首“红色列车”中。
这辆红色的列车它满载着空虚在没有月光的城市的街道上穿行
那些沉默的青年长着无辜的脸不知所措的随着自己的列车而去
在无数个窗口里充满了怀疑当月亮被遮盖发现他们被浪费的自己
有一万根头发在他秘密的房间他的干枯的手正等待着这辆红色的列车
(红色的,红色的)
这是年轻的血 这是年轻的血
这是年轻的血 这是年轻的血
这是青春的血 这是青春的血
这是年轻的血 这是年轻的血
就在这古老的列车带着谋杀和青春在这古老的国家的城市的街道上穿行
穿行,穿行,穿行
-------------《这辆红色的列车》
在一个完全忽略个人价值的疯狂社会里,一切都将是被浪费的,都是机器碾碎的残渣。这也是人人依赖的无趣的游戏:上班、记挂着存折上的数目、为了体面和空虚而参加永无止尽的购物比赛,记挂着将可能会失去的,陪笑着混入一个又一个热闹但虚伪的利益圈子。日复一日的机械生活,把我们异化成毫无个性的痴呆。作为一个思考者,杨海松塑造了一个“拒绝游戏的人”,“他”愤激,甚至不惜选择自毁。要提醒的是,歌曲中“拒绝”这个词是设计成用结结巴巴的方式唱出的,另有一番赋予表演者犹豫、激动、患得患失和病态分裂的趣味。
我就是要把自己浪费掉
他说 就当所有的神经都不存在
与其在社会中一天天的变老
不如趁着年轻彻底地燃烧
我(就就就就是)要我就是要
拒(拒拒拒拒)绝
--------------《拒绝参加游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