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4'33''》

(1)关于约翰凯奇和《4'33''》,John Cage (1912.9.15),是二十世纪初的avant-garde Music代表人物,即先锋派音乐家。他创作这部作品的灵感有2个:
①他曾经拜访过画家Robert Rauschenberg,被他的画作所震惊,在白色帆布上涂了不同质地的白色线条,别人觉得这上边什么也没有,但他却已经表达出了一切。
②John Cage也曾参观过一间静音房,专门设计来吸收回声以提高影响效果,但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John Cage感受到了两个声音,一个是他脑海中的声音,一个是他心脏的跳动。
→受以上经历的启发,他创作了《4'33''》,除了开头中场和结尾的示意,全程无任何演奏,乐谱上只写着"Tacet",即沉默,其寓意在于,让观众听生活中的一切偶然的声音,大自然是天才的创作者和演奏家。当然,这一举动备受争议,即使在现在也是如此,具体争议的内容看评论区即可。
(2)昨天练习托福听力时,听到一篇关于John Cage的Music History Lecture,当时窗外正有小区居委的人拿着喇叭喊大家疫情隔离期间不要在外逗留,偶尔也有路上居民琐碎的交谈声,树上的鸟叫声,导致我必须把耳朵贴在电脑右下角的音箱附近才能尽量听清托福听力的内容。但当get到Lecture内容以及John Cage所想表达的观点的时候,不禁呵呵笑了起来,内心瞬间豁然开朗,觉得窗外嘈杂的声音也变得悦耳动听了。
后来也去听了(准确地说是观看了)《4'33''》的视频,简单谈下自己的理解:看了当时的视频,全场观众几乎没有躁动,仍耐心聆听和观看,演出结束后掌声雷动,经久不息。也很难得了,这也得益于观众的素质。这部作品的寓意极高,老子说的道,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既空无一物,又包罗万象。此时无声胜有声,于无声处听惊雷,大音希声,虽然观众没有听到艺术家的器乐演奏,但收获了生活中无数的正在上演的演奏。
(3)后续八卦:
①英国音乐家迈克·巴特在2002年的摇滚唱片中加入了1分钟的沉默,被认定为抄袭这首《4'33''》,被罚了超过6位数的巨款
②大自然的演奏厅中unintentional sounds,无目的性的自然的音符,是最美妙的音乐,但是很多人刻意为之。其实《4'33''》之后,有很多类似题材的作品,有的甚至直接跑到舞台上制造噪音,并称之为艺术,颇有几分东施效颦的味道。最近李荣浩的4秒的歌曲《贝贝》一度登上热搜,李荣浩自己也表示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艺术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4'33''》所传达的聆听生活的观念便是艺术对生活的升华,而那些矫揉造作的模仿或哗众取宠的作品,只能停留在昙花一现的作品本身。
——2022.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