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他一点时间,他给你一个天王。
就像S姐讲的,做娱乐找台湾人。
我从5年前开始再也没有买过任何流行歌手的专辑,我却在今年夏天下血本买了一个刚刚发片的歌手的签名CD;我从N年前没有任何流行音乐的积累在KTV总是和好友K相同的歌曲,今年夏天我用一整个礼拜听熟了这张CD的全部11首歌;我讨厌各种网站的“圈子”混豆瓣都觉得很烦,可是为了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名字的歌手我大大小小注册了无数个他的后援会……
……他叫:萧敬腾……
在所有人和我自己都开始为一年后将要结束的大学生涯而惴惴的时候,似乎逃到那个世界是喘息的一个窗口。时间就是MONEY的当下,这样追星的闲情逸致是奢侈的。
这个歌手发迹于现在火热的选秀节目,作为PK选手的他旨在节目上出现过3次便被华纳收归旗下,当作是自己08年最重要的歌手。
他不会对镜头、讲话永远只有3个字、上娱乐节目发呆看经纪人……总的说来就是个大头老百姓突然进了中南海。但是,就是因为这些,瞬间便被台湾媒体封为“省话一哥”,以不完整回答问题的姿态,叱咤乱的不思议的台湾演艺圈。
从选秀节目说起:
当时主持的是陶晶莹,一个本来长得很没有姿色的30岁已婚女人。看过她,你才知道内地的主持人差了多少。
“我没有厉害,我只是帮助节目往下走的更顺利。”因为这样的想法,所以现场她不仅有良好的控场力,还能对身边有特色的参赛选手帮他们的特点放大。
萧敬腾不爱说话爱唱歌,虽然爱哭但是实力坚强,本身瘦骨如柴还爱穿黑衣服。陶晶莹随便一个“黑蜘蛛”的外号,给了这个民歌餐厅驻唱的歌手一个让众人记住的点。
谁不会起外号?起一个让人能图文并茂的由“喻体”想到“本体”的外号并不容易。电视是一个会将所有细节扩大化呈现的地方,只要主持人在旁边正确的“添油加醋”,镜头外面的观众自然是被电的稀里哗啦。
再说节目制作人,萧敬腾本身或是想报名参加第二届选秀节目,但是制作人却只要他PK。天晓得,他就是适合。如果不是PK打败选秀节目的小当家,如果不是在选秀节目高潮迭起的尾声,如果真是参加比赛的各个环节。萧敬腾一定会错失和张惠妹的合唱、和华纳的合作,以及现在的经纪人。
台湾的造星业发达,并不是只靠一个节目就能完成,而是背后的成熟规则。从节目制作开始,完全按照收视率进行节目内容、呈现因素选择的戴女士节目制作,使得所有的幕后人员都很清楚节目中哪个点要突出,用什么方法突出。
我们正在学的电视制作老师也反复强调什么因素是吸引观众的,但是往往落实到节目中总是很难的。因为光是背的是没用的,你需要在节目之初的构思中构思好节目走势和几乎所有能出现效果的状况,等到抗上摄像机的时候还不能慌。
电视永远是一个一次性完成的工作,永远不会有一个镜头是完完全全一模一样的。所以,当我亲身实践纪录片的时候才知道:当你完全不知道下一秒发生什么的时候,台湾现场节目中镜头CUE的时间之准、距离之到位、后制之煽情,简直是无法比拟的。
电视也是一个集体大合作的工作,从主持、摄像、导播、现场导演到总导演,一个环节配合不默契,电视情绪永远出不来。
再说到这位歌手的唱片公司:
我拿到手上的CD,除了CD本身之外,大大小小各式赠品、小海报、参加现场支持活动的集点卡、影音下载卡、珍藏钢琴谱……嘀里嘟噜有个7、8样。虽然价钱不菲,加上歌手签名,还弄得精致成这样,你完全会忽略价格。
网络对于所有媒体介质的打压是有目共睹的,包括CD唱片在内的所有媒介都被“数字”斩于马下。在很多大牌只能卖10万张的不景气的今天,这个不知名的歌手萧敬腾却喊出了“破百万”的口号。果然不负重望,单周销量6万,吓死了个大排行榜。
华纳唱片的行销策略也吓死了我。
从签下萧敬腾的第一场记者会,就开始造噱头。本身从EMI跳槽华纳的高层陈泽杉就是亮点,结果这个高层一下手就是千万,重金签下这个能以不说话应对台湾娱乐圈的人。
华纳签下萧敬腾就等于从零开始,这个家伙从说话到肢体活动都要从百姓瞬间晋升为明星,华纳不仅派专人跟拍几十个DV,还在YouTube专门开设清单,请所有网络达人共同和这个打头老百姓一起成长。
造星的幕后永远是所有人注目的焦点,你只要或多或少的在YouTube上点击一两次,立马就深陷泥潭。华纳在笼络人心的同时,迅速的将所有萧敬腾后援会(俗称:萧帮)进行招安。
一是开设萧敬腾的专门网站,二是在华纳官方网站和所有连接建立和歌迷(也就是将来会掏钱的人)的联系,三是派出并收买歌迷做华纳宣传人员,在每次活动之前地毯式做足宣传,四是,利用本身的老大效应和各媒体打好招呼,一定要以全面的闪光灯照亮这个新人。
自然的,流行混圈子的人类社会,总是存在着资源跟风和盲目跟风的行为。去支持这个只唱歌不讲话的萧敬腾的人也越来越多。只要人多,或使人太多,媒体就出动。媒体一出动,人只会更多……无限的循环……
只要一个人或事件没有新闻点,那么瞬间就会被身后的海量信息淹没。保证每个重要时段都有新闻、都能在Google实时资讯上出现,这是最重要的。
任何选修出身的歌手,唱惯了本身就有高度的经典歌曲,能不能唱好自己的歌,是他们面对的共同问题。所以,通常第一张唱片试验的成分比较大。用不同的曲风试验歌手,同时也试验市场的接受力、接受点和喜好因素。
在专辑制作之前,华纳集合了旗下和乐坛最近红火和老牌资深的制作人,为这个有着强大说服力的声音打造一张专辑。11首歌、N种不同风格,陈偲菘、陈伟、曹格、小宇、阿沁、再加萧敬腾自己……无数个人制造了一张“先期试唱”的专辑,我只能说华纳还真不是盖的。
在人们挑不出毛病只好说“曲风小心谨慎”的时候,华纳说“这是一个尝试,下次会更好。”尝试就那么华丽,还加了一个几百万的新歌演唱会,这就是华纳配给萧敬腾的“尝试”……
按照专辑每一首歌的顺序进行打榜,要让歌迷迫不急待的眼巴巴地在正式发片前盼着学会专辑前5首歌,华纳公司从半个月前开始安排各种节目、通告、打榜、现场、客串等等的抛投露面的活动。MTV也是随着歌曲的打歌顺序,一首首慢慢拍,顺便在请来当下火热的偶像剧红星,媒体,又是一次次的蜂拥而至。
当然,一切的一切幕后始作俑者是一个瘦瘦小小的经纪人……
总之,造星是一种媒体联动的行为,它运用了受众的心理也被受众所支配着。如果没有一套完整的规则和秩序,抑或是成熟的市场,想要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从策划媒体事件开始获取利润,简直,难如登天。
所以,一个好声音、一个好机制,萧敬腾的专辑我买的心服口服。最后,借媒体说萧同学的一句话“给他一点时间,他给你一个天王。”
我从5年前开始再也没有买过任何流行歌手的专辑,我却在今年夏天下血本买了一个刚刚发片的歌手的签名CD;我从N年前没有任何流行音乐的积累在KTV总是和好友K相同的歌曲,今年夏天我用一整个礼拜听熟了这张CD的全部11首歌;我讨厌各种网站的“圈子”混豆瓣都觉得很烦,可是为了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名字的歌手我大大小小注册了无数个他的后援会……
……他叫:萧敬腾……
在所有人和我自己都开始为一年后将要结束的大学生涯而惴惴的时候,似乎逃到那个世界是喘息的一个窗口。时间就是MONEY的当下,这样追星的闲情逸致是奢侈的。
这个歌手发迹于现在火热的选秀节目,作为PK选手的他旨在节目上出现过3次便被华纳收归旗下,当作是自己08年最重要的歌手。
他不会对镜头、讲话永远只有3个字、上娱乐节目发呆看经纪人……总的说来就是个大头老百姓突然进了中南海。但是,就是因为这些,瞬间便被台湾媒体封为“省话一哥”,以不完整回答问题的姿态,叱咤乱的不思议的台湾演艺圈。
从选秀节目说起:
当时主持的是陶晶莹,一个本来长得很没有姿色的30岁已婚女人。看过她,你才知道内地的主持人差了多少。
“我没有厉害,我只是帮助节目往下走的更顺利。”因为这样的想法,所以现场她不仅有良好的控场力,还能对身边有特色的参赛选手帮他们的特点放大。
萧敬腾不爱说话爱唱歌,虽然爱哭但是实力坚强,本身瘦骨如柴还爱穿黑衣服。陶晶莹随便一个“黑蜘蛛”的外号,给了这个民歌餐厅驻唱的歌手一个让众人记住的点。
谁不会起外号?起一个让人能图文并茂的由“喻体”想到“本体”的外号并不容易。电视是一个会将所有细节扩大化呈现的地方,只要主持人在旁边正确的“添油加醋”,镜头外面的观众自然是被电的稀里哗啦。
再说节目制作人,萧敬腾本身或是想报名参加第二届选秀节目,但是制作人却只要他PK。天晓得,他就是适合。如果不是PK打败选秀节目的小当家,如果不是在选秀节目高潮迭起的尾声,如果真是参加比赛的各个环节。萧敬腾一定会错失和张惠妹的合唱、和华纳的合作,以及现在的经纪人。
台湾的造星业发达,并不是只靠一个节目就能完成,而是背后的成熟规则。从节目制作开始,完全按照收视率进行节目内容、呈现因素选择的戴女士节目制作,使得所有的幕后人员都很清楚节目中哪个点要突出,用什么方法突出。
我们正在学的电视制作老师也反复强调什么因素是吸引观众的,但是往往落实到节目中总是很难的。因为光是背的是没用的,你需要在节目之初的构思中构思好节目走势和几乎所有能出现效果的状况,等到抗上摄像机的时候还不能慌。
电视永远是一个一次性完成的工作,永远不会有一个镜头是完完全全一模一样的。所以,当我亲身实践纪录片的时候才知道:当你完全不知道下一秒发生什么的时候,台湾现场节目中镜头CUE的时间之准、距离之到位、后制之煽情,简直是无法比拟的。
电视也是一个集体大合作的工作,从主持、摄像、导播、现场导演到总导演,一个环节配合不默契,电视情绪永远出不来。
再说到这位歌手的唱片公司:
我拿到手上的CD,除了CD本身之外,大大小小各式赠品、小海报、参加现场支持活动的集点卡、影音下载卡、珍藏钢琴谱……嘀里嘟噜有个7、8样。虽然价钱不菲,加上歌手签名,还弄得精致成这样,你完全会忽略价格。
网络对于所有媒体介质的打压是有目共睹的,包括CD唱片在内的所有媒介都被“数字”斩于马下。在很多大牌只能卖10万张的不景气的今天,这个不知名的歌手萧敬腾却喊出了“破百万”的口号。果然不负重望,单周销量6万,吓死了个大排行榜。
华纳唱片的行销策略也吓死了我。
从签下萧敬腾的第一场记者会,就开始造噱头。本身从EMI跳槽华纳的高层陈泽杉就是亮点,结果这个高层一下手就是千万,重金签下这个能以不说话应对台湾娱乐圈的人。
华纳签下萧敬腾就等于从零开始,这个家伙从说话到肢体活动都要从百姓瞬间晋升为明星,华纳不仅派专人跟拍几十个DV,还在YouTube专门开设清单,请所有网络达人共同和这个打头老百姓一起成长。
造星的幕后永远是所有人注目的焦点,你只要或多或少的在YouTube上点击一两次,立马就深陷泥潭。华纳在笼络人心的同时,迅速的将所有萧敬腾后援会(俗称:萧帮)进行招安。
一是开设萧敬腾的专门网站,二是在华纳官方网站和所有连接建立和歌迷(也就是将来会掏钱的人)的联系,三是派出并收买歌迷做华纳宣传人员,在每次活动之前地毯式做足宣传,四是,利用本身的老大效应和各媒体打好招呼,一定要以全面的闪光灯照亮这个新人。
自然的,流行混圈子的人类社会,总是存在着资源跟风和盲目跟风的行为。去支持这个只唱歌不讲话的萧敬腾的人也越来越多。只要人多,或使人太多,媒体就出动。媒体一出动,人只会更多……无限的循环……
只要一个人或事件没有新闻点,那么瞬间就会被身后的海量信息淹没。保证每个重要时段都有新闻、都能在Google实时资讯上出现,这是最重要的。
任何选修出身的歌手,唱惯了本身就有高度的经典歌曲,能不能唱好自己的歌,是他们面对的共同问题。所以,通常第一张唱片试验的成分比较大。用不同的曲风试验歌手,同时也试验市场的接受力、接受点和喜好因素。
在专辑制作之前,华纳集合了旗下和乐坛最近红火和老牌资深的制作人,为这个有着强大说服力的声音打造一张专辑。11首歌、N种不同风格,陈偲菘、陈伟、曹格、小宇、阿沁、再加萧敬腾自己……无数个人制造了一张“先期试唱”的专辑,我只能说华纳还真不是盖的。
在人们挑不出毛病只好说“曲风小心谨慎”的时候,华纳说“这是一个尝试,下次会更好。”尝试就那么华丽,还加了一个几百万的新歌演唱会,这就是华纳配给萧敬腾的“尝试”……
按照专辑每一首歌的顺序进行打榜,要让歌迷迫不急待的眼巴巴地在正式发片前盼着学会专辑前5首歌,华纳公司从半个月前开始安排各种节目、通告、打榜、现场、客串等等的抛投露面的活动。MTV也是随着歌曲的打歌顺序,一首首慢慢拍,顺便在请来当下火热的偶像剧红星,媒体,又是一次次的蜂拥而至。
当然,一切的一切幕后始作俑者是一个瘦瘦小小的经纪人……
总之,造星是一种媒体联动的行为,它运用了受众的心理也被受众所支配着。如果没有一套完整的规则和秩序,抑或是成熟的市场,想要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从策划媒体事件开始获取利润,简直,难如登天。
所以,一个好声音、一个好机制,萧敬腾的专辑我买的心服口服。最后,借媒体说萧同学的一句话“给他一点时间,他给你一个天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