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普蕾演奏德沃夏克与埃尔加协奏曲
EMI CDC 5 55527 2 唱片说明书
Tully Potter, 1995
ilovebach翻译
按:买了杜普蕾的cd,看着说明书里面两首协奏曲,一位演奏家的故事,唏嘘不已,就翻译出来给大家看了,也许算不得翻译,呵呵,没有查很多东西。括号里面的人名原文供大家参考,生卒年份和简介是我加上的。除了表明原注的之外,其他注解是我加的。
大提琴作为一种长期被忽视的乐器,一直到浪漫主义时代的黄昏来临的时候,才终于得到两首最出色的协奏曲,收录在这同一张cd里面。这两首协奏曲有着一些共性——每一首在他们的作者的作曲生涯中都是一首管弦乐的杰作——然而,他们并列出现在这里的主要原因,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大提琴家的个人魅力,雅克琳娜(杰奎琳)·杜普蕾(Jacqueline Du Pre, 1945-1987)
德沃夏克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Antonin Dvorak, 1841-1904, Concerto in b minor, op.104)的诞生要感谢一系列巧合的出现。在这位波西米亚作曲家1892年动身去美国,担任纽约国家音乐学院院长之前,他的朋友,大提琴家哈努斯·维汉(Hanus Wihan, 1855-1920,路德维希国王四重奏团的大提琴手)就曾经希望他能够为自己创作一首协奏曲,可是德沃夏克却没有很快答应下来,实际上德沃夏克1865年就曾经尝试过写作大提琴协奏曲,后来因为一些乐曲难于处理的问题而放弃了。不过,1894年3月份,德沃夏克在纽约听到另一位爱尔兰裔大提琴家朋友,同时身为作曲家的维克多·赫伯特(Victor Herbert, 1859-1924,曾任大都会歌剧院首席大提琴)演奏自己的第二协奏曲,当他听到三只长号的演奏并没有淹没独奏大提琴的时候,他忽然领悟到,让独奏乐器和协奏部轮流主宰乐曲的正确途径。当年的12月8日,德沃夏克开始写作他自己的大提琴协奏曲。我们有理由相信,赫伯特帮助德沃夏克解决了一些技术上的困难,这也使得他的作品影响了德沃夏克的这首更加伟大的大提琴协奏曲。另外一些精神上的影响,来自于作曲家的大姨子约瑟法·瑟玛科娃(Josefa Cermakova),和莫扎特一样,德沃夏克娶了自己心爱的那个人的妹妹,他的妻子安娜(Anna)。德沃夏克在纽约的时候,得知约瑟法的心脏病情恶化,他把她最喜爱的旋律"Leave me alone"(出自德沃夏克的声乐套曲《柏树》,但是德沃夏克生前,这套歌曲从未以原来的形式完整发表,而是以《歌4首》op.2,《情歌8首》op.83,弦乐四重奏《柏树》的形式发表)写进了第二乐章的柔板。1895年,德沃夏克回到布拉格不久,约瑟法逝世,德沃夏克又把这首歌加入到末乐章终曲的尾声里面。维汉帮助德沃夏克创作了协奏曲的独奏部分,但是在德沃夏克的坚持下,协奏曲中并没有华彩,因为作曲家始终认为华彩会破坏结尾部分冥想般的气氛。现在还不清楚为什么维汉没有在首演中担任独奏,1896年,这首协奏曲在伦敦由德沃夏克亲自指挥首演的时候,独奏者是英国大提琴家莱奥·斯特恩(Leo Stern,1862-1904),协奏的乐团来自美国。英国的独奏者,美国的乐团,德沃夏克指挥,这恰恰反映了这首协奏曲的创作源泉。
埃尔加的大提琴协奏曲(Edward Elgar, 1857-1934, Cello Concerto in e minor, op.85)作曲家盛年的最后一部作品,也可以说是他最重要的最后的创作。这首协奏曲起笔于一战的最后一个月,完成于1919年,那段时间里作曲家经历了精神力量的衰竭耗尽,埃尔加感到,一切都不可能恢复到这场终结一切战争的战争(a war to end all wars)之前的样子了。这部作品,甚至出乎了创作者的预料,终结了埃尔加个人生活的欢乐。1920年,埃尔加夫人去世,埃尔加也从此失去了创作的动力。但是这部作品却没有显示出一丝一毫的软弱或者顾影自怜,没有,哪怕一点点,环绕作曲家的悲伤和阴郁。埃尔加的大提琴协奏曲确实是充满了瑟瑟秋意,深沉的悲剧性和深刻的内省,但是最终却为精神的胜利而狂欢,而且,这一切都被完美的融合成一个整体。它是自学成才的埃尔加过去三十年人生经历的总和,它的主题令人难忘,轮廓主线鲜明,结构完美而表现手段丰富多彩。尽管如此,这首协奏曲1919年10月的首演却很失败。作为指挥的埃尔加演出前排练的时间太短,而担任独奏的萨蒙德(Felix Salmond, 1888-1952, Leonard Rose的老师)在大众场合显得有些过于孤僻,他的独奏也没有得到认可。第二场演出的时候,一位意大利裔的大提琴家向人们展示了这首协奏曲的真实内涵,他就是吉奥瓦尼·巴蒂斯塔'Tita'巴比罗里(Giovanni Battista 'Tita' Barbirolli)。很快,这首协奏曲就得到了承认,成为大提琴和乐队的作品中不可多得的杰作。伟大的大提琴家如卡萨尔斯,托特里埃也都演奏了这首协奏曲。但是在这首协奏曲诞生的国度,即使是拥有大提琴家哈里森(Beatrice Harrison, 1892-1965,女大提琴家,戴留斯曾为她和妹妹May创作了二重协奏曲,她还曾经与埃尔加合作了这首大提琴协奏曲的第一次广播录音),斯奎尔(W. H. Squire,1871-1963,被称为大提琴家中第一位录音明星),皮尼(Anthony Pini, 1902-1989),这首协奏曲似乎仍然找不到最佳的诠释者,直到我们将要介绍的这位天才的出现。
雅克琳娜(杰奎琳)·杜普蕾,1945年1月26日生于牛津一个热爱音乐的中产阶级家庭,她的母亲是一位优秀的钢琴家,也是一位很有能力的教师。她的法国味道的名字来自于她父亲的海峡群岛(Channel Islands,英吉利海峡中的群岛)祖籍。杜普蕾很早就显示了音乐天赋。在杜普蕾将要度过五岁生日的时候,她在广播里听到了大提琴的声音,她一生的传奇也由此注定。她先是在瓦伦(Herbert Walenn)的伦敦大提琴学校学习,10岁的时候跟随大提琴家普里斯(William Pleeth, 1916-)学习,普里斯是克伦格尔(Julius Klengel,1859-1933,格万特豪斯乐团首席大提琴,伟大的室内乐音乐家,他也是富尔曼,皮亚蒂戈尔斯基的老师)的学生,他的演奏充满热情,甚至有一些过于自由不合规范,和他的老师一样,他也是一位以演奏室内乐著称的大提琴家。尽管杜普蕾曾经在瑞士随卡萨尔斯学习,在巴黎师从托特里埃,在莫斯科受教于罗斯特罗波维奇,但是她仍然把普里斯视为自己最重要的老师。1956年杜普蕾赢得苏日娅奖(为纪念6年前逝世的葡萄牙女大提琴家苏日娅而设立——原注),1961年她在伦敦的独奏会首演获得成功,当时她用的还是一把1672年的斯特拉迪瓦里大提琴。1962年,杜普蕾首次和管弦乐团合作演出,然后又成功的在逍遥音乐会上首演——这两次曲目都是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同时开始为EMI唱片公司录音。杜普蕾和钢琴家科瓦塞维奇(Stephen Kovacecich, 1940-)组成了二重奏,这一年她还得到了那把音色华丽的1712年“大卫多夫”斯特拉迪瓦里('Davidov' Strad)。杜普蕾逐渐巩固了她的声誉,1965年她为EMI录制这张唱片的时候,她的的确确是一位明星。也是在那一年,杜普蕾在美国首演。1967年她嫁给钢琴家,指挥家巴伦伯伊姆。1971年7月,在杜普蕾光芒四射的演奏生涯到达巅峰的时候,她开始受到一种严重的神秘疾病的困扰,这种病痛已经开始渐渐的影响她的演奏。杜普蕾最终被诊断为多发性硬化症。正像典型的硬化症表现一样,症状多次减轻和复发,在这一连串的痛苦之后,1973年,杜普蕾中止了演奏。虽然杜普蕾还不时地出现在公众面前,还可以从事少量的教学,但是她不能再演奏大提琴了。她的健康逐渐恶化,1987年10月19日,杜普蕾在伦敦去世。
虽然杜普蕾表示,和舒曼的协奏曲相比,她对于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并没有什么偏爱,但是自从她第一次演奏,听众们就把这首乐曲看作非她莫属。当时她的演奏就是这首协奏曲最著名的两个诠释之一,另一个则是托特里埃,他的演奏有意识的对这部作品的晚期浪漫主义风格加以控制,从而给出一种更为古典主义的诠释,而杜普蕾则尽情的使用富于表情的滑音和自由速度。这首协奏曲的内在世界被完全展现出来,因为她在每一次演奏当中都把自己融入到这作品里面。杜普蕾的技巧辉煌而精确,例如第二乐章的跳弓,以及终曲的快速段落。她至少留下了5次演奏的资料,包括3次现场演出和一部电影。这里呈现的,是她唯一的录音室录音,她曾经获益匪浅的与巴比罗里的合作——这里的这位巴比罗里,并不是曾经首次成功演出埃尔加协奏曲的"Tita",而是著名的指挥家约翰·巴比罗里爵士,他多年来一直深深喜爱这首协奏曲。巴比罗里和杜普蕾一起,创造了这首埃尔加协奏曲的经典录音。
Tully Potter, 1995
ilovebach翻译
按:买了杜普蕾的cd,看着说明书里面两首协奏曲,一位演奏家的故事,唏嘘不已,就翻译出来给大家看了,也许算不得翻译,呵呵,没有查很多东西。括号里面的人名原文供大家参考,生卒年份和简介是我加上的。除了表明原注的之外,其他注解是我加的。
大提琴作为一种长期被忽视的乐器,一直到浪漫主义时代的黄昏来临的时候,才终于得到两首最出色的协奏曲,收录在这同一张cd里面。这两首协奏曲有着一些共性——每一首在他们的作者的作曲生涯中都是一首管弦乐的杰作——然而,他们并列出现在这里的主要原因,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大提琴家的个人魅力,雅克琳娜(杰奎琳)·杜普蕾(Jacqueline Du Pre, 1945-1987)
德沃夏克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Antonin Dvorak, 1841-1904, Concerto in b minor, op.104)的诞生要感谢一系列巧合的出现。在这位波西米亚作曲家1892年动身去美国,担任纽约国家音乐学院院长之前,他的朋友,大提琴家哈努斯·维汉(Hanus Wihan, 1855-1920,路德维希国王四重奏团的大提琴手)就曾经希望他能够为自己创作一首协奏曲,可是德沃夏克却没有很快答应下来,实际上德沃夏克1865年就曾经尝试过写作大提琴协奏曲,后来因为一些乐曲难于处理的问题而放弃了。不过,1894年3月份,德沃夏克在纽约听到另一位爱尔兰裔大提琴家朋友,同时身为作曲家的维克多·赫伯特(Victor Herbert, 1859-1924,曾任大都会歌剧院首席大提琴)演奏自己的第二协奏曲,当他听到三只长号的演奏并没有淹没独奏大提琴的时候,他忽然领悟到,让独奏乐器和协奏部轮流主宰乐曲的正确途径。当年的12月8日,德沃夏克开始写作他自己的大提琴协奏曲。我们有理由相信,赫伯特帮助德沃夏克解决了一些技术上的困难,这也使得他的作品影响了德沃夏克的这首更加伟大的大提琴协奏曲。另外一些精神上的影响,来自于作曲家的大姨子约瑟法·瑟玛科娃(Josefa Cermakova),和莫扎特一样,德沃夏克娶了自己心爱的那个人的妹妹,他的妻子安娜(Anna)。德沃夏克在纽约的时候,得知约瑟法的心脏病情恶化,他把她最喜爱的旋律"Leave me alone"(出自德沃夏克的声乐套曲《柏树》,但是德沃夏克生前,这套歌曲从未以原来的形式完整发表,而是以《歌4首》op.2,《情歌8首》op.83,弦乐四重奏《柏树》的形式发表)写进了第二乐章的柔板。1895年,德沃夏克回到布拉格不久,约瑟法逝世,德沃夏克又把这首歌加入到末乐章终曲的尾声里面。维汉帮助德沃夏克创作了协奏曲的独奏部分,但是在德沃夏克的坚持下,协奏曲中并没有华彩,因为作曲家始终认为华彩会破坏结尾部分冥想般的气氛。现在还不清楚为什么维汉没有在首演中担任独奏,1896年,这首协奏曲在伦敦由德沃夏克亲自指挥首演的时候,独奏者是英国大提琴家莱奥·斯特恩(Leo Stern,1862-1904),协奏的乐团来自美国。英国的独奏者,美国的乐团,德沃夏克指挥,这恰恰反映了这首协奏曲的创作源泉。
埃尔加的大提琴协奏曲(Edward Elgar, 1857-1934, Cello Concerto in e minor, op.85)作曲家盛年的最后一部作品,也可以说是他最重要的最后的创作。这首协奏曲起笔于一战的最后一个月,完成于1919年,那段时间里作曲家经历了精神力量的衰竭耗尽,埃尔加感到,一切都不可能恢复到这场终结一切战争的战争(a war to end all wars)之前的样子了。这部作品,甚至出乎了创作者的预料,终结了埃尔加个人生活的欢乐。1920年,埃尔加夫人去世,埃尔加也从此失去了创作的动力。但是这部作品却没有显示出一丝一毫的软弱或者顾影自怜,没有,哪怕一点点,环绕作曲家的悲伤和阴郁。埃尔加的大提琴协奏曲确实是充满了瑟瑟秋意,深沉的悲剧性和深刻的内省,但是最终却为精神的胜利而狂欢,而且,这一切都被完美的融合成一个整体。它是自学成才的埃尔加过去三十年人生经历的总和,它的主题令人难忘,轮廓主线鲜明,结构完美而表现手段丰富多彩。尽管如此,这首协奏曲1919年10月的首演却很失败。作为指挥的埃尔加演出前排练的时间太短,而担任独奏的萨蒙德(Felix Salmond, 1888-1952, Leonard Rose的老师)在大众场合显得有些过于孤僻,他的独奏也没有得到认可。第二场演出的时候,一位意大利裔的大提琴家向人们展示了这首协奏曲的真实内涵,他就是吉奥瓦尼·巴蒂斯塔'Tita'巴比罗里(Giovanni Battista 'Tita' Barbirolli)。很快,这首协奏曲就得到了承认,成为大提琴和乐队的作品中不可多得的杰作。伟大的大提琴家如卡萨尔斯,托特里埃也都演奏了这首协奏曲。但是在这首协奏曲诞生的国度,即使是拥有大提琴家哈里森(Beatrice Harrison, 1892-1965,女大提琴家,戴留斯曾为她和妹妹May创作了二重协奏曲,她还曾经与埃尔加合作了这首大提琴协奏曲的第一次广播录音),斯奎尔(W. H. Squire,1871-1963,被称为大提琴家中第一位录音明星),皮尼(Anthony Pini, 1902-1989),这首协奏曲似乎仍然找不到最佳的诠释者,直到我们将要介绍的这位天才的出现。
雅克琳娜(杰奎琳)·杜普蕾,1945年1月26日生于牛津一个热爱音乐的中产阶级家庭,她的母亲是一位优秀的钢琴家,也是一位很有能力的教师。她的法国味道的名字来自于她父亲的海峡群岛(Channel Islands,英吉利海峡中的群岛)祖籍。杜普蕾很早就显示了音乐天赋。在杜普蕾将要度过五岁生日的时候,她在广播里听到了大提琴的声音,她一生的传奇也由此注定。她先是在瓦伦(Herbert Walenn)的伦敦大提琴学校学习,10岁的时候跟随大提琴家普里斯(William Pleeth, 1916-)学习,普里斯是克伦格尔(Julius Klengel,1859-1933,格万特豪斯乐团首席大提琴,伟大的室内乐音乐家,他也是富尔曼,皮亚蒂戈尔斯基的老师)的学生,他的演奏充满热情,甚至有一些过于自由不合规范,和他的老师一样,他也是一位以演奏室内乐著称的大提琴家。尽管杜普蕾曾经在瑞士随卡萨尔斯学习,在巴黎师从托特里埃,在莫斯科受教于罗斯特罗波维奇,但是她仍然把普里斯视为自己最重要的老师。1956年杜普蕾赢得苏日娅奖(为纪念6年前逝世的葡萄牙女大提琴家苏日娅而设立——原注),1961年她在伦敦的独奏会首演获得成功,当时她用的还是一把1672年的斯特拉迪瓦里大提琴。1962年,杜普蕾首次和管弦乐团合作演出,然后又成功的在逍遥音乐会上首演——这两次曲目都是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同时开始为EMI唱片公司录音。杜普蕾和钢琴家科瓦塞维奇(Stephen Kovacecich, 1940-)组成了二重奏,这一年她还得到了那把音色华丽的1712年“大卫多夫”斯特拉迪瓦里('Davidov' Strad)。杜普蕾逐渐巩固了她的声誉,1965年她为EMI录制这张唱片的时候,她的的确确是一位明星。也是在那一年,杜普蕾在美国首演。1967年她嫁给钢琴家,指挥家巴伦伯伊姆。1971年7月,在杜普蕾光芒四射的演奏生涯到达巅峰的时候,她开始受到一种严重的神秘疾病的困扰,这种病痛已经开始渐渐的影响她的演奏。杜普蕾最终被诊断为多发性硬化症。正像典型的硬化症表现一样,症状多次减轻和复发,在这一连串的痛苦之后,1973年,杜普蕾中止了演奏。虽然杜普蕾还不时地出现在公众面前,还可以从事少量的教学,但是她不能再演奏大提琴了。她的健康逐渐恶化,1987年10月19日,杜普蕾在伦敦去世。
虽然杜普蕾表示,和舒曼的协奏曲相比,她对于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并没有什么偏爱,但是自从她第一次演奏,听众们就把这首乐曲看作非她莫属。当时她的演奏就是这首协奏曲最著名的两个诠释之一,另一个则是托特里埃,他的演奏有意识的对这部作品的晚期浪漫主义风格加以控制,从而给出一种更为古典主义的诠释,而杜普蕾则尽情的使用富于表情的滑音和自由速度。这首协奏曲的内在世界被完全展现出来,因为她在每一次演奏当中都把自己融入到这作品里面。杜普蕾的技巧辉煌而精确,例如第二乐章的跳弓,以及终曲的快速段落。她至少留下了5次演奏的资料,包括3次现场演出和一部电影。这里呈现的,是她唯一的录音室录音,她曾经获益匪浅的与巴比罗里的合作——这里的这位巴比罗里,并不是曾经首次成功演出埃尔加协奏曲的"Tita",而是著名的指挥家约翰·巴比罗里爵士,他多年来一直深深喜爱这首协奏曲。巴比罗里和杜普蕾一起,创造了这首埃尔加协奏曲的经典录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