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爱,注定要走向毁灭
每次人们提到哥特金属,Theatre of Tragedy悲情剧院一直在大部分乐迷心中占有一席之地。《Poppaea》是乐队第三张专辑《Aegis》的歌曲,Aegis意为古希腊神话中宙斯的盾牌,和其名字一样,这张专辑的歌曲基本围绕古希腊古罗马神话人物展开。古希腊拥有预言能力的女神Cassandra、爱与美女神Venus、海妖Siren等,每一位都足以颠倒众生。专辑以主唱Liv不食人间烟火的声音、优美的旋律、晦涩的古英文歌词呈现,于我而言不可谓不惊艳。
但整张专辑听下来,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那一众女神,而是一位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女性Poppaea。她的故事经由悲情剧院的演绎,如同专辑封面那一朵绽放于暗夜、又即将被火焰燃烧殆尽的玫瑰,如同抓不住的美好那样诱惑又迷人,让人欲罢不能。女神离我们很远,波培娅这种迷失于欲望的灵魂却无处不在。
波培娅Poppaea Sabina(AD 30 – AD 65)是罗马皇帝尼禄的第二任皇后。长期以来,波培娅都被描绘成一个野心勃勃、冷酷无情、为了成为皇后不择手段的阴谋家。她出生于庞贝,父亲是提比略皇帝统治时期的总督。14岁那年,波培娅嫁给一位名叫Rufrius Crispinus的骑士。这名骑士受到政治牵连不能继续担任禁卫军的首领,并在尼禄统治期间被尼禄处死,波培娅与其所生的儿子后来也在尼禄的授意下被淹死。
在第一任丈夫死后,波培娅嫁给尼禄的朋友Otho。根据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的说法,波培娅本次婚姻的目的就是为了接近尼禄。很快,波培娅便使尼禄倾倒于自己的魅力,成为他的情妇。史料提及,尼禄在夺权的过程中不惜杀害自己的母亲也有一部分因素是要娶波培娅为妻,尼禄母亲死后,波培娅迫使尼禄离婚并处决了他第一任皇后。最后,她终于嫁给尼禄。
关于波培娅之死在史学界尚有争论,目前最为广泛接受的说法是,公元65年夏天,怀有身孕的波培娅与尼禄发生激烈的争吵,尼禄暴怒之下踢中波培娅腹部,波培娅就此死亡。
由于其种种不平凡的经历,波培娅的形象无论在史学界还是艺术作品中都是复杂又极端的。在很多史料和作品中,她是淫乱的野心家,如蒙特威尔第1643年歌剧《波培娅的加冕》里描述的,她通过操纵皇帝赐死忠臣排挤皇后获得权力;也有如亨德尔1709年歌剧《阿格里皮纳》那样,直接将其虚构成天真无邪的傻白甜。
而悲情剧院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们歌中的波培娅,是一个为了爱情不择手段的女人,“谋杀、罪恶、像妓女一般尽做些羞耻不堪的事情,即使被苦难刺穿身躯,将我紧紧束缚,我都只是想一次又一次地抚摸你”。
通过他们的歌唱,波培娅身上同时兼具爱情的纯洁与阴谋的丑陋,矛盾性被突出,构成了其艺术形象上的对立和统一,也让这首歌相较于其他歌曲多了几分世俗的色彩和气息。
虽然全曲对尼禄只字未提,听众在了解歌词以及波培娅生平后,却会不由自主地被引入歌曲的暗线:尼禄呢?他爱波培娅吗?
不爱的。
纵观尼禄的一生,他是天才,是暴君,是艺术家,为了权力可以弑母杀妻,执政期间暴政、镇压、屠杀、荒淫不断,表面上为了爱情娶波培娅,却让波培娅受尽苦楚。波培娅死后,他陷入悲痛,给予她国葬待遇,但终究只是自我感动。爱意味着陪伴跟呵护,可只有弱者才需要陪伴跟呵护,作为强者形象出现的尼禄需要的,是权力,是征服,唯独不是爱情。
在权力和资源面前,爱情是不配存在的。
波培娅爱尼禄爱到神魂俱灭在所不惜,最后的下场是连同腹中胎儿被喜怒无常的尼禄一脚踢死。她短暂而传奇的一生,就此结束在自己幻想的爱情中。
可惜吗?可怜吗?可悲吗?悲情剧院早已给出答案,疯狂的爱,注定要走向毁灭。歌词写得很清楚,“波培娅,只能去往地狱的命运。”
如果说哥特摇滚是紫色的,那么这首《Poppaea》就是紫镶金。每次听《Poppaea》,闭上眼总能想象出尼禄统治时期罗马帝国的富丽堂皇,以及波培娅被爱与欲之火焚烧的画面。这首歌写的是波培娅的欲望、罪孽和挣扎,也是对这样一位悲情角色的感叹。歌曲3分20秒连续出现的四个“Poppaea”,一声声的叫唤,又如一声声的叹息。
人是无法抵抗命运的,波培娅和尼禄的爱情看起来再灼热炽烈,也掩盖不住它冰冷的底色。