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奕邦的音樂世界,其實很大。
《潮騷》是藍奕邦的第三張個人專輯。在其前2張專輯《不要人見人愛》以及《無非想快樂》中,藍奕邦非但包辦了全部的作詞、作曲,歌曲中所有的鋼琴部分也由其獨立完成,並與知名音樂人李漢金共同完成了所有的編曲。這樣的唱片是極個人化的,因此也让人觉得藍奕邦註定只是一股清泉,而非洪流。
《不要人見人愛》中的他,是憤世嫉俗的,所要表達的是他壓抑很久的理論和立場,去批判、去發洩。“沒有可愛面孔/不懂嘩眾取寵…沒有趣致賣相/只得一對手掌/一邊唱一邊彈/平凡變得漂亮”。他用一架鋼琴,一把聲音,沒有過多的修飾,低吟淺唱著告訴我們:不要人云亦云;不要自怨自艾;不要垂頭喪氣;不要自我抑制。來到《無非想快樂》中的他,是一個迷途不知快樂在何處的迷茫青年,與所有年輕人一樣對生活有著無知和懼怕。人往往是要和不快樂做抗爭的,不快樂的人想快樂但更不快樂。如果說《不要》是對外界的批判,那《無非》則是對自我的審視和反省,是對自身情緒的整理,但其實每個人都能從中或多或少找到共鳴以及出路。
當他漸漸被大家定型,認定了他是一個逃不出自我圈套的情緒化歌手時,他用一張《潮騷》來打破了人們的想法。《潮騷》是我認為2006年整個香港樂壇最優秀的作品,也是令藍奕邦音樂事業達到又一高潮的力作。“潮騷”是日文,可以是三島由紀夫的小說,也可以是山口百惠的電影,還可以是五輪真弓的唱片,其原意是指潮浪拍岸撞擦石頭所產生的聲音。就好像我們很難相信滴水可以真的穿石,原來水滴和石頭的摩擦也會產生力量,那是類似火花一樣的東西。於是我們聽到了《潮騷》這張唱片,雖然他自己解釋說自己是石頭,與他合作的音樂人是水,因此摩擦出了這些歌,但我更覺得,每一個音符就是一個小水滴,每一句歌詞就是一塊石頭,是這樣摩擦出了這張完美的唱片。雖然整張專輯已經由簡單地鋼琴轉變成了華麗的電子,但裡面的每一首歌依舊是擲地有聲,依舊是可以激起千層浪花。
《潮騷》不再是一張個人化的唱片,藍奕邦為它加入了更加多的新鮮元素。他不再是孤單隻身上路,絮絮叨叨自己的喜怒哀樂。詞作者裡,增加了周耀輝、鬼才的黃偉文,人山人海的陳浩峰,隱約彌漫著一種黃耀明式的靡麗氣息,但仍絲毫不減自身的清爽氣質。而編曲部分,來自壞碑唇的Chris,來自與非門的阿慶與三少,還有來自當年王菲幕後的Adrian Chan。通過這樣的crossover,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個蛻變了的、成長了的、洗禮了的藍奕邦。
《潮騷》分為2個部分:潮漲篇與潮退篇。2種不同編曲的《蓬萊》一頭一尾,包圍住了這張唱片。對蓬萊仙境的追求是永恆的,卻也是人類自身煩惱的根源。“原來你信有愛你就有愛,心思比世事應該更精彩”周耀輝簡單、直白的詞,引導了藍奕邦的重生,在大時代的壯烈面前,做一個為了理想韜光養晦的守望者,構築起對這凡塵變桃源的信望與熱愛。第一首的《蓬萊》熱烈而充滿激情,而結尾處的《蓬萊》則更顯從容和安寧,一如佛家所雲:“潮聲生,清淨減,潮聲滅,清淨生。”因對仙境的嚮往而令心思浮躁,探索尋覓過後,又因心思的豁然開朗而終於獲得心靈的沉靜,“看到處也是蓬萊”也。
《爸爸今天不歸家》是一首讓人無法不喜歡的作品,是一首可以唱紅人雙眼的作品。遊思行的歌詞寫得讓人髮指,但其中所寫事例全部來源於真實生活,讓人不禁打了冷顫,原來生活中仍有如此多的不幸。“其父相貌也不知,似套野史/床上每夜放張刀,叫你髮指/撞門那個人,狂醉到我不忍怪他”,驚人的描寫,實在令人不寒而傈。沒有聲嘶力竭的控訴,沒有撕心裂肺的吼叫,歌曲不是教你認識這殘酷的世界,而是讓你明白自己的責任。因為經歷過或者目睹過這樣的不幸,就更應該明白不可以製造更多的不幸。歌手不僅僅是娛樂大眾的人物,他也肩負了社會責任,是榜樣,是座標。歌曲不應只局限在情情愛愛的糾結之中,它也應該令人們瞭解社會中的問題,給大眾一個思考的空間。這首歌做到了,藍奕邦亦做到了。
唱片中的另一些作品也不乏令人稱奇:翻唱自郭小霖的經典作品《夢中見》,與原唱相比,多的是淡定;04年藍奕邦曾經為黃馨寫下的作品《某某》,在新專輯內就重新翻唱成另一個全新的國語版本《隔壁的音樂》。這裡值得一提的是藍奕邦的國語創作能力絲毫不比粵語差,而他每一次的專輯中也總能見到國語作品。
這些年裡,香港的歌手都學會了“釋懷”這一樣東西。而蓝奕邦也渐渐走出了自我的世界。不再自怨自艾,不再扮作憂鬱王子。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藍奕邦的音樂世界,原來這樣大。
《不要人見人愛》中的他,是憤世嫉俗的,所要表達的是他壓抑很久的理論和立場,去批判、去發洩。“沒有可愛面孔/不懂嘩眾取寵…沒有趣致賣相/只得一對手掌/一邊唱一邊彈/平凡變得漂亮”。他用一架鋼琴,一把聲音,沒有過多的修飾,低吟淺唱著告訴我們:不要人云亦云;不要自怨自艾;不要垂頭喪氣;不要自我抑制。來到《無非想快樂》中的他,是一個迷途不知快樂在何處的迷茫青年,與所有年輕人一樣對生活有著無知和懼怕。人往往是要和不快樂做抗爭的,不快樂的人想快樂但更不快樂。如果說《不要》是對外界的批判,那《無非》則是對自我的審視和反省,是對自身情緒的整理,但其實每個人都能從中或多或少找到共鳴以及出路。
當他漸漸被大家定型,認定了他是一個逃不出自我圈套的情緒化歌手時,他用一張《潮騷》來打破了人們的想法。《潮騷》是我認為2006年整個香港樂壇最優秀的作品,也是令藍奕邦音樂事業達到又一高潮的力作。“潮騷”是日文,可以是三島由紀夫的小說,也可以是山口百惠的電影,還可以是五輪真弓的唱片,其原意是指潮浪拍岸撞擦石頭所產生的聲音。就好像我們很難相信滴水可以真的穿石,原來水滴和石頭的摩擦也會產生力量,那是類似火花一樣的東西。於是我們聽到了《潮騷》這張唱片,雖然他自己解釋說自己是石頭,與他合作的音樂人是水,因此摩擦出了這些歌,但我更覺得,每一個音符就是一個小水滴,每一句歌詞就是一塊石頭,是這樣摩擦出了這張完美的唱片。雖然整張專輯已經由簡單地鋼琴轉變成了華麗的電子,但裡面的每一首歌依舊是擲地有聲,依舊是可以激起千層浪花。
《潮騷》不再是一張個人化的唱片,藍奕邦為它加入了更加多的新鮮元素。他不再是孤單隻身上路,絮絮叨叨自己的喜怒哀樂。詞作者裡,增加了周耀輝、鬼才的黃偉文,人山人海的陳浩峰,隱約彌漫著一種黃耀明式的靡麗氣息,但仍絲毫不減自身的清爽氣質。而編曲部分,來自壞碑唇的Chris,來自與非門的阿慶與三少,還有來自當年王菲幕後的Adrian Chan。通過這樣的crossover,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個蛻變了的、成長了的、洗禮了的藍奕邦。
《潮騷》分為2個部分:潮漲篇與潮退篇。2種不同編曲的《蓬萊》一頭一尾,包圍住了這張唱片。對蓬萊仙境的追求是永恆的,卻也是人類自身煩惱的根源。“原來你信有愛你就有愛,心思比世事應該更精彩”周耀輝簡單、直白的詞,引導了藍奕邦的重生,在大時代的壯烈面前,做一個為了理想韜光養晦的守望者,構築起對這凡塵變桃源的信望與熱愛。第一首的《蓬萊》熱烈而充滿激情,而結尾處的《蓬萊》則更顯從容和安寧,一如佛家所雲:“潮聲生,清淨減,潮聲滅,清淨生。”因對仙境的嚮往而令心思浮躁,探索尋覓過後,又因心思的豁然開朗而終於獲得心靈的沉靜,“看到處也是蓬萊”也。
《爸爸今天不歸家》是一首讓人無法不喜歡的作品,是一首可以唱紅人雙眼的作品。遊思行的歌詞寫得讓人髮指,但其中所寫事例全部來源於真實生活,讓人不禁打了冷顫,原來生活中仍有如此多的不幸。“其父相貌也不知,似套野史/床上每夜放張刀,叫你髮指/撞門那個人,狂醉到我不忍怪他”,驚人的描寫,實在令人不寒而傈。沒有聲嘶力竭的控訴,沒有撕心裂肺的吼叫,歌曲不是教你認識這殘酷的世界,而是讓你明白自己的責任。因為經歷過或者目睹過這樣的不幸,就更應該明白不可以製造更多的不幸。歌手不僅僅是娛樂大眾的人物,他也肩負了社會責任,是榜樣,是座標。歌曲不應只局限在情情愛愛的糾結之中,它也應該令人們瞭解社會中的問題,給大眾一個思考的空間。這首歌做到了,藍奕邦亦做到了。
唱片中的另一些作品也不乏令人稱奇:翻唱自郭小霖的經典作品《夢中見》,與原唱相比,多的是淡定;04年藍奕邦曾經為黃馨寫下的作品《某某》,在新專輯內就重新翻唱成另一個全新的國語版本《隔壁的音樂》。這裡值得一提的是藍奕邦的國語創作能力絲毫不比粵語差,而他每一次的專輯中也總能見到國語作品。
這些年裡,香港的歌手都學會了“釋懷”這一樣東西。而蓝奕邦也渐渐走出了自我的世界。不再自怨自艾,不再扮作憂鬱王子。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藍奕邦的音樂世界,原來這樣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